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察 《钓鱼》2010,(15):12-13
关于浮标的争论已经很多了,不管是援引《现代汉语词典》称鱼漂,还是按钓鱼人习惯称"浮漂",都不能涵盖目前已形成的浮标概念—由连接钓线的标脚,平衡坠、钩、饵重量的标身和显示鱼咬钩以及提示钓饵重量变化的标尖三部分组成,并连为一体的新颖鱼漂。然而,一是词典对浮标有专门解释,二是钓鱼所指的浮标说白了就是鱼漂的一种,只是区别于浮子的小和形状不规则才借用浮标一词,其词义限于“设置在水面上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凡是“钓鱼时拴在线上的能漂浮的东西”统称鱼漂,“作用是使鱼钩不致沉底。”可是悬坠钓组不同了,浮标不是漂浮,而是一半在水下,一半在水上:可以让钩沉底,也可以不沉底。过去是“鱼漂下沉,就知道鱼已上钩”(引文据《现代汉语词典》),现在是浮标上升、颠簸、上蹿下跳都可能是鱼已上钩,而且下沉有速度、幅度和力度的变化。浮标提升了鱼漂功能,把原来隐蔽的、不明朗的信号放大了,量化了。四、浮标造型与工作方式与简单立漂相比,由标身、标脚和标尖三部分组成的现代浮标,最大的变化是标身上方  相似文献   

3.
管察 《钓鱼》2009,(23):12-13
浮标是两岸钓鱼交流后才被我们认识的。在此之前,凡是“钓鱼时拴在线上的能漂浮的东西”统称鱼漂,它形状多样,或卧或立,制作简单,只要能漂浮就行:然而浮标不同了,除了通过升降来反应鱼咬钩外,还具有标志水深、指示钓棚和反应饵重变化的能力,可是工作状态中浮标只有标央露出水面,识别鱼讯主要是通过标尖的升降、摇摆来认识的。  相似文献   

4.
马建华 《钓鱼》2005,(13):19-21
鱼漂与浮标在我看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区别在于二者在钓鱼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顾名思义,传统意义上的鱼漂是漂浮在水面上用来反应鱼吞钩信息的,但如果用这种眼光去看待悬坠钓浮标则显得狭隘了。现代浮标除了具备传统鱼漂反应鱼吞钩信息的作用外,还具有通过调钓目数的变化改变钩饵同子线在水下的状态.通过标尾的细小信号变化探测钓点内鱼的密度以及鱼所在的水层深度;正确反应鱼饵在钩上的剩余程度和溶散量.通过控制标的翻身速度以适应不同鱼情的垂钓需要等等。这些作用在传统鱼漂上是难以得到体现的,因此,如果仅用鱼漂这样的名字称呼浮标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5.
读编往来     
《钓鱼》2004,(1)
“标”与“漂”应有区别《钓鱼》编辑部 目前,《钓鱼》杂志上存在“浮标”与“浮漂”及“标”与“漂”混用的问题。其实,用“漂”还是“标”在钓鱼的实际活动中并无大碍,但与钓鱼媒介和渔具厂商营销活动却有着密切关系。作为《钓鱼》的热心读者,经观察,在今年《钓鱼》第17期之前,杂志上都是以“浮标”和“标”字刊出,包括《钓鱼专刊百期精选》。可是,从今年第17期开始,“浮标”突然改为了“浮漂”和“鱼漂”,“标尖”也成了“漂尖”,虽是一字之差,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混淆不清,让读者无所适从。而就在这期杂志第22页,厂家的广告明明是“浮标”,…  相似文献   

6.
何蔚蓝 《垂钓》2004,(7):48-50
我们讨论浮标的时候,经常会提及浮标“剩余浮力”的概念,它是在空钩不挂饵、两钩悬离水底的情况下,用浮标露出水面的标尖目数来表示的浮标浮力。例中调空钩5目,从这个刻度到标尖顶端平齐水面所承担的鱼饵重量  相似文献   

7.
张炎冰 《钓鱼》2004,(13):33-33
用悬坠钓组钓鱼,总是先上小鱼,而且没有办法驱赶它。有人说是钓饵雾化引起的,用硬饵、大饵钓迟钝,问题就解决了;有人归罪于浮标。说细标尖的浮标过于敏感,改用粗标尖浮标可以把小信号过滤掉。请问哪种说法正确?  相似文献   

8.
严实 《钓鱼》2014,(3):20-21
浮标也称浮漂、鱼漂,是钓鱼时用来反应鱼讯,标志钩位、水深、钩况和有饵与无饵的装置。浮标的工作原理与传统钓使用的立漂是不同的。传统钓坠钩沉底,遇走水时立漂是歪的、斜的,判断鱼咬钩的主要依据是抬漂和黑漂,缺点是不能反映钩上有饵与无饵。浮标以二力平衡为出发点,中间鼓起的称标身、其上绘有色格的称标尾或标尖,下为标脚。操作时先要调标,即以合适的调目反应饵重变化;之后挂饵找底确定钓目。  相似文献   

9.
张炎冰 《钓鱼》2005,(8):22-22
一般来说,浮标的规格只要不是太大,用它钓什么鱼都可以。但竞技钓鱼和个性化钓鱼就不同了,钓底用标身瘦长的碳脚浮标,还要看鱼的大小、离底情况和标尖反映饵重变化的能力来选择相应的规格:打浮用宽肩短身的竹脚浮标,要区别鱼的吃口和泳层变化特点在溜肩、坡肩和平肩的不同造型中精挑细拣。于是就有了浮标的套和号。  相似文献   

10.
严实 《钓鱼》2010,(8):14-15
3、灵与钝 全靠调 灵,灵敏,反应快;钝,迟钝,反应慢。灵和钝是相对的。对钓组而言,坠钩沉底、脑线平底,鱼必须花大力气才能牵动铅坠,否则鱼漂没有反应,是钝:坠钩饵离底或虚触底,是灵,鱼聚窝引起水压变化,擦线,吸饵,浮标都会有反应。对浮标来说它有两种理解:一是调灵和调钝。调标时钩上无饵,标尖露出水面的目数多称为灵,理由是残剩浮力大,承载饵重的变化能力强;标尖露出水面的目数少称为钝,因为残剩浮力小,只能承担有限的饵重,饵重一点就沉得看不见标尖了。  相似文献   

11.
管察 《钓鱼》2009,(5):16-17
浮标在中国大陆的出现始于两岸钓鱼交流,是由台湾钓手带来的。它与传统钓鱼用浮子、立漂表达鱼讯有许多不同,通过浮标的调实现线组的二力平衡,把钓铒的运动和重量变化用标尖的升降反应出来就是破坏平衡。本业,我们是按照“羽沉知食驶”来认识鱼讯的,坠钩沉底了,不管钓线是直、曲还是斜,平躺在水面上的羽毛或其他浮的东西只有沉了或者移动才标志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浮标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标尖向上运动。一支浮标包括浮休、插脚、标尖三部分,决定其上浮能力的是浮休,所以多用比重小的木材、芦苇、羽毛和空腔塑料来制作。  相似文献   

12.
破解长标尖     
标尖越来越长,从当初芦苇和孔雀翎浮标的7目、8.5厘米,到巴尔杉木浮标出现,换了实心标尖后,目数长得更快,11目、13目、15目。“金孔雀”浮标在延长标脚的同时,把标尖做长到22目,又将圆柱体改成扁的,长度达到22.5厘米“;圣人”超长浮标更是不惜工本,标尖刻度21目,长度28厘米,整支浮标的长度达到80厘米。因比重在1.1~1.2之间,用碳纤维或尼龙材料制作的实心标尖越长,重量越大,所以实心标尖都做得很细,视力差一点的人要看清七八米以外、直径0.7厘米的标尖实在吃力,但视力佳者欢迎长标尖。2002年6月,著名钓手关秉宏在常州参加比赛,在知道奖品中…  相似文献   

13.
管察 《钓鱼》2005,(15):35-35
竞技钓鱼看不懂,说这话的包括钓了几十年鱼的老人。说实话,我也看不懂。标尖没有动作,提竿中鱼了:标尖升起来了,提竿没鱼,下去了也是空竿。过去用立漂和鹅毛做的浮子虽也有急升快沉钓不着鱼的时候,但只是偶然,不会像浮标那样乱跳舞。  相似文献   

14.
张炎冰 《钓鱼》2004,(20):23-23
凡是“钓鱼时拴在线上的能漂浮的东西”统称鱼漂,“作用是使鱼钩不致沉底。”可是悬坠钓组不同了,浮标不是漂浮,而是一半在水下,一半在水上:可以让钩沉底,也可以不沉底。过去是“鱼漂下沉,就知道鱼已上钩”(引文据《现代汉语词典》),现在是浮标上升、颠簸、上蹿下跳都可能是鱼已上钩,而且下沉有速度、幅度和力度的变化。浮标提升了鱼漂功能,把原来隐蔽的、不明朗的信号放大了,量化了。  相似文献   

15.
任志新 《钓鱼》2004,(1):17-17
某位著名钓手曾发表过《成也浮标,败也浮标》的文章,谈了他对鱼漂的感受,笔者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16.
范宁 《钓鱼》2004,(19):37-37
购买鱼漂时,第一步就是目检。方法是将鱼漂拿在手中,漂颈位置架在另一只手的拇指、食指间,边转动边检查漂身左右是否对称、漂尖与漂脚是否构成一条直线等。如果出现漂肩高低、宽窄不对称,漂身左右明显不等以及漂尖插入漂身的位置不同心等,则证明这支鱼漂不是一支做工精细的高质量产品。另外,在目检时还需注意检查鱼漂漂尖色目环是否清晰,间距是否过大或过小。因为,鱼漂的漂尖部分是我们直接观察鱼讯的主要参照物,  相似文献   

17.
悬坠钓法与传统钓法有哪些不同? 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坠和浮标。从坠钩平卧水底鱼咬钩移动铅坠到坠悬离水底,是因为浮标平衡了坠钩重量。钓组结构变了,信号也跟着改变。如果我们的认识继续停留在鱼漂概念上,用抬漂和黑漂去解释浮标反应的咬钩动作,必然会放弃许多有效鱼讯。一、从立漂到浮标鱼漂古已有之。渔者六物,竿、纶、浮、沉、钩、饵。浮就是鱼漂,但用“钓鱼时拴在线上的能漂浮的东西”无法解释钓鱼的技术演变,更不能说明鱼接近和触及钓饵时的状态,而这些  相似文献   

18.
一般来说,浮标的规格只要不是太大,用它钓什么鱼都可以。但竞技钓鱼和个性化钓鱼就不同了,钓底用标身瘦长的碳脚浮标,还要看鱼的大小、离底情况和标尖反映饵重变化的能力来选择相应的规格;打浮用宽肩短身的竹脚浮标,要区别鱼的吃口和泳层变化特点在溜肩、坡肩和平肩的不同造型中精挑细拣。于是就有了浮标的套和号。浮标的套和号套,有大套和小套之分,大套是指同一注册商标中不同款式、不同功能的多支浮标的总称。如“钓鱼郎”商标下的“醉仙”包含3个款式,共22支浮标就称为大套。竞技钓手既要打浮又要钓底,还要在经常走水的大水面环境中钓混…  相似文献   

19.
郅辽 《垂钓》2006,6(1):30-32
星标有两个缺点,一是随水漂移,水线斜了中鱼率受影响;二是波浪起伏,漂浮的浮子不够稳定,模糊了鱼讯。所以水库钓鱼都选择浮标,可是环顾市场却没有一支浮标是专为水库设计的,除了标尖粗、标身壮可以参考外,从造型、性能以及操作上说,我们受池钓浮标的影响太深了。  相似文献   

20.
鱼漂的造型都是上圆下尖,表面光滑的流线型,取其在水中运动时阻力最小的特点。如果鱼漂的工作状态是漂身露出水面,或者浮着漂着躺倒在水面上,取何种造型与它运动中受到的阻力无关,我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重视它了。然而,近几年来鱼漂造型有了新的变化,俗称“小瓜仔”和在涡流理论指导下的葫芦形鱼漂就是其代表。破解特异形浮标“小瓜仔”的亮相是在2002年4月举行的“泛宇杯”钓鱼大奖赛上,由刘树森操刀。当人们第一次看到这种漂身长70毫米,肩宽8.5毫米,按3:7分配漂身高度的短身鱼漂时,惊异之中难免会对它的稳定性产生疑惑。在此之前,凡是漂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