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校中文系副教授曾良所著《东周列国志研究》,已由巴蜀书社出版.《东周列国志》是一部仅次于《三国演义》的历史演义小说,但研究文字却寥寥无几.曾良先生积数年之力,从史料来源.版本演变、思想艺术和文化学等方面,对《东周列国志》进行系统研究,填补了《东周列国志》研究史上无专著的空白.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黄霖教授在《序》中说:“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东周列国志》的专著,工夫扎实,视角多样,见解独到,其成果明显地具有基础性、可信性、创造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通俗历史演义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三国演义》,而排名第二的则非《东周列国志》莫属。关于其作者,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认为是冯梦龙,也有人认定是蔡元放,其实还有人认为是余邵鱼。之所以会这样,跟《东周列国志》的成书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3.
作为“羽翼信史”派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在运用古籍材料《左传》和《列国志传》塑造“闪现型”人物形象方面,主要呈现两个特点.第一,丰富已有人物,如郄縠,《东周列志传》从“赵衰推荐郄縠”“练兵”“晋、曹交战”“堆尸-掘墓-棺尸”“假道于卫”“临终献计”及“文公怀念”七个方面加以润色,借《列国志传》之壳,据《左传》之实,撰写新的故事.第二,新增人物,如于朗,此人虽不见于《左传》,但《列国志传》和《东周列国志》中“归属”他名义之下的部分行为见于《左传》,可见小说作者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往往将多件或不相关的事情,全部“归属”于该人物.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与《东同列国志》都崇尚“羽翼信史”,但罗贯中的立意在小说历史化,冯梦龙则意在历史通俗化。两人在编纂技巧上也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5.
《东周列国志》是我国历史上仅次于《三国演义》的历史演义小说,叙写了从周宣王起至秦始皇统—六国的这段历史,试图通过文中所体现的天命意识的分析,从另外的角度阐释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6.
《东周列国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重要作品,在1995年被我国电视剧艺术家改编成为电视剧《东周列国》。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富于创新精神的改编式塑造,通过剧中史实的有机融入、人物活动的适当虚构、人性化的深入开掘、女性形象的别样塑造等艺术手法使这些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立体,较好体现出文学改编创作中忠实性原则与创新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三国这段历史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作为"前四史"之一,是研究三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等史书记载的基础上,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时期纷纭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历史演义巨著。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书的全面比较,从史书选择和史料摘取两个方面分析《三国演义》对《三国志》依傍的同时,着重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三国演义》对《三国志》的突破,研究历史小说选取史料方法和脱离史料的虚构,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东周列国志》是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其中一些“另类”女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小说在对男女关系描述时注意到了爱情的因素,一些女性敢于追求爱情,为了爱情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留下了很多佳话.虽然冯梦龙对女性的态度有一定矛盾,但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早期历史小说相比,在女性问题上还是有了明显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清人通过修订、新编、评点等手段,最终形成了《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三大演义的传世定本,这是对历史小说最重要的贡献,从中反映了小说演进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前对三顾茅庐一事进行铺叙、渲染的是《三国志平话》和元代无名氏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但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及语言运用上都显得粗糙不成熟。罗贯中在此基础上运用独特的艺术思维,使该故事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与趣味的求贤桥段,成功刻画出刘备的仁君形象和诸葛亮的智者形象,因此赋予了三顾茅庐高雅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研讨了《资治通鉴》(三国部分)的史源问题。《资治通鉴》在抄录、删削、改编《三国志》史料过程中,基本忠实于原始史料,其中不乏极其精到的概括,然而也存在不少错失。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全面梳理了《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指出:在史传文学与通俗文艺这两大系统长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双向建构的基础上,元末明初的伟大作家罗贯中,依据《三国志》(包括裴注)、《后汉书》提供的历史框架和大量史料,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对通俗文艺作品加以吸收改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终于写成雄视百代的《三国演义》,成为三国题材创作的集大成者和最高典范。在论述中,澄清了一些不准确乃至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是再现高句丽政权昔日辉煌的蓝本和基础史料,它在高句丽政治、外交、文化以及考古方面的史料价值不容忽视。在区分了学界对待《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的三种不同态度的基础上,对其史料进行分类分析,得出两方面的结论,即认真对待其史料与中国正史史料的不一致现象,重视《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史料的独特性,使它更好的为高句丽的历史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的创作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也吸收了魏晋至隋唐的野史、笔记、民间传说以及宋元时期的小说、杂剧。《三国演义》为了还原历史,或根据他书的记载对《三国志》加以纠正;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不合情理,而采用他说;或因《三国志》的记载过于简略,而依据情理加以补充、丰富;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事实不清,依据相关文献加以推演。正是因为小说不受《三国志》的局限,敢于和善于运用想像和虚构,通过对史实的选择、加工、改造,因而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比史书更为形象、生动,更具活力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三国志平话>是说书艺人讲说三国故事的底本,它在罗贯中生活的那个时代出版,因此,罗贯中如果创作<三国演义>应当借鉴此书.但从<平话>的内容看,三国故事在元末明初还不够成熟,罗贯中不能从中借鉴到什么东西.所以,他在当时还没有成熟的长篇小说和小说理论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没有条件因此也不可能创作出这样一部杰作来.<三国演义>应当是宋元至明中叶的说书艺人们世代累积不断创造出来的,并不是由某一个人创作而成.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文学史第一部典范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和特殊性,还有集体累积的成书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广传播,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国演义》的成书历时长、途径多、样式杂,有史书记载亦有文学演义,《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到《全相三国志平话》、三国元曲杂剧、《三国志通俗演义》,最后到《三国演义》。在这漫长演变过程中,丰富而多元的文学创作语境对《三国演义》的成书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对于三国历史的传播,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历史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以及各种改编形式来传播,另一是由历史学家进行的历史知识普及工作。三国历史的影响非常广泛,但是需要注意处理丢予文学和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揭示"襄阳会"故事的史实依据,梳理故事传承积累的过程之后,对元杂剧、元平话作品中的"襄阳会"故事作了比较分析,进而论证《三国志通俗演义》对这一传统故事的继承与超越,说明这部长篇小说虽然是"世代累积型"的,但它的写定者罗贯中的艺术创新之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择主”是中国传统士人文化的产物。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特殊内容,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集大成式的艺术再现和升华。从政治、君臣关系和功利三个方面探讨“三国”士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示各集团士人择主的标准,以及对其人生价值观实现的影响,进而探讨三国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