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水平”置于其他词语之后,除做中心词,与相关词语构成定中关系外,还可做宾语,与相关词语构成动宾关系。如果对这种动宾关系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动宾关系不调的错误。这种错误,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句的动宾关系不调,另一种是句子成分内部的动宾关系不调。 (1)全句的动宾关系不调 这主要是指“水平”做全句宾语时,与  相似文献   

2.
“水平”在前,除如上文所说的做主语之外,还可以做定语,与其后相关的词语构成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定中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后的相关词语与“水平”没有组合搭配关系,那就往往造成定中关系不调的错误。这有以下两种主要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量词与名词相搭配组合时,一般地来说,要求在数值关系上能够大体一致,相互协调,用个体量词表示个体名词,用集合量词表示集合名词,是这种数值关系大体一致的具体表现之一。量名数值关系不相当,所用量词前后不统一,或者违背某些特殊用法,都同样会造成量名搭配不当的错误。这类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误用个体量词表示集合名词 用表示个体名词的个体量词,去表示集合名词,这在数值关系上自然是不相一致,结果是往往造成量名搭配不当的错误。例如:  相似文献   

4.
动词在语言运用中是个十分活跃的词类,它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份,可以与各种各样的词语组合搭配;组合搭配得当,在旬中用得恰当,不仅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而且能使语言形象生动。使用不恰当呢,那就往往会出现我们过去所分析过的动宾不调、状谓不调、谓补不调等错误,而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感情。从语义关系上说,还会产生语义相悖的错误。如下例:  相似文献   

5.
句子常有搭配不当的毛病。搭配不当的毛病可能出现在直接发生结构关系的句子成分上,也可能出现在间接发生结构关系的句子成分上,还可能出现在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的词组内部。探究造成搭配不当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在组词造句时避免搭配不当的错误。造成搭配不当的第一个原因是将意义上不能组合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违背了词语组合的首要条件——意义上相关联。请看下列从报刊上摘录下来的病句: ①北京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办的“北京地区计算机应用展览会”,于6月5日在北京展览馆展出。②敬请各行各业充分信任我公司日益增长的广  相似文献   

6.
谈动宾不调     
在句子中,动词与其所关涉的宾语搭配不当,关系不协调,因而影响了句意的表达.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动宾不调。动宾不调是一种常见的语法错误,以下是这种错误的病例: ①上班前,下班后,只要一有时间,他就跑到花房,帮助师傅给花浇水、施肥、拿虫儿,观察各种花的生长规律,有时还对着盆花画上一阵子.(《北京日报》1985.1.10第二版) ②在当时单位领导的支持下,罗什一开始了艰难的自学之路.他根据工作需要,进行  相似文献   

7.
关于动宾关系不调的语法错误,我们过去曾经分析过。这里所要集中谈的是间接动宾关系不调。什么是间接动宾关系不调?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看一下什么是直接动宾关系不调。所谓直接动宾关系不调。就是在句子(或者动宾词组)的句法结构和语义上,谓语与其所直接支配或关涉的宾语不相搭配,关系不相协调。例如: ①年轻人都有上进心,创建青年文明车组的口号掀起了他们你追我赶的热情。(《人民日报》1986.1.9第四版) ②在大力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一定要大力克  相似文献   

8.
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它可以从领属、数量、时间、处所、性质、情态等诸方面对中心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进行限制或描写;是具体、严密、形象、生动地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句子成分。运用得好,能够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用得不好,除不能正确地达意表情外,还会造成与中心语结构关系不调的错误,这就是定中不调.以下是这类错误的病例:  相似文献   

9.
字与字搭配不当,是容易出错的:如,“亟”字和“急”字,由于搭配不当所引起的差错较为典型。因为它的隐蔽性强,所以不容易被发现。它最典型的搭配不当两例差错是“亟需”和“急须”,而正确的搭配应该是“亟须”和“急需”。同时,“亟待”和“急促”这两例正确的搭配,有时也因交叉搭配错误而引起差错。“滴”和“嘀”这两个字,在日常应用  相似文献   

10.
间接动宾关系不调,在句法结构上,也可以表现在主谓结构中和主宾结构中。前者,可称为主谓式间接动宾关系不调;后者,可称为主宾式间接动宾关系不调。以下,对这两类错误加以简要的分析。一、关于主谓式间接动宾关系不调在主谓句式或主谓词组的句法结构上,是主语与谓语之间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但在语义逻辑上,却又存在着间接动宾关系:其中的谓语是由及物动词构成的,这个及物动词所支配关涉的对象即宾语,恰恰是它前边的主语,这就是一种主谓式间接动宾  相似文献   

11.
(4)结构不当,造成歧义 标题都是由词组或者句子(有的是单词)来充当的。词组或者句子都是一种语言结构;而语言结构都是有层次的,组成词组或句子的词语就处在这种语言结构的不同层面上,处在不同的结构关系中,表达某种特定的语义,起着不同的作用。如果结构不当,可做两种或者多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自然就会表达多种不同的语义和语法关系,固而造成题意歧解。例如:  相似文献   

12.
助词“的”运用中的错误,除前几篇短文分析过的几种以外,还有一些;本文再补充分析以下几种: 第一、助词“的”连用不当 在有的语言结构中,有时需要连续使用多个“的”,这时,就一定要弄清楚由“的”所联系的各项词语之间的关系,以准确地表达它们之间的语法、语义关系。否则,就往往会造成助词“的”连用不当的错误,而使所联系的各项词语之关系错乱,语义不通或者错误。例如:  相似文献   

13.
本题上文说过:插入语“特别是”所联系的各项,一般都属于相同的范畴,并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它除表示强调、突出等语义外,还可以表示某种进层关系。违背这一特点和规律所造成的错误,除上文所谈的之外,这里再续谈几种。 第一、将不相干的对象用“特别是”连接构成进层关系,不当。 所谓不相干的对象,指的是不属相同范畴,无内在逻辑联系或联系甚远的对象;将这样的对象用“特别是”连接起来,硬性构成强调、进层关系,往往难免造成进层不当的错误。例如:  相似文献   

14.
本题的上两文,分别从表述事物之间的关系、表达内容与客观实际的关系、语段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等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语言运用中的隐性错误。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之一是语言运用不当,对此,上两文也都有所分析。语言运用中,词语运用是个重要方面;语言运用的一项基本功,是对词语的选择与锤炼。词语选用不当,同样会直接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隐性错误。本文拟分析以下几种: (一)置换型有些动同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发展变化等,有其特定的主体,是不能任意更换的。否则,误换了行为动作特定的发出者(即主体),就会造成违背常理的语义错误,以…  相似文献   

15.
看报纸、听广播,发现经济新闻年中、年末都要犯一次时间概念的错误。年中(集中在6月份)的错误是“实现双过半”。这里的“双过半”是指“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假如“实现”与“双过半”不连在一起用,此语无错。而“实现双过半”便犯了搭配不当的错误。因为完成任务过半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时间呢,不到6月30日,怎能实现  相似文献   

16.
动词“发生”在词组的组织与句子的构造中,常见的另一类语法错误是:与其相关的句法成分关系不协调。这类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发生”做谓语时,与其宾语关系不调 “发生”做谓语时,其后所带的宾语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名词性宾语,即宾语是由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如:“发生了交通事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两个句子中的“事故”兴趣”都是名词。另一种是动词性宾语,即宾语是由动词或动词性词语充当。  相似文献   

17.
客观对象(人或者事物)都有自己的性质、状态和行为动作等;对象与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性质、状态、行为动作等之间的关系,是所属关系,即后者为前者所有.在语法结构中,一般表现为附加关系,或主谓关系,或目的、结果关系,等等,它们之间的地位是不相等的,有主有从的。如果把它们不适当地并列起来,就会造成并列不当的错误.以下是这类错误的几种形式: 一、对象与自身的性质特征相并列.如: ①山间的一湾清流,冲着、绕着姿态各异的山石,畅快地流泻下来,溪水中分明折射着明月的柔光.好一处静谧、和谐、月夜山景!(《北京晚报》1985.5.23第四版) 例①“静谧、和谐、月夜山景”并列不当。“静谧”、“和谐”是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月夜山景”是名词性词组,表示客观对象.在此例中,“静谧”、“和谐”实则表示“月  相似文献   

18.
语言运用中因果不当的错误,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本题的上篇介绍了其中的三类,并对它们的性质、特点做了一定的分析;此篇再介绍、分析三类,以求较为全面地认识这种错误,便于在语言实践中加以纠正。这三类因果不当的错误是: 1.原因分析不足,因果关系确立不当对于原因部分有时要做较深入具体的分析,才能真正揭示出它与结果部分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果关系才能明确起来。否则,分析不够,不深入,原因与结果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语言的运用要遵守一定的规范,这样才能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一旦脱离了规范,就可能造成语言的混乱,成为人际交流中的障碍。当前新闻媒体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不够规范,出现了追求时尚、"洋化"汉语言,错别字现象严重,词语之间搭配不当,误解词义,文史错误,政治性错误等问题。新闻媒体语言的不规范,不仅会影响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会影响社会成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人们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状中不调,指的是状语与中心语关系不调这种语法错误。如以下各病例: ①金色的沙滩上,热和的砂砾温暖地抚摸着人们疲劳的筋骨。(《北京晚报》1981.8.5第三版) ②从她那种大刀阔斧地对付食物的举止中,人们往往会下这样的结论:一个大大咧咧而又有主意的姑娘。(《体育报》1985.4.5第三版) ③(跳舞)跳到高潮时,他们总是十分激情地以一个难度大的双脚打点动作,(?)然而止在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