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改革,使不少日报不断吸取晚报的特点和长处,改变了面貌,受到读者的欢迎,因此也使晚报面临着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晚报以变应变,求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新的“坐标”,加大自身改革的分量和力度,由过去的“贴近”读者,进而更注重报道与读者“贴肉”(江南俚语,贴切之意),以至于与读者“贴心”,努力使晚报成为读者的挚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城市晚报对文化新闻的重视程度不断消减,大量的社会新闻、时政新闻以及其他实用类民生资讯,在数量、篇幅、版面等压缩了文化新闻的空间。文化新闻在不少城市晚报逐渐遭到冷落,主要还是文化新闻自身缺乏创新的缘故。且看一些城市晚报的文化新闻,有的将“娱乐”、“星闻”资讯作为主要卖点,缺乏地方特色与品位;有的文化活动的报道,读起来像“温吞水”。读者对文化新闻需求的口味与层次在不断提高,如何提升文化新闻档次、重创晚报“文化品牌”,让这些文化新闻像其他许多主流新闻类别和资讯一样,广受读者的欢迎呢?从2004年至今,《宁波晚报》在这方面作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全国不少晚报中,周末特稿成为报社周末奉献给读者的一道精美的晚餐。从不少见报的周末特稿中我们可以发现,周末特稿因题材广泛、主题鲜明、文笔优美、意境深邃、读者众多,不仅成为晚报的一个拳头产品,而且各家报社都投入了“大手笔”精心组织或采写,出现了不少耐人寻味的周末特稿。 但是,要出一篇有一定分量的周末特稿并非易事。如何挖掘晚报周末特稿,使其真正受读者欢  相似文献   

4.
目前,文化新闻在不少城市晚报呈现削弱状态,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文化新闻的采写缺乏创新。自2004年至今,《宁波晚报》对文化新闻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推出了大量系列“文化特色新闻”,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有不少策划与稿件还取得了轰动效应,其中几篇系列报道还分别获得市级、省级新闻奖和全国晚报新闻奖。主要创新实践有:策划报道“天下宁波人”,做强“热点文化新闻”、深挖“冷点文化新闻”,举办“宁波的中国之最”征文活动等,使这类文化特色新闻像其他主流新闻类别一样登堂入室,成为《宁波晚报》吸引读者、打开市场的“杀手锏”之一。  相似文献   

5.
万凌云 《新闻战线》2022,(6):99-100
全媒体时代,不少晚报、都市报另辟蹊径,重新包装专副刊,使其与新闻一样担负起主攻职能,用巧劲扩大报纸影响力,增强与读者的情感联结,抛弃“大锅饭”,改做“小锅菜”,兼顾读者的互动感与体验感,披上新媒体外衣,精准分众传播,全媒联动,成功打响品牌。  相似文献   

6.
现在每家报纸都有娱乐版,但版面设计风格各不相同,选稿的标准也迥异不一。作为地方报的娱乐版,为抢时效性,抢读者的眼球,我们充分发挥晚报上午做版的有利时机,力争在时效性上取胜,使《汕头特区晚报》的娱乐新闻版成为粤东地区广大读者的“娱乐导报”。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推进,使经济生活变得日新月异、异彩纷呈,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晚报的经济报道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加大报道分量。不过与晚报整体的新闻报道比,经济报道面临着不少难题和需要突破的地方。晚报经济报道的难点m经济现象的累积性和晚报时效性的矛盾。经济现象一般有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由于一个经济现象往往牵涉到同一行业甚至不同行业的许多部门和单位,记者很难在第一时间内第一个抢到带有“今天”或“明天”字样的经济现象新闻,因为经济现象的演化,不少是渐进的,记者在什么时候出手,时间由头大都是“…  相似文献   

8.
春城晚报是云南日报主办的一张四开晚报。它于1980年1月创刊,是“文革”结束以后最早出刊的晚报。它面向城市,以春城昆明以及省内其他城镇各阶层人民为读者对象。8年多来,编辑部执行创刊时省委批准的侧重思想教育、反映人民生活的办报方针,学习1983年冬在昆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晚报会议交流的突出“晚”字特点等经验,使春城晚报受到城市各阶层读者的欢迎,发行数近年一直保持在20万份左右,最高时曾达24万多份。但在深化改革期间,编辑部要求改革的同志提  相似文献   

9.
2008年7月1日,《大连晚报》与滨城百万读者携手走过20年……《大连晚报》与百万读者已携手走过整整20年。社会各界的支持,擎起了晚报坚实的大厦;回报社会,感恩大连,是晚报始终  相似文献   

10.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耳目与喉舌,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群众的意愿.及时传递各种信息。有同志说,党报改革的关键不是弱化党的主功能.以此找回自己的读者,而是要强化党报的主功能.如喉舌功能、引导功能、传播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监督功能等.从而赢得读者的信任和好感。无疑,这种意见是对的。新华日报提出“扬党报之威,学晚报之长”的口号,无疑,这一改革思路也是正确的。目前,不少党报在“学晚报之长”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党报扩版后.各种副刊上的文章增强了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扩大了信息量,…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5,(4)
警钟·良药·号角──读《西安晚报》“外向型城市·西安人”征文文/董治顺《西安晚报》的副刊,名叫“曲江”.办的很有些年代了,读者印象颇佳,常有一种“美文不胜读”的感觉。各种各样的征文,大赛,更是调动了一拨拔一茬茬不甘寂寞的“笔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把个...  相似文献   

12.
晚报是我们国家新闻宣传战线上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近些年来,全国晚报的新闻工作者适应形势发展和读者的需要,在工作中勤奋努力,锐意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使晚报的事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有的同志讲晚报近些年来有三个“猛增”,就是数量猛增、订户猛增、效益猛增。八十年代初,全国复刊和新创办的晚报一共才13家,到1990年发展到44家,1995年,有144家晚报。据统计,这144家晚报的发行量已经超过2000万份。如此迅速的发展,在世界新闻史上都是少见的。从总体上看,晚报发展的形势是很好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新闻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晚报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晚报如何把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与适应读者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晚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再比如,曾  相似文献   

13.
弹指一挥间,乌鲁木齐晚报已走过十年的路程。 乌鲁木齐晚报是幸运的,它欣逢改革开放这个历史性机遇。它的创办和发展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1982年8月30日,自治区党委批准创办乌鲁木齐晚报;王震同志为晚报创刊题词。1984年1月1日,晚报汉文、维吾尔文两种文版同时创刊,成为全国第十五家晚报,维吾尔文版成为全国第一家少数民族文字晚报。十年中,晚报尽管走过了曲折的路程,但始终保持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晚报的读者从乌鲁木齐扩展到自治区境内82个地州市县,发行量稳步上升,晚报的经济效益也同样大幅度增长。 回顾十年的办报历程,我们深深认识到,乌鲁木齐晚报不仅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重要媒体,是沟通政府与广大群众的桥梁,也是外界了解和观察新疆及乌鲁木齐的重要“窗口”。在当前报刊林立、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乌鲁木齐晚报要有一个大的突破、大的发展,就必须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办出特点;就必须在贯彻执行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方针的同时,在改变思想观念、改革新闻报道、建立竞争机制等方面下功夫,这样,晚报才能迎接严峻的挑战,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双休日”中的晚报董彩兰伴随着“双休日”的实施,晚报如何抓住良机,施“惠”于读者,使其将读晚报视为双休日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享受?如何使双休日的晚报在读者手中不是因为“没得看”才看你,而是因为不看晚报就像缺点什么似的那么重要而不可替代?我以为,有这样几...  相似文献   

15.
晚报以城市市民为服务对象 ,比起机关报 ,更需要强调贴近生活、生动活泼、新鲜明快、可读性强等特点。因此 ,服务百姓生活应成为晚报摄影的独特视角。走进生活 ,发现和拍摄鲜活生动的图片 ,便成了晚报摄影记者的一种特质。把握主题把握时代脉搏当读者打开当天的晚报后 ,目光首先搜寻的自然是一天中的重大事件或使他们感兴趣的新闻图片和新闻标题。生活中偶然会发生轰轰烈烈的“大事” ,更多的是百姓要了解的国家大事。晚报摄影记者的任务 ,更多的是将平淡的小事表现得让读者“特感兴趣”。发现读者所关心的“热点”、“重点”、“兴趣点” ,…  相似文献   

16.
创刊于1992年5月28日的《伊犁晚报》汉文版,于去年底经批准在全国公开发行。今年以来,报社领导和采编人员本着地委领导“立于全国晚报之林,努力办出自己特色”的意见,使这张在全国和自治区新闻评比中五次获奖的晚报进一步展现新面貌,受到读者的喜爱。 我是《伊犁晚报》汉文版的忠实读者,认为这家地州级晚报为自治区众多报纸中的佼佼者,在全国晚报中也并不逊色。《伊犁晚报》不但姓“晚”,而且姓“党”。它跟巾央精神紧,跟实际生活近,跟读者群众  相似文献   

17.
新兴网络媒体的盛行,纯商业广告的滑坡,对自收自支的地市级报社冲击很大,甚至有部分报社下属的都市生活类子报——晚报,已出现连续多年亏损的现象。于是,有些人认为,晚报到了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其实不然,只要晚报从自身找原因,坚持可读、可信、可用的办报宗旨,让读者形成“没事看晚报”“有事找晚报”的心理,晚报就一定会生机依旧。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仿佛以它那“看不见的手”,正召唤着当代新闻工作者力求用全新的观念和素材、全新的角度和技巧,为读者奉献出一幅幅充满时代气息的经济生活新画卷。随之,它也必将推进晚报经济新闻的改革与创新,使我们在探索晚报经济新闻社会化的可操作性的道路上,从必然王国一步一步地逼近自由王国。为更自觉、更有特色地在晚报新闻版上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报道,我们特别需要学习和掌握晚报老前辈留下的宝贵财富,突出经济新闻的社会化,并熟悉与运用社会化经济新闻的“十八般武艺”。  相似文献   

19.
李湖 《传媒观察》2003,(10):44-45
作为一份完全走上市场的地市级晚报,要在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拥有更多的读者和市场份额,就必须在“贴近”中找准自身定位,在“深入”中彰显自身特色。盐城晚报创刊十年来,以“聚焦盐城、关注民生”为办报宗旨,积极鼓励编辑记者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深入到基层社区、群众家庭,通过亲身体验,了  相似文献   

20.
陈旭钦 《新闻记者》2001,(10):37-39
我 国的晚报目前仍保持着发展势头。但由于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和多元化的休闲方式 ,已经使受众进入“分众化”传播时代 ,传媒的“窄播”趋势日益明显 ,不少人远离了晚报。如何营造“媒体社区” ?这不仅关系到晚报的特色定位 ,同时关系到晚报的可持续发展 ,更是传媒竞争中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之一。晚报营造“媒体社区”就是倡导这么一种理念 ,“社区”的建设者———报人 ,与“居住者”———受众一起互动 ,报社真正敞开“社区”大门 ,使“居住者”对他们所居住的“社区”有认同感 ,呈现一种开放式办报的新气象。一、“媒体社区”概念的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