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心物感应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主要揭示了创作主体——“心”与创作客体——“物”之紧密联系。心物感应论主要表现出审美主体“我”与审美客体“物”之间相互融汇交流,互相赠答,彼此互渗,并最终达到物我同化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2.
感兴,又称审美感兴。它以创作主客体相遇瞬间达到和谐交融、物我同一,进而产生创作灵感形成文学意境为特征,区别于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再现论”或“摹仿说”。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发生模式。与此相应,形成了中国古代感兴论美学  相似文献   

3.
“物感”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探讨并分析了艺术的本质论,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心物互相感应、交融、统一的特点,并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后代的诗论和文论。本文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物感说的形成作一次较为详细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虽有“移情”一词出现,但并没有移情理论的存在,原因有三:1、移情说产生于西方特定的历史化语境,主客体同一只是其内涵的一个层面,且与中国古代美学中“心物交融”说的内涵指向不一样,实现途径也不相同,前指向自我,体现出主观中华民族主义的旨趣,后指向物我消融、情景两忘的审美至境;前得之于“投射”,后得这于“神会”,因而不能单从物我同一的角度总结出中国的移情理论,2、作为言志寄托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思维方法的“比兴”与西方的“移情”有些许相似之处,但并非真正相对应的概念。3、中国古代强调艺作品审美效果的“移情”、“移人”与西方移情说之“移情”内涵亦有区别。  相似文献   

5.
“物感”说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探讨并分析了艺术的发生论,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心物交融统一的特点,并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文论和诗论,影响了中国意境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应”与“游心”是中国古代哲学两个很独特的认识世界的心理学观念,又被学艺术家赋予审美心理学的意义。它们区别于唯物的“反映”论,强调审美主体外感于物后产生能动的心理反应以至心物互动,或是心可以不受具物具象的制约而“游于”无限的空间和时间,为人的精神创造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两个观念在中国乃至世界美学领域,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隔”与“不隔”的美学命题.“不隔”的思想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真切”;二是物我合一,景与情浑;三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理论来源看,一方面,“不隔”来源于西方的直觉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诗学批评本身包蕴着对直觉的重视.从更深层次说,“不隔”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心物交感的哲学思维.王国维极为推崇“不隔”,并以此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然而,作为一种审美范畴,“隔”同样具有一种“意内言外”的美.“隔”与“不隔”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真切”,它们都是紧紧围绕境界说而生发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8.
心物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中西美学形成了著名的心物感应说和模仿说。两者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人在审美态度、审美心境、艺术类别及艺术境界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既有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有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美学各有优长又各有缺陷,如何建立完美的审美形态,正是当今美学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朱光潜毕生持守的“主客观统一”的美论,基于对审美对象的哲学—心理学分析,前期为“意象”说,后期为“物乙”说。这一分析融会中西,特别是转向马克思主义以后,力图从审美的根源之地——物质感性的历史性实践中解说审美对象形成的秘密,为中国现代美学提出了美论、美感论一系列富于启发意义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作为西方最早的艺术起源说,“摹仿说”的诞生意味着西方文论的真正发端。其流变,包蕴着西方丰富的文化与哲学内涵。作者认为,“摹仿说”之所以能在西方文论那纷呈变幻的舞台上“当红主演”达2000年之久,奥秘正在于人本主义精神的渗透其中,本文试图在把握“摹仿说”及其演变的基础上,从“摹仿说”产生的哲学基础,摹仿的客体与主体等方面论证其“人本”的特点。同时,对由此引发的中西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差异等问题作一番探讨。旨在引发人们对一种有生命力的文论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美学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然而,20世纪以来的“百年美学”却是西方美学体系直接影响下的产物。作为一种知识背景、学术资源,西方美学对建构20世纪中国美学确实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体验方式。一味地用西方美学的逻辑与体系来套用中国美学,而忽视中国古典美学自身的特点,必然会丧失其独特魁力。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必须以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为学术基点,有选择地利用西方的学术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12.
审美泛化是当代美学最令人瞩目的现象。要理解并应对这一场内涵复杂暗潮汹涌的文化现象,首先就要全方面透析它的内涵。韦尔施从浅表和深层两个层面来分析审美泛化现象,既具有宽广的美学视域又秉承德国哲学的思辩传统,其理论建树为人瞩目。本文对韦尔施的审美泛化理论作一引介,并在此基础上探询该理论的实质和限度。  相似文献   

13.
巴赫金的怪诞现实主义观,从怪诞与民间诙谐文化,狂欢化精神的整体性出发,对怪诞作出了自己的阐释,他的观点已经自成体系,对今后的怪诞美学研究将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诗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境界说” ,“境界说”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最高成就。其显著特点是具有二元论倾向 ,以西方近代先验美学为思想基础 ,结合中国古代诗学传统 ,是融合中西两大美学源流的产物 ,在这种融合中同时包含着两者之间的深刻差异。王国维的成功在于寻找到了这两种思潮的内在契合点 ,由此把西方美学引进中国古代诗学领域 ,从而带来了中国古典诗学思想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5.
有唐一代,诗人如云,智慧之光,遍照大地,形成世界美学史上不可企及的高峰。它具有哲学思想的圆融性,美学范畴的阐释性,美学理论的创造性。它以文学美学为轴心,辐射到所有艺术领域,影响深广远大。研究唐代美学,必须掏出原汁原味,以科学方法透析,从逻辑推理的高度去把握个中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忧患意识、爱国情思)的感悟特色。  相似文献   

16.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德州精神,是对德州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生活实践、人文素质、价值追求、人生信念的高度概括与凝练,既植根于德州作为一个古老城市的长期历史文化传承,又立足于建设现代化德州的生活现实,更着眼于实现未来幸福德州理想的美好前景,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与完美体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事实支撑。"厚德"包含着德州的文化根脉,"包容"体现了德州的人文个性,"创新"着眼于德州的现实引领,"图强"彰显着德州的时代追求。这一精神不仅代表了德州的整体形象,而且必将引领德州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重行”的传统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日新”的传统与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勇毅”,“自强”的传统与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务实”的传统与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重义轻利”,“公忠”的传统与谈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思想上都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大力宣传和弘扬这五种精神,对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代书院传统及其现代大学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古代书院在长达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其涵养心性的办学宗旨、明伦为先的教学内容、自由自主的教育精神、主体互动的教学方法等等,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各类大学很好地借鉴和弘扬.  相似文献   

19.
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期,西方传统的艺理论有如下四个传统:在艺与世界的关系上,有所谓“镜”的传统,即模仿-再现的传统;在艺与作家的关系上,有所谓“灯”的传统,即强调激情-天才的传统;在艺与读的关系上,有所谓“教化”的传统;而在艺作品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上,则有追求和谐、优美的审美传统。这种论传统形成了西方艺术自己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20.
艺术(审美活动)与人生(生命活动)的关系是20世纪中国美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诸多美学家都涉及或探讨过这一问题,朱光潜更是以“人生艺术化”学说及其相关论点予以回应和阐发,从而开辟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论传统。“人生艺术化”是朱光潜综合中西文化和审美思维后的理论再创造,并成为其人本主义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通过这一命题,朱光潜美学毫不吝啬地宣扬人性的高贵,肯定审美经验的共同人性基础,并追求超越人生的崇高境界。其“人生艺术化”理论即是以知-情-意的人生统一体为出发点,最终指向真-善-美的价值同构(幸福)。因此,向康德式的实践理性(道德理性)与共同人性的无限逼近,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最高旨趣和先验之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