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通过对短道速滑弯道技术动作和速度滑冰技术动作的分析,认为短道弯道技术练习对提高速度滑冰运动员的弯道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速度滑冰弯道技术中使用短道弯道技术练习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从短道和速度滑冰运动员弯道下肢动作,即髋膝踝的角度、身体倾斜度、蹬冰角度以及技战术与训练等方面,阐释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运动员之间的动作结合点,分析利用短道弯道技术优化速度滑冰技术动作的合理性,提出短道弯道训练对提高速度滑冰运动员弯道技术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短道速滑弯道技术动作和速度滑冰技术动作的分析,认为短道弯道技术练习对提高速度滑冰运动员的弯道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速度滑冰弯道技术中使用短道弯道技术练习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从短道和速度滑冰运动员弯道下肢动作,即髋膝踝的角度、身体倾斜度、蹬冰角度以及技战术与训练等方面,阐释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运动员之间的动作结合点,分析利用短道弯道技术优化速度滑冰技术动作的合理性,提出短道弯道训练对提高速度滑冰运动员弯道技术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短跑道速度滑冰中,弯道路程占总路程的一半,因此,弯道技术对运动成绩影响很大。为研究弯道技术,采用影像测量方法对九冬会比赛中优秀运动员的弯道动作技术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从测试数据看,女子运动员在11.33 m/s以上,男子运动员在11.88 m/s以上;从曲线图看,男女运动员的同侧髋、膝角度一时间曲线形状相似,这表明同侧腿关节角度变化规律相同,支撑腿髋、膝动作协调,摆动腿髋、膝动作协调,蹬冰腿髋、膝角同时发力。对比以前测试的一些短道弯道速滑动作图表,可知,只有优秀运动员才具有同侧关节角度一时间曲线形状高度相似的特点,此现象揭示了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动作结构特点。此外,单支撑阶段速度上升,而双支撑阶段速度下降,可能表明单支撑蹬冰比双支撑蹬冰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空间力系及达朗伯原理对当今速滑弯道滑跑技术进行了解释,目的在于建立弯道技术的完整概念。同时指出:1、弯道增速主要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靠登冰腿单支撑纵向蹬冰的动作,二是靠运动员在弯道滑跑时适宜的触冰角度。2、运动员在弯道滑跑时身体靠支撑腿的自然伸展动作造成倾斜,而不是向左的倾倒动作。  相似文献   

5.
速滑女子500 m运动员入弯道与出弯道姿势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影像测量的方法,获取优秀女子运动员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入弯道与出弯道蹬冰技术的运动学参数。目的是通过对优秀运动员入弯道与出弯道的运动学特征比较分析,揭示出高水平运动员入弯道与出弯道蹬冰技术的动作规律,确立正确的入弯道与出弯道蹬冰技术概念。运动员出弯道阶段的平均速度比入弯道阶段的速度快,左腿在单支撑蹬冰阶段和双支撑阶段蹬冰的平均速度要比右腿速度快;从身体姿势变化来看,入弯道躯干角度大于出弯道躯干角度。  相似文献   

6.
1 冰上弯道技术基础训练 1.1冰上弯道的滑跑技术练习 在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的冰上弯道技术训练中,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弯道滑跑技术动作,抓好冰弯道技术基本功:运动员左、右腿弯道支撑练习,左右腿走弧练习,弯道的交叉步练习,冰上弯道皮筋牵引练习;掌握以上技术练习后,泣可蹬拉重物练习.让运动员提高在身体倾倒的情况下熟练掌握和控制身体重心的稳定性和单腿支撑的能力。学习和掌握弯道滑跑技术,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两次全国性短跑道速滑比赛中弯道后半程跌倒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比赛条件下,用NV8950型细微动作录像机拍摄了中短距离跌倒运动员的动作。通过对五名运动员典型的跌倒动作进行技术动作和心理因素的分析,指出运动员在弯道后半程跌倒的主要原因是:1、左腿蹬冰不利,蹬冰时机偏晚,蹬冰角度偏小,蹬冰力减弱,使重心落后,破坏了收浮腿的动作结构。2、在竞技中,由于心理因素和体力状况的影响,诱导了错误的技术动作。本文对克服跌倒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速度滑冰运动员掌握弯道技术的科学性、合理性是提高成绩的关键。速度滑冰弯道技术比直道技术更加复杂、不容易掌握,其规范性的要求是运动员在进入弯道时身体的左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一直保持在一个平面且向左方倾倒,倾倒角度为55°~65°,同时用右脚冰刀的内刃与左脚冰刀的外刃交替蹬冰滑行,滑行时既要保持住身体的平衡与协调用力,还要在克服弯道滑行时所产生惯性离心力的同时使滑行方向能迅速、准确地转变。针对速度滑冰运动员弯道技术中存在的扣不住弯道、出弯道时易被甩出去等问题,提出通过动作协调性、动作节奏感、弯道速度感的训练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克莱普冰刀的特点、弯道身体倾斜角度、蹬冰角度、疾跑技术和衔接技术等方面对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的直道技术、弯道技术和起跑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弯道技术要优于速度滑冰运动员,从而成为短道速滑向速度滑冰转型的运动员的主要优势,相应的直道技术则沦为劣势,以此可作为判断运动员是否适合转型,以及改进转型后的技术动作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研究目的速度滑冰运动发展非常迅速,比赛争夺十分激烈。谁占鳖头,技术是关键。弯道滑跑技术比直道滑跑技术难度大,而且,弯道滑跑比直道滑跑速度快,可见弯道滑跑技术是提高速度最重要的环节。本文从力学角度对速滑弯道单足支撑蹬冰进行力学特征的初步分析与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运动员弯道滑跑时身体产生运动数值变化一般规律,为速度滑冰的教学、训练提供科学的部分理论依据。二、动作分析与结果我们来分析一下单足支撑弯道单足支撑蹬冰动作。(见图一)弯道单足支撑蹬冰动  相似文献   

11.
叶乔波是我国优秀女子速滑运动员,曾多次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特别是1992年冬奥会上的成绩更是举世瞩目.她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她的技术动作有何特点?这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高速摄影的方法拍摄了运动员的动作,并用影片解析仪重点分析叶乔波弯道动作的运动学特点,供有关方面参考。一、测试与分析方法测试是在训练测验条件下进行的,用国产SK-16型高速摄影机在弯道内侧圆弧圆心处以  相似文献   

12.
速滑弯道耐力特点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技术动作稳定性,又在力量素质上提示了绝对蹬动力量的重复能力。一般情况下速滑弯道的耐力指数相对于直道偏大,弯道耐力水平更能反映运动员的运动耐力训练效果。优秀速滑运动员具有更高的弯道耐力水平。通过揭示弯道的耐力特征,为速滑训练提供一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摄影测量的方法,在全国短道速度滑冰“攀登杯”系列赛长春冰上训练基地比赛现场,实时测试了杨阳等4名女子运动员在5圈追逐赛中的弯道技术动作,分析测试结果作者认为孙丹和王春露髋、膝动作的协调性较好,有利于取得较好的蹬冰效果,特别是王春露髋、膝动作协调并且关节伸展幅度大、时间短,更有利于提高弯道速度。七台河队的杨扬在所测定的这段弯道上无明显蹬冰动作,以自由滑行通过弯道;长春基地的杨阳弯道蹬伸比较积极,但髋、膝动作配合欠佳。  相似文献   

14.
运用影像测量法,对高水平运动员入弯与出弯蹬冰技术的动作结构规律进行研究,旨在为确立正确的入弯与出弯道蹬冰技术概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蔡冰 《精武》2014,(4):175-175,177
近年来,在我国运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速滑运动已经有所起色,并且在一些国际性的运动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为了使得速滑训练更具有科学性,我们就要根据运动员速滑弯道耐力的特点,在动力学的基础上上对其速滑技术特点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目前,我们在对运行员速滑弯道耐力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时,主要是速滑运动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和力量素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对其进行考虑,从而使得运动员在速滑训练的过程中,自身的素质和技术水平都得到有效的提高。本文通过对速滑运动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阐述了速滑弯道耐久特点动力学研究分析的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宇航 《辽宁体育科技》2004,26(4):45-45,47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优秀女子运动员500m速滑的时间特征及时间分配与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影响女子速滑500m成绩的主要因素为0至100m直道的成绩和第2个弯道技术动作的成绩。因此,训练中重点加强运动员起速与加速技术和高速滑跑中的弯道技术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运用影像测量法,对高水平运动员入弯与出弯蹬冰技术的动作结构规律进行研究,旨在为确立正确的入弯与出弯道蹬冰技术概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短遗速度滑冰1500m比赛的中日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全程,以及弯道动作的基本原理、动作结构、身体姿势和原动肌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优秀速滑运动员弯道蹬冰技术动作结构的模式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优秀速滑运动员弯道蹬冰技术动作结构的模式特征 ,对技术动作的诊断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运动生物力学方法从三维角度对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弯道蹬冰技术进行研究 ,认为 :步长间滑步长度和滑步宽度的组合应遵循 3.6∶1的原则 ;蹬冰过程中人体重心的纵向位移幅度明显大于横向 ,并非传统认识中的横向移动幅度大于纵向 ;优秀速滑运动员运用Clap式冰刀时的展膝程度并非传统认识上的充分伸直 ,而与采用传统冰刀时的展膝程度相似 ;提供了用起蹬条件作为判断和评价运动员蹬冰初始条件的方法 ,并推测了下肢关节的有效蹬伸范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世界速滑运动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男子5,000m最好成绩达6′51″17(我国还未破 7′30″)。5,000m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技术、力量和耐力;就技术而言,我国选手的差距,主要在弯道技术上。作者通过观察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感到我国运动员在弯道滑跑时身体重心位置,与世界优秀选手相比,存在着不同的差别,而我国身体重心问题普遍不够重视,看法也不尽一致,这样,势必影响训练的质量和效果。从现有资料看,研究弯道滑跑时身体重心问题的文章较少,本文所研究的身体重心,是指在弯道正侧面观察到的身体重心在不同的几个动作时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