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种洁 《现代传播》2008,(2):167-168
戏仿自诞生以来,与文学、电影、网络都有过接触,但反传统、去内涵的特征使其一直带有边缘化色彩,直到戏仿的积极因素被充分发掘,与文艺经典和民间特色文化结合后,才似乎找到了发展的正途.电视创作正是在跨媒体互渗的大环境下为增加综艺娱乐节目的新质而尝试引入戏仿手段的.几年来,由于对戏仿运用的"度"把握得当,这一创作方式逐渐获得了认同,为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注入了强劲的另类创新力.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22,(4)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标语在城乡基层疫情防控宣传、治理中被广泛使用。防疫标语与网络流行语深度融合,实现主流话语的社会化表达,通过网络群体传播获得超越时空限制的影响力。防疫标语以情感共振构建社会认同,这种话语模式通过对个体情感、行为的具体化演绎和对伦理关系的故事化表演,表征出疫情防控措施倡导的新社会规范,避免了因行政命令的生硬给民众带来接受压力,也通过情绪情感体验驱动了人们的行动力。“硬核”防疫标语对劝诫警示的粗犷化展现,是乡村政权等基层治理主体的权力话语生产,其强指令性色彩体现治理主体履行防疫责任的坚决态度和决绝做法。标语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基层治理中发挥了较平时更为重要的作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更新基层社会动员方式,化解官方话语困境,应探索完善标语在社会治理中的话语生产和传播途径,以实现官民话语融合和“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董朝 《东南传播》2014,(1):104-106
基于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对新闻意义塑造的重要作用,本文借助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以“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在微博的传播为例,研究微博受众对危机事件的话语态度.总结发现,微博话语注重情感发泄,虽然有与媒体的互动信息,但微博依靠高语境信息表达负面消极态度,消解权威话语.同时,受众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迅速集聚的情绪推动了新闻热词的传播,犹如集结的“乡民”,使微博舆论场既表现出公共领域的特性,又无时无刻不具有流动群体作为“乌合之众”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标志的数字媒体的“拟像”传播呈现出广谱性特征,构建了全新的视觉公共性图像形态。虚拟性与“拟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也是媒介建构的出发点,人与媒介互动过程中内在地规定了虚拟性特征。数字媒体的迭代发展,创造出了新的“拟像”形态,推动了媒介视觉传播的全面“拟像化”,反映了工业文明生产的广谱性“图像生产机制”。数字媒体的“拟像”传播使文字、图像、视频具有了互文性特质,实现了不同文本整合传播机制。数字媒体语境下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构建了沉浸式和交互性“拟像”传播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万物互联和社交媒体时代,豆瓣小组作为亚文化圈层的汇聚地,正不断“出圈”。本文以豆瓣小组为切入点,研究对话理论视域下亚文化圈层的热点传播现象,具体探析亚文化圈层热点传播的特征、传播机制和传播影响,并以此提出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灾难马拉松”,新冠肺炎疫情几乎触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众多个体的亲身经验在社交媒体上汇聚成多声部的疫情叙事,蕴含着巨大的公共记忆潜能。从数字记忆和见证书写的研究视角出发,本文借助“连接性见证”的概念,通过对豆瓣话题“#和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记忆”的分析,揭示个体如何见证、书写疫情,个体经验如何相互勾连,生成公共记忆。研究发现,身处疫情中心和世界各地的个体在豆瓣平台上展开多模态的记忆实践,接力完成了一场马拉松式的瘟疫书写。经由个体和社区层面的连接机制,这些书写转化为平台化的公共记忆。数字“瘟疫年纪事”构造出一份兼具韧性和脆弱性的新冠档案,也激发出以个体为单位、以连接为机制的弥漫性的数字记忆伦理。  相似文献   

7.
王冬冬  张亚婷 《新闻大学》2013,(1):53-59,22
刘翔在伦敦奥运会比赛的失利及微博上的相关热议是具有典型性的传播学意义上的叙事.通过对微博中有关“刘翔事件”的言论及发布主体的梳理可以看出,在传播过程中左右当下舆论方向的是主流媒体、网络明星和网络公民三股力量,他们的话语代表着其所处不同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动机.N级传播时代话语主体从不同角度对事件的观照并不能揭示事件的真相,只是社会矛盾冲突所带来的话语狂欢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情绪传播角度,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例,对微博平台上的媒体报道内容进行量化实证研究,通过用户反馈分析出用户的情绪特点,以此来探寻用户的网络情绪表现特征。寻找到大型体育赛事下,受众的情绪传播特点与规律,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情绪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9.
熊越 《中国出版》2023,(9):16-19
后疫情时代,全球传播生态加速重塑,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成为我国当下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从间性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文化间性下的“话语内容选择”与“语境转换”、主体间性下的“共同体意识符码”和“他我关照”的分析来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剖析当下的跨文化传播机制。对跨文化传播意义生产的探讨,反向推动跨文化传播方法论的发展,两者同频共振,建构出国际文化共识的同时明确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最终实现中国故事对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0.
朱琳 《东南传播》2021,(2):149-152
数字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受众更大的话语权,而传播主体的泛化,在使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言说、评论、转发的同时,也容易滋生虚假新闻。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虚假新闻为例,认为社交媒体中的虚假新闻表现出传播数量多、速度快、内容广、影响大等巴赫金式的狂欢表征。虚假新闻的滋生主要受媒体工作者素养缺失、受众认知心理影响、社交媒体监管缺失、虚假新闻迷惑性、社交媒体开放性、政府信息管控不严等原因。为此,需要借鉴福柯的规训理论并从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三个方面加以细化或延伸,以推动社交媒体信息的健康传播。  相似文献   

11.
庄庸 《出版广角》2016,(6):24-26
本文在研判与预判党和国家“大力发展网络文艺”顶层设计的思路、逻辑和智慧之后,针对当下“如何有效加强网络文艺评论工作,推动网络文艺健康有序发展传播”的热点、难点和盲点,提出“一个中心(指导思想)”“三大抓手”“十二个突破点”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2.
迅速、高效地将健康、防疫知识与医学研究成果通过媒介与人际沟通的方式传递给普罗大众,是健康传播研究的题中之义.按照美国健康传播研究者盖斯特-马丁的观点,“各个文化群落的成员对健康、疾病、疼痛和卫生保健实践的观念是不同的”①,如何跨越代际差异、城乡差异,将卫生防疫知识科学有效地传递给民众,成了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中所面临的问题.大众文化能够有效地深入各种微观文化群落中去,将科学话语以文艺宣传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提高健康传播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杨芮 《新闻传播》2023,(12):22-24
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臻成熟,驱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智能化传播,并赋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广度拓宽、传播效度提升、话语深度强化等多重契机,但亦使其面临着平台言论多元化、“信息茧房”效应强化、“把关人”角色缺位等现实挑战,如何消除智能媒体嵌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衍生出的解构、孤立等负面效果,重构智能媒体融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契合理路,必须以值引智、以智驭智、以智化治。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互联网空间的灰色文化已经悄然出现。继李毅吧"屌丝文化"之后,以戒赌吧为代表的网络社区又滋生出带有底层狂欢特性的"戏耍堕落"话语现象,这象征着中国网络空间话语调性的再一次下沉。本文以戒赌吧为案例分析了其利用身体化流行语与行业黑话结合的话语生成机制,解读了在其传播扩散过程中出现的"把关人"缺位和意见领袖重生的奇观现象,并从微观的社会心理层面和宏观的社会结构层面对现象成因进行剖析,得出结论:社会底层群体为应对认知失调而采取的"话语狂欢"策略本质是一次危险的逃避,关注中国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和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症结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丁倩 《新闻世界》2013,(8):122-124
“网络迷因”又称“网络爆红”,指某个信息或理念迅速在网络用户间传播的现象。近几年,各种“网络迷因”事件层出不穷,以狂欢理论观照这种现象,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狂欢的精神和特质。笔者从几个典型案例出发,分析这些具有狂欢表征的现象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以及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重要国际合作方案,充分了解国际受众的态度对深入推进“一带一路”至关重要。【方法】文章基于计算传播和网络议程研究框架,对推特上有关“一带一路”话题的讨论进行主题建模和情感分析,以探究公众对议题的讨论呈何种分布及情绪占比。通过主题建模、情绪计算和语义网络分析将讨论的内容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网民整体的关注点和媒体议程相关性高,整体呈现的正面情绪占比最大,负面情绪随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进程逐渐衰退。【结论】在开放的话语空间中,整体情绪呈积极状态,但和媒体议程相关度高。在未来对外传播过程中要把握核心要义,优化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7.
信息疫情是新冠疫情的线下危机向线上阵地转移的表征,呈现为信息的张扬与公众的迷失。疫情信息的生产与传播环节中,因行动者施为性与交互性的动态制衡、“在场”公众知识获取的结构性悖论与情境嵌入和脱嵌的失衡,以及上述核心行动者自身与外部重复性呈现的“博弈-调适”,共同构建了信息疫情的动态失衡螺旋。本文据此提出“善治传播协同”的多焦点联动信息疫情治理机制,即基于交互型议程设置形塑公共话语,实现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同频共振、情理共振;提升“在场”公众多元素养,弥合“圈层化间隙”、培养主动公民;构建“一核多元”、“协同分异”与“体用合一”的情境策略,助推全域化疫情防控数字治理,强效赋能国家疫情防控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选取"微博"平台,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人民网三家主流媒体的微博进行案例分析,选取"雾霾"话题微博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时间段,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话语呈现出不同样式的表达,既呈现出议题构建的多元和丰富,同时又表现出诸多问题,比如议题构建没有长期性,缺少体系的舆情监控。在沟通的观念上,政府应该放弃过去单向灌输的传播模式,既要注重政府视角话语,注重公民视角话语表达,更要形成一种"对话"机制,以及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李可贝 《新闻世界》2013,(9):150-151
本文分析了网络时代公共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特征,即主体多元与共时传播,进一步概括公共突发事件的网络话语表达特征,即简单片面化、嘲讽娱乐化、冲动暴力化和“意见领袖”化,并提出了公共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  相似文献   

20.
网络视频直播是近两年火爆起来的一种新的互联网文化业态,但从技术和形式上来说,直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球赛直播、电竞游戏直播乃至YY秀场直播,如今,当智能手机和影音制作工具随处可得,势必会上演一场UGC直播的新的狂欢。本文试图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探究网络视频直播火爆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