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伴随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和社会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理论来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显得尤为迫切。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正确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环境是我们人类及自然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因此开展生态教育,倡导绿色文明,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长期的工作,是我们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直到今天 ,有些学校仍然认为 :《生物》是可开可不开的课程 ,因为《生物》是高考不考的科目 ,而且生物知识对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来说并不重要 ,笔者认为 ,这样的认识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生物》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里 ,有五种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水资源、大气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 ,这几种资源一旦被污染 ,那人类整个的生存和生活环境被无情的破坏 ,所以人类在为保护环境不懈地努力和奉献着 ,其中象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过去有很多人由于缺乏生物知识 ,盲目砍伐森林 ,过渡放…  相似文献   

4.
核武器在冷战发展全过程中扮演了奇特的角色。它的面世加强了美国的军事实力,打破了美苏均势,加剧了美苏对抗,成为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冷战期间,美苏展开激烈的核军备竞赛,双方都挥舞核大棒互相讹诈,使冷战愈演愈烈。与此同时,由于核战争、核毁灭的阴影时刻威胁着人类也威胁着自身的生存,又驱使美苏双方进行一次次限制核军备竞赛的谈判,使冷战的紧张程度得以缓解,促进了冷战的结束。当今世界核武器的存在依然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只有全面销毁并永远禁止生产核武器,才是使人类免除这一灾难的唯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人类从环境中生 ,在环境中发展。自人类出现以来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 ,特别是从产业革命以来 ,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 ,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理失当 ,尤其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性的威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每一个公民应充分认识以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 ,提高环保意识 ,努力尽匹夫之责 ,共建未来 !  相似文献   

6.
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害,妨碍经济发展,危害人体健康,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文章讨论了公民环境权的概念,我国保护这项权利的法律依据,并强调了以民事责任为主对侵犯环境权进行法律救济,建议引入三种制度以加强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保护教育,是学校教学教育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地当前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与人类的生存、社会发展与进步出现了的尖锐的矛盾,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的诸多因素,并结合我市目前环境污染现状,就在初中化学中实施环境保护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第四纪以来,陇中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根据古土壤、孢粉、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考察,虽发生过若干变化,但总体上远较目前优越,无论气温、降水还是地带性植被状况都是较为优越的.当时,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微乎其微,这种自然面貌反映了当地原始的自然环境状况.这种较为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于早期人类的生存和农牧经济的发展,因而,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地原始农牧业也就产生了.至西周春秋时期,伴随秦人的崛起,当地半农半牧的经济开发模式即已形成.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关经济发展速度对于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程度的影响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能源消耗量巨大、污染严重的煤化工企业,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整改重点对象。环境是我们赖以生产生活的主要载体,如果经济的发展影响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对人类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为此,笔者分析讨论了当代煤化工废水处理中企业使用的多种工艺技术,对新型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人和自然就构成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总是力求为自己创造一个更为适宜的生存环境,这便开始了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环境的活动。自然界是物质的,它有自己的运动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一旦认识了这种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不依赖人类意志而起作用的客观规律,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自然界的主人,就可以遵循自然规律,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类不断地加速度向大自然索取资源 ,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和自然资源日益枯竭 ,已经向人类生存提出了挑战 ,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因此 ,如何保护自然资源及生存环境 ,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密切注意和亟待解决的课题。环保意识的教育 ,应从中小学抓起。这个重担和责任自然地落到教师身上 ,特别是生物教师。下面是作者结合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活动 ,增强学生们环保意识的一些作法。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本实验除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验证课本知识 ,如光合作用需要 CO2 ,同时放出 O2 ,产生有机物质等 ,还要让学生由验证变为探索导出新知…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空前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课题,可持续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全球的关注。制造业的传统发展模式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在我国特定的人口、资源、环境下,制造业是否需要大力发展?如何发展?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化学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科学。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运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各种农药、化肥、塑料和化纤所代表的现代化工技术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地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等问题,各种难以处理的废物和各种各样的毒物威胁人们的健康、危害着我们的地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与高龄化以及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养老问题成为我国长期面临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给政府财政、家庭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威胁着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发展社区照顾成为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是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在学校的化学教学活动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6.
环境意识是人类思想的先进观念,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意识已经成为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教育已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是技术工人的主体,直接服务于生产第一线,他们对环境保护具有直接和现实的影响,是环境污染控制和环境状况改善的重要基础。了解他们的环境意识的内容与结构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土地开发的环境认知基础和相关行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学将地球作为人类之家来研究。著名华人地理学家段义孚(Tuan Yi-Fu)指出,地理学者要探究人是如何把大自然改造为家的,这种改造又如何反过来左右人的行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各种改造的初衷是为使其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但人类的行为的结果是否与其预期的目的相吻合并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百年间,人类对自然无休止的索取,在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本身有意和无意的行为已有使地球环境趋向恶性发展以至于达到不可收拾的可能,人类正在以各种连自己还没能认识得很清楚的…  相似文献   

18.
生活垃圾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树立循环经济意识,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处理生活垃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实现体育教育系统"生态平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所奉行的是一种征服与掠夺自然的价值观和片面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它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环境恶化、生态失调,使得进入2l世纪以后的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巨大威胁,面对这种局势,许多有识之士发出了必须普及生态知识,加强生态教育,促进生态平衡的呼吁。无疑,这是极有价值和远见的。  相似文献   

20.
地球,是目前人类知道的唯一具有生命繁衍和高度文明发展的天体。人类在地球上长期生存斗争中,不断提高征服自然界的智慧和能力。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高新科技蓬勃发展,微电子、信息、生物、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的出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向自然界无休止的索取,似乎这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事实是我们不能陶醉于这些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破坏了原来地球的生态平衡,自然界是有反作用的;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的同时地球不堪重负,环境压力日趋严重。当前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面临着六大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能源危机,气候反常;人口爆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