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读了《鼠疫》中的象征,凸现了加缪作品"荒谬"和"反抗"的主题,颂扬了人们对瘟疫和战争的顽强反抗,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状况和生命价值的深切关注及人道主义精神。指出在战争依然存在、瘟疫死灰复燃的今天,《鼠疫》仍具有重要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2.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和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同是存在主义的作品,共同反映了世界的荒诞和人与世界的孤独无助。然而,由于受不同文化影响和作者视角、表达手法的各异。两部小说在叙事结构和精神向度上却是各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3.
《雨王亨德森》体现了加缪哲学的"荒谬——个人反抗——集体反抗——和谐"的整体脉络,主人公亨德森所体验的异化感、死亡意象、荒谬处境、反抗和对和谐的渴求表征了加缪哲学思想中的"荒谬"概念,其"异化——寻求——回归"的人生路是现代人荒谬处境的极好映射。亨德森在焦虑和质疑中踏上了反抗荒谬的漫漫征程,努力在荒谬的世界上探寻和创造存在的意义,并在困境中寻求一条融于现实但又保持着个人存在的道路是作者索尔.贝娄对加缪"荒谬"存在的极好解读。  相似文献   

4.
埃米瑞·巴拉卡和爱德华·阿尔比同为美国著名的剧作家,巴拉卡擅长写作美国黑人革命戏剧,反映黑人受压迫的处境,以激发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而武装反抗白人的热情;阿尔比擅长创作荒诞派剧作,其作品着力表现美国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绝以及中产阶级的盲目乐观、精神空虚。独幕剧《荷兰人》和荒诞剧《动物园的故事》分别是二人的代表作,两部作品在剧情结构、叙事主题、写作技巧等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本研究从多个角度对两部作品进行相似性解读。  相似文献   

5.
法国小说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家,其成名作《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从情感表现的角度来分析阿尔伯特·加缪的《局外人》,首先,从默尔索情感表现的不同之处入手,分析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紧接着,结合默尔索对情感、工作、死亡的漠不关心来分析在这部作品中情感表现的审美距离变化。最后,从读者对作品的独立判断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6.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哈代的《还乡》都属于环境和性格小说的范畴,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都因不满现实环境而进行激烈反抗,都以悲剧命运告终,但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却有许多不同之处.从爱情婚姻冲突模式、悲剧类型以及悲剧成因三方面分析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希望让读者对两部作品及两位作家的创作思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氓》与《美狄亚》中的弃妇形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与《美狄亚》是中西文学史上最早描写弃妇形象的作品。它们细致地刻画了妇女在婚姻家庭中不自由、不平等的地位的现象,谴责了夫权统治对女性的凌辱,塑造了善良忠贞、刚毅反抗的妇女形象。在艺术表现上,两部作品有着惊人的相似,但雷同中又有差别  相似文献   

8.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以及叶伟信导演,吴镇宇、古天乐合作主演的《爆裂刑警》从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角度解读,二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在两部作品中,可乐作为“希望”的意象,不仅推进了情节的发展,且升华了作品的主题,即面对人生困境和生活的无奈,看似绝望的主人公仍抱有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最后,从两部作品不同的结局,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局外人》到《正义者》,从《西绪弗斯神话》到《反叛者》,加缪的创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他在荒诞的基础上提出的反抗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该文以分析加缪的反叛思想为中心,以作品集《反抗者》为重点,力图揭示加缪的适度与均衡的反抗主张,从而进一步体现加缪后期作品的在讨论人生存价值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局外人》中的虚无与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加缪笔下的灵魂人物之一,《局外人》中的默尔索一直饱受争议。从无动于衷的空心人到反抗荒谬的英雄,默尔索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形象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1.
何正国 《文教资料》2007,(24):93-94
充满浪漫喜剧色彩《西游记》里的"乌鸡国"故事与悲剧《哈姆雷特》有很多相似。本文从这两部作品的内容,以及涉及到的贞操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并尝试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方面来理解这两部作品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到中年》和《冈底斯的诱惑》这两个文本是处于新时期两个重要时间点的重要作品。从其创作方法、小说观念的异同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文学从意识形态普遍化到反抗意识形态,从寻找历史主体到个人化写作,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3.
1971年出版《幸福的死亡》是加缪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可以看做是加缪成名作《局外人》的一次创作准备,两部小说从人物形象、生存环境、故事情节等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将两部小说对照阅读,我们将更加深入了解加缪的创作源泉以及从"追求幸福之人"走向"荒诞之人"的精神道路。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文学文化的源头可追溯至“两希”文明,《圣经》作为希伯来文明的宗教圣典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至深,西方现代派巨匠加缪的作品也不例外,他的短篇小说《不忠的女人》与《约翰福音》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设定上存在密切关联,表达了加缪对荒诞社会不遗余力的批判和对人性自由的热烈呼唤。  相似文献   

15.
在《人间喜剧》和《茶馆》之间存在着许多可比性。首先,两部作品都具有史诗般的品格,完成了不是单纯的小说或戏剧所能实现的宏大意图。其次,这两部作品都成功地从各自的文体"越界"到了对方的领地,成为"跨文体"写作的典范。第三,从作品的结构看,两部作品之间明显存在着同型同构现象。这两部作品都选取了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坐标式"结构,但是由于两部作品的文体有别,两位作家的艺术个性殊异,在同型同构的耦合景观下依然存在着相异的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的《仁慈》发表于2008年,随即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论者涉及小说的叙事、美学特质,以及性别、种族、社会、伦理乃至文化等方面,然而目前还没有批评文章通过加缪的"反抗哲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刻画一个个荒诞的世界中孤独的个体,倡导了依靠自我,为着自我的反抗之路。这种反抗也许没有结果,甚至没有胜利的希望,但是却在反抗的过程中体现了个人存在的价值,而这正是加缪哲学思想最本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霍小玉传》和《莺莺传》是唐传奇中两篇独放异彩的作品,巨大的悲剧力量、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它们千百年来广受赞誉。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两篇作品中写了大量与社会舆论有关的内容,这种情况在唐传奇中是比较少见的。本文结合唐代社会现实及价值评判标准,兼顾作者的具体创作背景,比较两部作品中的社会舆论,并对其合理与不合理之处进行分析,分"舆论的介入及其倾向"、"舆论呈现之不合理性"、"舆论倾向不同探源"三个部分进行探讨,力求从这个角度对作品做出比较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16世纪末,诞生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两部伟大的剧作。它们在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等方面,有其共性文化特征。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两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又有很大不同。前者在现实世界中极度高扬人文精神,后者借梦幻鬼蜮世界曲折地反映至爱真情;前者以人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又以基督博爱精神反抗封建仇杀,后者以梦幻真情反抗封建礼教、程朱理学与宗教禁欲,又以佛教来世主义、禅宗哲学、陆王心学反抗现实;前者爱情与世仇的矛盾与释解,最终展示出个人本位的胜利,后者爱情与礼教双轨并峙,展示出对家族本位、封建礼法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加缪的代表作品,小说体现了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是荒谬的,人的存在也是荒谬的。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从荒谬和反抗两个方面来认识主人公默而索所处的局外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0.
张莉 《考试周刊》2012,(53):29-30
简·奥斯丁作为英国小说伟大传统的缔造者之一,集传统与反抗于一身,为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爱玛》在奥斯丁六部已完成的作品中是最具有代表性并为奥斯丁喜爱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小说女主人公爱玛及其他女性的分析找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该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