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信公众平台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认定和责任承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创作自媒体成为了新的趋势,微信公众平台成为了继微博之后最火爆的自媒体平台,但随之而来的则是越来越多的著作权争议。存在这些争议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对微信订阅号的转载行为分析不充分,导致对微信公众平台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认定存在分歧,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免责事由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适用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使得侵权责任的承担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因此在对微信公众平台中的著作权侵权行为进行认定和责任承担时,首先要对传播主体的行为进行定性分析,然后重新考量免责事由在微信公众平台中的适用,并建立微信公众平台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来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2.
自媒体时代,微信著作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利用法经济学可以分析微信著作权的主体界定、原创性认定、临时复制、侵权认定、文化因素等问题。保护微信著作权,应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产业发展,利用法律机制保障权利配置,完善技术措施保障交易秩序,加强正确网络文化观念引导,以消弭技术与制度之间的乖离。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平台逐渐兴起并得到迅猛发展,同时也在无形中给高校教育带来诸多新挑战、新问题。因此高校如何丰富微博、微信的表现形式,进行学生信息量的拓展和规范管理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探讨研究。本文将从微博、微信的特点与功能入手分析微博、微信运用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提出微博、微信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内容及确保其合理运行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这个全民皆微博的时代。微博涉及的著作权问题开始孚出水面,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微博能否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微博著作椒侵权行为的类型及如伺保护微博著作权三方面进行了阐释,以期能更好地保护截博著作权.  相似文献   

5.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体和交流方式在促进信息传播和共享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著作权法问题的讨论。微博应视为著作权保护范围中的作品,理应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因此转发、上传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微博实际上已构成侵权,但依据现有的著作权法又很难界定。所以,急需对微博著作权法进行认定及立法规范。与此同时,还要开展实名登记,完善对网络运营商的监管,大力加强对微博著作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更新,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信息沟通平台,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必然对传统著作权保护的内容提出挑战,新的著作权侵权方式随之而来。在微博享受著作权保护的前提下,分析微博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具体表现,旨在提出规范微博著作权侵权的立法思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的时代,正如像微博微信这些网络信息文化正以日新月异的技术形式和应用方式改变着我们的观念和日常生活。在实际生活中,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各种各样,打破了传统人们接受新知识和接受新的观念的障碍,微博微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交流和咨询的方式,同时,微博微信也作为当前最流行的通信方式之一,它具有服务速度快、互动性强、传播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泛和更加便捷的特点。在学生学习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一些高职院校等都建立了官方微信平台和开通更多的微博微信的应用,也开辟了师生交流的新的渠道。所以尝试将微博微信更精细更广泛的应用到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因此本文主要对微博微信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用的分析,并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使得微博微信在高职教学中得到更多更大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如果我们将2010年称为“中国微博元年”,那么2011年就应该被称为“微信元年”。全民的微博热情已经逐渐转移到了微信上,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名流都进入到微信的朋友圈当中,发布信息,将其作为交流互动的平台。面对来势汹汹的“微信”,如何利用新媒体来辅助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为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拓展新路径,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所谓微博,就是微型的博客,用户能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客户端进行信息的评论、分享和传播。微型博客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对微博著作权的法律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140字以内的微博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和作品,这些信息或者作品是否具有著作权或版权,成为微博流行后互联网络面临的又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媒体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兴产物。官方微博微信作为新兴的公共治理手段,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监督权与参与权的一种有效的回应机制。当前来看,我国政务微信、微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诸多方面还有不足之处,亟待我们从主体、客体、媒介、受众以及效果等方面作整体性研究和实践性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