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写作时限跨两千余年,以真实可靠的文本呈现了上古三代中华写作文化的真相。中国型写作文化也正是奠基于《诗经》时代。从写作活动的起源、社会环境、动机、功能、主题、语言媒介、传播与接受等环节对《诗经》文本系统地加以考察,是中国写作史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2.
《诗经》写作时限跨两千余年,以真实可靠的文本呈现了上古三代中华写作文化的真相。中国型写作文化也正是奠基于《诗经》时代。从写作活动的起源、社会环境、动机、功能、主题、语言媒介、传播与接受等环节对《诗经》文本系统地加以考察,是中国写作史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3.
从《诗经》与儒、释、道;《诗经》与政治文化;《诗经》与农耕文化;《诗经》与宗法文化;《诗经》与伦理文化;《诗经》与婚丧文化;《诗经》追求自由的倾向等七个方面阐释了"诗经文化"。《诗经》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明与文化的镜子,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4.
据文化中国网消息,中国诗经学会名誉会长、著名学者夏传才最近接受记者专访时称,"湖北房县有关方面称该县是《诗经》的发源地之一或者是《诗经》的故乡,这些说法不正确"。夏传才说,房县我去过两次。我认为该地和《诗经》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房县是《诗经》作者之一尹吉甫的家乡。尹吉甫在周宣王时代可能参与过当时的《诗》编纂,并是两首诗的署名作者。房县位于《诗经》中"二南"的传播地。房县是"周南"和"召南"的分界线。有人认为,尹吉甫是房县人,在编纂《诗经》时便将房县民歌编了进去。对此夏传才并不认同这个说法。他说,因为《诗经》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译介与研究两个发展阶段,对《诗经》在英语世界传播的基本面貌进行学理层面的梳理和评价:第一阶段(译介),主要是对《诗经》的选编与翻译,以及《诗经》的分类;第二阶段(研究),主要是对《诗经》的翻译探讨与阐释分析研究,特别是西论中用的尝试,在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意象研究等诸多方面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著述。  相似文献   

6.
水汶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5):42-44,78
近年来,以周代礼乐文化为背景对《诗经》进行研究,是《诗经》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诗经》的美,是浸润着礼乐文化精神的理想美。《诗经》祭祖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却往往被人忽视。事实上,《诗经》祭祖诗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及丰富的礼学内涵。本文拟在考察《诗经》祭祖诗的基础上,试对其礼学内涵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7.
周代礼仪用乐与《诗经》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在周代的传播与接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与《诗经》的最后编订和经典化密切相关。《诗经》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就是作为礼仪的乐歌和舞蹈进行传播。礼仪正乐的节次主要有两种:一为升歌、笙入、间歌、合乐;一为升歌、下管、舞。每一环节皆以《诗经》中的篇章为演奏对象。这些乐歌具有鲜明的道德、政治色彩。仪式是周代贵族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于是《诗经》中的许多诗篇也通过仪式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8.
从16世纪开始,作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的《诗经》向西传播.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海外《诗经》研究由综合性文化研究阶段渐渐进入了文学性研究阶段.这一时期,法、英、德3国在《诗经》研究方面取得了全新的发展并体现出了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传统诗经学对《诗经》的文化还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诗经学忽视“诗本义”而却以解经为主流,故一直受到学术界非议。本文借助哲学文化人类学原理,对传统诗经学对《诗经》的文化还原进行了审视。笔者认为“诗本义”让位于《诗经》的文化解读根源于《诗经》的文化本质,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诗经》的文化解读主要体现在历史、礼仪、伦理等三个层面。《诗经》的解读过程其实就是历代学人对中华文化的参与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0.
陆跃升 《文教资料》2021,(3):39-40,27
农业祭祀是《诗经》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保存于《周颂》《大雅》《小雅》之中。《诗经》中有关农业祭祀的诗歌比较多,充分说明农业文化与祭祀文化为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诗经》所载的农业祭祀诗描写的祭祀对象,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西周春秋时期人们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思想观念:社稷崇拜、祖先崇拜、上天崇拜等。  相似文献   

11.
服饰是人类的特殊创造,《诗经》时代的服饰与远古时代相比,有了很大的革新与创造。这时的人们着衣已不仅仅是为了遮体避寒,而是已经开始了对服饰美的追求。在这一追求中,服饰佩饰逐渐具有了性别、年龄及其阶级、地位、身份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探讨《诗经》中服饰佩饰的美学功能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对进一步探究《诗经》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与我国有着悠久文化交流史的日本 ,对于《诗经》的翻译、改写 ,突出地体现了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化汉为和、和汉并存的特点 ,日本学者将《诗》不断消化 ,使之融化在日本文化之中 ,形成不似《诗经》的《诗经》变体 ,从《国调周诗》、《诗经国风》及霞朗咏会的汉诗吟诵中可见《诗经》在异文化背景中之命运。  相似文献   

13.
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诗经》古已有之。探讨《诗经》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显著的地域文化现象则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诗经》的一个切入点。从《诗经》我们可以看到中州文化、三秦文化、齐文化和宗周文化等若干鲜明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诗经点勘》一书著录较为混乱,多称之为《诗经》,有的竟称其作者为刘海峰等,或刘大櫆、姚鼐、曾国藩、吴汝纶、吴闿生等四五人。其实此书是吴汝纶悉心搜集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姚、曾的《诗经》圈点与品评,精心辑录了明清《诗经》评点的精华,并与自己的圈点品评汇为一体的集大成之作,集中展示了桐城派《诗经》评点各具特色的状貌和成就及其与明清《诗经》文学品评的传承关系,值得系统深入研究。作为吴闿生整理其父《群书点勘》之一,此书著录为吴汝纶《诗经点勘》,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便于准确推介与传播。  相似文献   

15.
“善引用”是《世说新语》的重要特点,其引《诗》用《诗》的部分尤其值得关注。或正取《诗》义,或反取《诗》义,剪裁舍取,化为己用。魏晋士人引《诗》,是由中国士人的知识结构和对《诗经》的特殊偏爱,魏晋时期文学自觉、尚清谈等时代特色及整个民族文化谱系中引《诗》用《诗》的传统等文化心理因素共同导致的。这对研究《诗经》经学地位的解构、文学审美的突破及其在文学史、传播史层面的影响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诗经》研究的贡献之一是开创了综合性文化型的研究方法与学派。他继承清代朴学的考据方法 ,而益以近代的科学方法 ,运用多学科知识 ,不仅对文字词义作了新的训诂 ,而且对诗的意旨进行了文化的阐释和体贴入微的把握。他特别注意对隐语的象征意义及其原始的文化内涵的考索。贡献之二是强调让《诗经》回归于诗学本位 ,将语言训诂、文化阐释与审美鉴赏融合为一体。他主张既要用“诗经时代”的眼光去读《诗经》 ,又要用“诗”的眼光去读《诗经》。闻一多的《诗经》研究 ,不但全面地提高了当时学术界《诗经》研究的水平 ,并开辟了一条文化阐释与艺术审美结合的研究新路 ,它已成为当代的热点之一 ,为后世学者所遵循。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宴饮诗是周代贵族努力进行华夏部族文化建设结出的丰硕果实,是周代贵族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时更是华夏民族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诗经》宴饮诗具有歌颂、强化宗法血缘亲情,确立强化贵族阶级的礼乐制度及确立贵族的道德风范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时下中国典籍外译状况不尽人意,甚至像《诗经》这种中国典籍的代表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跨文化传播问题。《伐檀》是《诗经》中的重要篇章,其英译本同样较难融入英语国家的目的语文化之中。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过程中交际维的选择与转换的作用,非常有助于中国典籍突破跨文化传播困境,实现真正的"走出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阐释,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伐檀》基于其劳动号子属性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房县是《诗经》的产生地,是《诗经》整理者”诗祖”尹吉甫的故里。《诗经》中的一些诗歌采自古房陵一带,从周、召二风的语词看,其诗歌多出自包括房陵在内的江汉地区,也有周公、召公治下的洛阳民歌。《诗经》中的动物有103种,植物有158种。拥有如此丰富的《诗经》文化资源,房县完全可以大手笔地书写《诗经》产业开发篇章,可以以《诗经》中的动植物为主要载体,进行相关方面的产业开发。  相似文献   

20.
《诗经》作为经典,在西方传播历程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由于译者(传播者)的变换,《诗经》的译介在不同的传播期也在流变。着重从三个时期不同的译者角度分析《诗经》的流变现象及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