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招魂记     
我一向是不迷信的,那些阴阳眼、鬼压床什么的更是被我视之为浮云,即使身边发生了什么奇怪而又说不通的事,我也会自己理解为无法解释的科学现象(二十一世纪,科学!我们要相信科学!!!)。  相似文献   

2.
周振宇 《科学课》2013,(6):22-23
一、力度众所周知,中国小学科学教师总体上专业基础薄弱,专业出身者寥寥。即使非专业的老师中,长期专职者也少,在有的人眼里,科学一直都是可有可无的边缘学科。事实上,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科学教师群体依然是业余人员客串为主,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是一个“偶然的天才”,他纯粹依靠自己的智力形成了对宇宙的理解,即使对科学热情不高的美国人,也把他看作科学的最高象征。时至今日他的智力还是无与伦比。“下一个爱因斯坦”可能是一种奢望。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科学教育的核心,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一直是科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初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容乐观,即使是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在生活、工作、社会中面临需要拿出主意的实际科学问题时,常常不知所措。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学教学方式已作了根本性变革,但学生练习设计改革还不够深刻,未能与教学方式变革同步。[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1994年,美国全国科学教育研究委员会颁布了国家科学教育的统一标准,并号召在全美中小学科学教育中进行一场彻底的改革。但根据最近贝尔集团公司(Bayer Group)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这个号召在美国的中小学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小学科学教育课程不仅在课堂教学,即使在职前培训中仍然处于一个“二流”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科学的死敌吗?蒋四清一提到宗教和科学的关系,人们往往认为二者即使不是对抗的,也是对立的。的确,从本质上看,宗教与科学是有严格区别的,并且在历史上,宗教对科学的发展曾经产生过极大的阻碍作用、但是,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并非那么简单。一位著名的科学史学者...  相似文献   

7.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发展至今,仍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即使到了计算机普遍使用的今天,无论是化学科学研究的新发现,还是在中学化学中学生学习和认识新知识,最基本的思路仍然是通过实验事实去发现和归纳。因此,化学的学习中虽然不乏严密的演绎逻辑,但主导的思维方式却主要是归纳推理,这  相似文献   

8.
“模糊”是一门新科学。模糊逻辑从逻辑上反映了模糊数学的成就,对建立在取真假二值(非此即彼)基础上的数理逻辑无能为力的问题,找到了一种圆满解决的绝妙科学方法。它认为,在一定的度(意即界限)以内,量的变动不致引起质的改变,即使有误差,也不会带来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阶段,《科学》教材中会陆续出现与密度、沉浮现象相关的内容。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有了一些经验。例如,幼儿园的实验,家庭重视科学教育的会让孩子去了解这方面知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发现沉浮的现象。通常,孩子们只能了解现象,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思考很少,即使有思考也因为知识结构单薄,没有办法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0.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选用联系生活的题材来不得半点虚构,题材的选取要讲究科学实效,即使是教师自以为非常绝妙的题材,如果远离了客观现实,也不能滥用。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便于自己的教学,凭着自己的主观想像,随意“虚构”现实题材,从表面看,这样做,既保证了一节课顺利的进行,也没有给学生带来多少伤害,  相似文献   

11.
余菊仙 《科学课》2014,(5):88-89
科学小论文,咋一听,好像挺艰深的,吓倒了一大片孩子,难住了一大帮老师。即使有那么几个写作苗子,老师也是润色了又润色,格式强调了又强调,探究主题深挖了又深挖,唯恐语辞平淡、格式不正、主题不深,导致学生仅有的热情也退却了。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工作中,有许多教育问题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可是,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和研究,即使有那么一点儿尝试和探索,也都因为自己的认识不深刻,方法不科学,改变不彻底,导致工作半途而废,最后,在无可奈何的抱怨声中又回到老路上去了。  相似文献   

13.
《生物学教学》2009,(6):75-75
据东方网2008年12月4日援引《环球科学》报道,德国马普所(Max Planek Institute)神经生物学分所的科学家已经证明,即使不再使用,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细胞接触(突触)还是会保留,重新激活这些暂时闲置的“存储细胞接触”,能够让人类更快地熟悉曾经学习过但被遗忘的事情。科学家发现,学习与再学习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例如我们一旦学会了骑自行车,即使多年不碰自行车,也仍然很容易再次熟悉骑车的技巧,轻松地上路。  相似文献   

14.
王云建 《教育》2006,(5):24-25
“中国引进西学百年,迄今在技术上还是有相当的成就,在科学上却没有太大的独创。即使在最应当具有科学精神的科研与教育领域中,所谓教者不教,学者不学的现象也随处可见。……长期以来,提倡科学精神仅仅限于‘爱国、无私、献身’等片面的几点,以为科普教育就可替代科学精神的培育。”这是上海师范大学柳延延教授几年前在《科学精神在中国》一文中的观点。这个观点现在来看仍未过时。这么多年来,轰轰烈烈的科普活动时有所见,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作用有限。科普活动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忽视了对科学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我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5课《框架结构》时,我一开始认为,制作一个正方体框架结构很简单,我按照某公司提供的配套材料来制作正方体框架,它提供了8根橡皮筋,12根竹棒,由于没有所需斜杆,制作完成的正方体框架,一点也承受不了重量。学生即使制作好以后,也没有探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即使科学进入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即使世界已经铺满了鲜花和橄榄枝,我们也无法同避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认识…… 科学精神,并不是自然和人类社会与生俱来、天然永驻的专利."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茫茫的宇宙,黑晴如漆!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这是上个世纪之初诗人郭沫若屹立在地球之巅的"放号".  相似文献   

17.
关于幸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幸福的困惑 幸福到底是什么?其实几百个人就有几百种答案,即使那些最善于用抽象的、精辟的科学术语来反映客观事物的哲学家、伦理学家,经过无数次的探索,也仍然没有找到一个被绝大多数人公认为最理想、最科学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今年夏天,《科学》课程要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可是即使使用了《科学》课本,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只不过是换换教材,把“自然”叫成“科学”,锅里煮的不还是原先那一味“药”吗?换掉汤水又能如何?本质是不会改变的,有可能“药效”还要减低呢!为什么这样说呢?症结就在于:课程是改了,但是教育观念不改,评价机制跟不上,课程改革不过是演给人看的“花拳绣腿”。  相似文献   

19.
科学加勤劳,老树还童效益高芮城县岭底乡候方园我是1980年承包生产队老果园的。果园面积10亩,全是25年以上的老果树。由于以前由生产队管理,无科学方法,使果园衰败,部分果树已死,加之品种老化,年年无效益,即使园价极低,还是无人敢承包。1980年我承包...  相似文献   

20.
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都应研究的课题。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构建有效的中学语文课堂,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