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2013年11月底,山东省济宁市教科院组织了"同课异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历史学科选择了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作为同课异构的内容,来自不同区县的五位教师均采用了板块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但又根据对教材的不同理解设计了不同的板块。五种板块名称各有千秋,叉都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结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就初中历史板块的设计技巧、原则及注意的问题,做一些粗浅探讨。初中历史"板块式教学",就是在科学、精准的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  相似文献   

2.
2014年的年末我向全区开设了一节初中历史公开课: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一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虽然"三国"这一话题学生已有耳闻,入手不难,但其中人物繁多,事件错综,时空转换大,在短短45分钟之内既要展现历史原貌,又要紧扣课标、轻松高效,并非易事。我做了这样的设计,运用"了解——理解——见解"层  相似文献   

3.
说明:2014年4月18日,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的“教学新时空”网络研讨课在徐州市西苑中学举行。研讨课题是川教版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研讨主题是历史教学中的“想象与叙述”。应广大网友的要求。现将专题研讨的内容作一实录整理,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同课异构"展示了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以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重新去构思教学,它是针对现在教育中生源参差不齐的状况的一种应对,同时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这篇文章将结合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以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八课《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例,对教学环节中问题设置进行"同课异构"。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84页:“孙刘联军胜,形成三国鼎立局面。”表述不准确。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胜,只是为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220~222年魏蜀吴三国先后建立,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课本第77页有明确表述。另据《小学历史教师手册》第61页“赤壁之战”条:“……基本形成了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说失诸简单$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6.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我播放了一首《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学生在荡气回肠的音乐声中强烈感受到了历史的气息,当学生思绪激荡时,我抓住时机提出:"同学们,让我们伴随着歌声去了解三国的历史吧!"这一电教情境的过渡导入,  相似文献   

7.
2008年底,因为要上一节公开课,我选择了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此我搜集资料,借鉴同行,最终确定以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开场。  相似文献   

8.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祖父的园子》一文,节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首先抓住"鉴赏"这一核心进行教学设计,通过"重复"语言的品味、体会"大笑"的含义、通感艺术的体验等,引导学生感受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魅力;同时,在课始、课中、课末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拓展,从读一篇文章到读一本书,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这样的阅读课堂,堪称经典的阅读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9.
近日聆听了江苏省如皋市白蒲小学姜树华特级教师执教的《伊索寓言》一课,心潮澎湃,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堂的新思考。静下心来,慢慢品味,觉得有两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一、师生在评价中幸福成长《伊索寓言》的故事浅显易懂,在我看来,学生能绘声绘色地讲出故事,弄懂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就行了,而听了姜老师的教学,我才意识到这才是生命的课堂。姜老师以"骗"为  相似文献   

10.
<正>在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第二单元"难以忘怀的故事"里编排了一系列具有触动师生心灵之弦的具有深刻意义的故事。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了两节以《怀念红狐》为课题的同题异构课,感觉这篇文章以及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值得铭记的故事。首先,从文章本身而言,作为一篇优秀的叙事散  相似文献   

11.
赵静 《中国教师》2010,(Z1):304-304
<正>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谈到西方的教育,不由得让人浮想起电影中课堂上喧哗吵闹的场景。"作业少,活动多"是我们对西方教育的第一印象,事实上,这种想法并不准确。看过一篇文章《美国老师和中国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美国版: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讲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我播放了一首《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学生在荡气回肠的音乐声中强烈感受到了历史的气息,当学生思绪激荡时,我抓住时机提出:"同学们,让我们伴随着歌声去了解三国的历史吧!"  相似文献   

13.
《科学课》杂志2009年第2期刊登了陆叶老师的一篇文章《〈磁铁的两极〉实验设计》,文章针对教学实际进行了比较到位的指导,对这一课的实验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笔者在执教这一课的过程中,对如何组织这一课的实验教学也有一些心得,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14.
为了帮助学生更有准备地学、让学生在深层互动中学、让学生在"研究性练习"中学,本文对《天鹅的故事》这篇文章进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5.
<正>《做客》是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情系乡土"中的一篇文章,节选自路遥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我校四位语文教师组建团队将这篇课文选定为参加2017年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在线集体备课活动的篇目。为了能真正上出一节有"乡土味"的课,我们团队以"乡土情怀"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为此,我们通过磨课、评课的方式对这一节课进行了三次改动。第一次教学设计,团队一位教师在学案中设计  相似文献   

16.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名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收录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以质朴纯真的语言讲述了在那个年代杨绛先生一家与老王之间发生的故事,揭示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主题。其中关于"愧怍"一词的理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7.
误区之一 :把复习课上成新课。复习课教学 ,是在学生对教材知识已基本熟悉了解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 ,形成系统 ,并加深理解、提高认识的师生双边活动 ,它要求突出“复习”主题。2 0 0 0年 3月 ,笔者有机会参加一次全县初中历史优质课的评选活动 ,发现了很多问题。如给定的教学课题都是《三国鼎立》这一课 ,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内容 ,显然是复习课型 ,自然在教学中可直接引入复习 ,大可不必绕弯子。但不知是由于把握理解的偏差 ,还是有意上给评委们听的。参赛者大都过于追求课堂结构的完美。在参加上课的八位教师中竟有五位把这…  相似文献   

18.
课前思考:本节课教学的"统计"是"统计与概率"领域里第一学段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该学段的目标定位是"有所体验,初步感受"。本课教学主要想践行这一理念,尝试运用体验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怎样让学生亲历体验"统计"的过程呢?我进行了认真的备课。一、与学生对话"统计与概率"是《数学课程标准》四大学习内容之一,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  相似文献   

19.
引发儿童学习动机的方法很多,利用故事的教法,确实是比较容易收效的。在教学中利用故事,在于引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起来。语文教学就应该回归儿童的本真,教师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教学。一、课始有故事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授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开课就讲起了"评书故事":"话说,北宋政和年间,纲纪败坏,贪官污吏把持朝政,百姓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武汉市开展了一次初中历史优质课评比,几十位青年教师分别选讲了《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党的假和平和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等课。这几课讲得各有优点。但也都存在着功底欠买的缺陷。 本文正是针对此状况而写。 一 三节古代史课是对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讲的,解释历史能否以浅应深至关重要。要做到以浅应深,首先教师对所讲的课程应有较深入、系统的科学见解,配之以适当的教法,才能收到应有的效应。也正是在这点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