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声乐语言是民族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了解民族声乐语言的特点,才能使民族声乐艺术得到更好得发展。文章结合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的特点,阐述了民族声乐语言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人们对民族声乐语言有进一步的了解,使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演唱、实践与理论共同促进、相互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族声乐语言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声乐语言是民族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了解民族声乐语言的特点,才能使民族声乐艺术得到更好得发展。文章结合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的特点,阐述了民族声乐语言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人们对民族声乐语言有进一步的了解,使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演唱、实践与理论共同促进、相互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优秀艺术传统的同时,又大胆借鉴和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使得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不管是民族声乐还是美声,都是歌唱的艺术,它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要发展今天的民族声乐艺术和声乐教育,就要继承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精华,同时大胆借鉴国外声乐文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使中国民族声乐真正走向更科学、更系统、更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4.
一、从李怀秀姐弟之歌唱看原生态歌唱发展现状 中国民族声乐经历了几千年的传统民族声乐发展历程,在20世纪逐渐向现代民族声乐转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何保留民族的、有生命力的元素,在日渐成熟的音乐教育手段推动下,更好地促进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歌唱艺术的总称,它是传统的民族歌曲,戏曲以及曲艺以及在他们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的各类唱法。民族声乐体现着民族性,是对民族生活以及民族情感的呈现,传递质朴和亲切的民族情感。藏族民族声乐必然具备民族声乐的传统特点,本文主要围绕藏族民族声乐具备的民族区域特色以及藏族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和技巧等内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国家政治的日益稳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随着中西声乐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我国的现代民族唱法取得了新的进展,民族声乐队伍中涌现出大批的声乐人才,其中以彭丽媛的演唱最具代表性,她的演唱方法具有典型的西洋唱法与民族唱法相结合的特征,演唱风格既具有西方审美追求的“通畅、集中、宽泛、有穿透力”的特点又具有传统民族唱法的“质朴、柔美、亲切、亮丽、传神”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传统戏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民族声乐在借鉴西方声乐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传统戏曲为民族声乐提供了大量素材,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民族声乐的发展也是对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发扬,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民族声乐的概念,然后阐述了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最后从唱腔、表演形式、演唱技巧、审美熏陶等角度分析了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增强对民族声乐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建构创新型的声乐教育体系,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声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前沿问题及理念,打破传统"三种唱法"的成见,立足本民族声乐艺术特色,借鉴西洋声乐艺术的教学经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让学生自然地、优美地歌唱.本文以声乐教育前沿理念为研究视角,探讨我国声乐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如何构建先进的声乐教育理念,以期对我国声乐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声唱法是一种外来的文化,其在与我国民族声乐碰撞交流的时候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美声唱法逐步成为了我国民族声乐的不可或缺部分。事实上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主要体现于,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走向世界以及明确了民族声乐的声音概念两个方面,在两者相互促进与融合的过程中,使得我国民族唱法的歌曲创作题材更加开拓。  相似文献   

10.
民族声乐在产生过程中,受到了历史、地域、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民族声乐主要涵盖了民间歌曲、曲艺说唱、戏曲演唱等方面,在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受到了制约,主要体现在受众群体的流失、艺术门类的减少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产生了诸如新民歌、民族歌剧等新型艺术形态,但这并不能主导民族声乐的发展,也不能代表民族声乐,因此产生了很多争论。民族声乐的发展有过辉煌,但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更多的则是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是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论述,谈一些对民族声乐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也在逐渐形成和发展.而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也是逐渐由传统转变为现代、由封闭转变为开放的发展过程.而我国现代民主声乐艺术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与现代西方的演唱技巧进行不断的融合发展所形成的.而本文则主要对当前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所谓"民族声乐",并非单指传统的民族唱法,而是包含各种地方戏曲、民歌、民间唱法和民族化了的美声唱法等几个方面.我国民族声乐有科学、系统的传统理论和讲究"字、腔、声、情、味"的唱技特点.建立和形成新的中华民族声乐学派体系,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声乐的优良传统,保持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又要借鉴、吸收外国古典和近代声乐精华,同时要坚持"双百"方针,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为了发展和提高民族声乐艺术,必须大力加强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的古老文明国家,在每个民族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艺术。这其中民族音乐是非常璀璨的一颗明珠。由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民族声乐艺术都深刻的融入了自己本民族特有的风格和特点,决定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悠久的历史和时间的沉淀萃取了民族音乐的精华,促进了民族长发的发展。但是在现阶段,民族声乐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民族声乐的表演者较少,民族乐曲风格单一,词曲千篇一律等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民族声乐的发展既要在传统民族的文化中去发掘,又要符合新时代的大众审美要求,两者要结合起来共同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既是对传统民族声乐的传承,同时也是在吸收了各民族音乐、文化精髓,以及西方演唱风格的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发展。因此,从音乐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讲,通过对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特征的分析,来推动民族声乐的多样性发展,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融合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具体的声乐作品,对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进行探究,以期实现对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民族声乐是我国音乐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璀璨奇葩,这朵绚丽之花现如今已经开在了大学音乐课堂里。当代民族声乐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化艺术的弘扬和继承,高校音乐专业把民族声乐作品纳入教学内容中,对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各大高校对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一,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有较大的出入,对民族声乐的理解、想法和教学更是千差万别,这种状况对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和发展极为不利,尤其对于建设中国声乐学派更是不利。当前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已被作为主要课题进行研究,这是深化民族声乐教学改革与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跨界演唱现象教育启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声乐跨界演唱现象是在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大融合、大众审美需求与日俱增、唱片行业飞速发展以及政策大力支持等背景下产生的,它对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有诸多启示,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客观看待这一现象,正确地加以引导。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大创新力度,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族声乐指民族与民间的传统声乐,是该民族的、民间唱法的总称。狭义的民族声乐是指以我国音乐艺术院校中民族声乐专业为代表,在继承发扬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声乐一直在学习中探索和发展,但目前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呈单一化趋势,在创作和演唱方面都存在对传统民族音乐研究不足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民族声乐创作和演唱方法的多元化,努力突出作品个性和演唱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9.
广义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狭义的民族声乐艺术,则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现代人所说的“民族唱法”。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唱法,同时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由两者融会贯通而成。声乐艺术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的制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0.
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响应新时代传统文化习承与发展号召,确保更多人得以认可并接纳传统文化,开展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分析活动,主要源于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与地区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科学文化、历史文化及传统文化的差异性息息相关,通过解析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可以探寻艺术文化的演变历程,提高艺术文化解构、研究、传承质量,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以期推动民族音乐文化体系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