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子 《档案管理》2005,(4):91-91
应该说,我和我的许多同学都是沾“扩招”的光才有机会读大学的。但是我和他们却都抱怨不已。如果不是高考发挥不好,如果不是志愿填报不当,怎么说也不至于被“扩招”进这么一所“二三流学校”。  相似文献   

2.
我的办公室又窄又挤。大约12平方米的面积里,摆上办公桌、文件柜、书橱、沙发、床,空隙大概仅能容纳4个人了。许多市报的总编辑看了都承认:“我的办公室至少比你大一倍!”并不是经济日报“穷”到再挤出一间房子的力量都没有。报社主管行政的同志,多次劝说我扩充一下,“这并不是摆阔气,而是工作需要。”我理解他的好意,但是我婉辞了。更不是因为我有什么高风亮  相似文献   

3.
我的办公室又窄又挤。大约12平方米的面积里,摆上办公桌、文件柜、书橱、沙发、床,空隙大概仅能容纳4个人了。许多市报的总编辑看了都承认:“我的办公室至少比你大一倍!”并不是经济日报“穷”到再挤出一间房子的力量都没有。报社主管行政的同志,多次劝说我扩充一下,“这并不是摆阔气,而是工作需要。”我理解他的好意,但是我婉辞了。  相似文献   

4.
时下报刊上许多文章棱角不多,特别是批评稿“犹抱琵琶”,“某地”、“某人”的,透明度极低。谈及于此,许多读者总是抱怨“编辑、记者胆子太小”。而我,则断定这些读者多半不是编辑。编辑大抵都知道,许多时候,记者的胆子很大,批评起来有名有姓的,甚至喜欢“打老虎”, 而不是“打老鼠”;编辑的胆子也不小,“斧正”时小心翼翼的,生怕大斧伤着这类筋骨。是因为从墨写到铅印必须“过五关”的通例,每过一关磨一磨,到了总编辑那里便磨得平平整整了。  相似文献   

5.
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公布的那天,我打电话给艾丰。“祝贺您获奖”“谢谢。”“我觉得您具有两代人的优势,很想采访您,请您谈谈这个问题。”“这评价太高了。不过这题目非常好,勾起了许多我想说的话。”艾丰论“两代人” 1938年出生的艾丰参评时52岁。他说要不是把评奖的年龄延长到55岁,自己将被排除在圈外,而现  相似文献   

6.
笔者感到,一些晚报的“晚”,不是“晚间”的“晚”,却是“晚到”的“晚”。这些晚报登载的往往是一些迟到的消息。我到图书馆翻了近一个月的许多地方的晚报,发现在为数众多的晚报中,仅有少数几家晚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的头版头  相似文献   

7.
杨忠 《大观周刊》2010,(46):127-127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相似文献   

8.
黄维翠 《大观周刊》2013,(8):180-180
“写作义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数字电视的大面积覆盖,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电视台审时度势,想办法提高收视率。吸引观众眼球。在众多电视栏目中.生活服务类栏目越来越被地方电视台接受和采纳。但是许多栏目在制作中还是习惯于“我来告诉你什么”。而不是“你想知道什么我就告诉你什么”。节目播出来不吸引人,更谈不上收视率,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如何转变视角,成为了办好这类节目的当务之台。  相似文献   

10.
这世上有许多原本荒诞不经的东西,只因见惯不怪了。比如,看到“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单位”之类的提法,我总感觉很不是滋味!记得在一次记者编辑的会议匕,有位领导郑重提出:“希望有些同志重新将初中语文学好!”就是批评有些人连基本的语言逻辑都不怎么过关的。我当时很有同感,因为我自己就是经常回过头去翻翻中学语文课本的。  相似文献   

11.
坚持清醒     
自从升格为老同志,已经很少有人指出我业务中的问题了。不是没有,而是人家不愿意伤“感情”,当头棒喝没有了,耳提面命也没有了,当然,醍醐灌顶没有了,一尘不染的镜台更没有,世间仿佛清静了许多,眼前也茫然了许多。  相似文献   

12.
他“几十年来坚信社会主义,忠于党,实事求是,忘我工作,硕果累累”“在广播战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蒋孙万追悼会悼词文章纪念蒋孙万先生,我不是最有“资格”的。蒋孙万先生有许多优秀的门生弟子,我不在其列。他是广播新闻战线上的老将,我只是一名新兵。我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曲折,那许多含泪的故事并不浪漫,对他来说不会忘记也不愿提起,尤其是对下一代。不仅如此,他搞采访,我搞编辑。他采访匆匆,我埋首编辑。只是从他发来的报道中,稍知他的行踪。  相似文献   

13.
去年下半年,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分配到报社。在见习期间,我备尝了酸甜苦辣之味,现将之书于纸上,向同行各位请教。试用三个月和社会上许多单位一样,本报对研究生不是很感兴趣,认为研究生要么自恃胸中墨多,盛气凌人,不易“驾驭”,要么书呆子一个,不善奔跑。因此和报社“谈判”那天,报社领导毫无客气地对我说:“试  相似文献   

14.
虽然不是有意与魏晋风同志唱对台戏,但是对他“摆短的胜利”的观点还是不敢苟同。我以为,过分重视“短线”就是短见。下面陈列个人观点。 一、什么叫“贴近”读者? 难道是题目取得越怪越好吗?在北京什么层次的人才逢人称“爷”呢?“操练”是什么意思?是否尊重急需规范化的中国股市呢?“英雄”难道仅指能在股市获得巨大利益的股民吗?“三线”肯定不是“三线建设”中的“三线”,那是什么意思呢?摆明了不让非股民的读者阅读。这不是“贴近”,而叫“媚俗”。 二、什么叫“各具特色”? 放放内幕消息,揭露庄家秘密,难道就算“特色”?这算不算违法呢?虽然中国股市发育还不健全,尚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但中国毕竟还是依法治国吧!我由衷地不愿看到咱们的出版人在监狱里统计书的实洋和该交的罚没款。  相似文献   

15.
郭昱 《大观周刊》2012,(45):365-365
我从事政治课的教学已有多年.在课余时间与学生学有生交流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初中政治不是背就是记,枯燥无味,所以使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新鲜感,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象呢?我认为关键是在课堂上让政治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可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勤奋的书,也是一本思考的书,智慧的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业务的书,也是一本学术的书,做人的书。新闻界的朋友们出版过许多书籍,而像《记者心语》这样的书,还不多见。它不是一般的作品集,不是记者采写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新闻学著作,而是作者在实践中“理性化感悟”的集锦。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老记者,我阅读这本书,有一种亲切之感,好像是同行、朋友之间在谈心。作者的许多心得,引起了我的同感,给了我不少启迪。近几年来,我反复强调重视“观念”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原因,就…  相似文献   

17.
谈诗的美     
美,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关于诗的美学,也有许多专门的著述,我不搞文艺理论,对这些问题没有认真研究,今天谈这个题目必须把“我”字强调一下,不是“自我表现”,而是告诉大家,我讲的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经典”根据,只是我“自产自销”的“土特产”、“家做鞋子”,是我个人的学习体会,一个诗歌作者的浅见. 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也可以说,在哪些方面着力,可以把诗写得更美一些?从我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体会到这样两点:  相似文献   

18.
《声屏世界》2007,(5):17-18
自从升格为老同志,已经很少有人指出我业务中的问题了。不是没有,而是人家不愿意伤“感情”,当头棒喝没有了,耳提面命也没有了,当然,醍醐灌顶没有了,一尘不染的镜台更没有,世间仿佛清静了许多,眼前也茫然了许多。  相似文献   

19.
博客现状与亟待研究的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胡春阳 《新闻记者》2006,5(3):13-15
如今的中国,最流行的网络概念不是BBs,也不是MSN,而是“Blog”(博客);衡量生活时尚与否的不是“蹦迪”或做“背包一族”。而是“今天你博客没有?”年轻人的告别对白不再是“byebye”,而是“给我你的博客”、“记得点击我的博客!”  相似文献   

20.
去年十二月,我写了一篇稿子去镇政府让审一下。秘书一看稿子,愤怒地说:“你这是给咱们镇上抹黑。”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当即写了篇《话说“脸上抹黑”》的文章,很快在《人民日报》十二月二十三日头版刊用了。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去一家商店买货,只见一位顾客和一位售货员吵闹不休。原来是售货员对顾客挑选商品很不耐烦。顾客就问:“你们那儿不是写着‘百问不烦’吗?”谁知售货员却说:“你问一百次了吗?”这句话惹得许多顾客不禁哑然失笑。于是我把这个场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