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商品化文学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的商品化倾向和商品化文学的态度是既承认又批判。商品化文学是一种大众文化的话语形式,是一种低调的文化文本,难以提升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的世俗化有着较为长久的发展历程,而商品化则是伴随商品经济而来的。当下中国文学的世俗化、商品化主要袁现为作家创作、图书出版、文学期刊改版、文学评奖和文学作品影视化几个方面。面对当前学界对中国文学的世俗化与商品化毁誉交加的评论,我们所应秉持的态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作家李佩甫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文学正处在一个网络化、商品化时期,也是全民写作的时期。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对生活的见解和认识,但是这不叫创作,这顶多算是一个故事,或者说算是一种经历。现在是生活比文学更精彩的一个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百年中国文学的反思,重点讨论了这段时期文学的“政治化”、“象牙之塔比”和“商品化”问题。正是因为有“三化”的存在,使得文学的本性被迷失,因此,对当今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一种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中国文学的商品化特征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的商品化是指近十年来作为精神生产活动的文学受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影响而出现的商业化风气。文学的商品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文学运作模式上以批量制作和追求外在包装为特征;在创作方法上追求“好看”的效果.呈现类型化的倾向;在内容上以世俗生活的闲适性吸引读者,以迎合大众的欣赏习惯为能事,注重文字的消费性。文学的商品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自身的发展,但过分追捧文学的商品化则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学作品的水准下降、审美价值的降低.最终导致经典性作品的缺失。  相似文献   

6.
宋人文集有的是在作家的生前编定,大多数是在作家的身后编成。编排体例,主要有分体、系年和分地编排等三种形式,从文体的分类可透视宋人的文体和文学观念。文集收录的范围,相当广泛.北宋时唯有词作不入文集,南宋时编印的文集开始收词,从文集与词集的分合可考察宋人词体文学观念的变迁。文集的印刷出版,比较自由。宋代文集的自由印卖,表明宋代文学开始走向“商品化”,宋代文学的商品化,对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今文学生产流通领域日益喧嚣的商品化倾向,是一种美的缺位和把美低俗化为低级快感的形式主义。为此从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于文学生产消费的二重性理论和对形式主义的进一步解剖对当今文化产业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反思,揭示其媚俗形式下的奴性本质。  相似文献   

8.
林哲敏 《文教资料》2009,(22):10-11
上世纪90年代,文学商品属性被确认,由此文学商品化思潮兴起.文学商业化与商业大潮相呼应,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避免负面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和任何批评方法一样,以接受美学为基础、侧重读者为中心的接受批评方法对文学消费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接受批评是一把双刃剑:它使文学商品化加剧,有可能促进文艺繁荣,又可能使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比例失调,导致批评过程中价值的流失。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初期的社会转型加快了文学市场化的进程。由此引发的人文精神论争,成为90年代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论争的中心是人文精神丧失与文学商品化之间的矛盾问题。在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后,冷静地回顾与反思这次论争,是整体评价90年代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11.
苏燕 《鸡西大学学报》2012,(8):94-95,106
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形态。它在推销文化享受的同时,也不断地将文化推向庸俗化。就文学而言,创作主体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惜舍弃文学的人学本质以迎合大众口味,致使文学向商业化、世俗化、娱乐化和技术化方向发展,与文学的文化引领功能背道而驰。出于对文学本身和民族未来的责任感,文学创作主体必须重新思考文学创作的价值选择。只有在创作动机、思想内容、写作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把握好义与利、雅与俗、庄与谐、真与假的关系,才能使文学获得涅槃重生。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子传媒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有力地冲击着传统审美文化,使经典文学生存空间逐渐狭小。究其原因在于:随着传播方式的革新,经典文学所依托的文字传播方式颓势日显;市场经济的高歌猛进,使文化逐渐商品化;经典文学自身的"矜持"、"偏枯",使其难以切合民众的消费心理。经典的出路在于:可以视电子传媒为工具为我所用,宣扬人性,传播美,为人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的文化艺术转型包含了众多艺术门类的整体艺术思潮和审美文化,也指涉了社会经济、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的全方位变化。这表现在社会市场化、阶级分层化、意识形态的淡化与分化,大众传媒文化尤其是影像文化或视觉文化的崛起,审美的娱乐化、感官化、消费化,艺术的大众化、世俗化、平面化和商品化等方面。这种转型体现于从以第四、第五代电影为主体的“新时期”到以“第六代”和“第六代后”电影和娱乐化、商业化影视文化趋势为主体的“后新时期”的话语转换之中。文章进而分析论述了影视艺术在结构、视角、时空意识等话语转型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立足于我们自身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在文化生产工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呈现出感性愉悦性文化的倾向。它不以提供对世界的理性反思为目的,而主要倾向于创造娱乐大众的文化形式,达到“捕获”大量受众、获取商业利润的目的,因此,感性层面上的快乐成为大众文化的运作核心。  相似文献   

15.
现代大众文化心理是伴随大众文化的兴起而产生的文化心理反应。一方面,在现代大众文化语境中,表面上看大众成为文化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呈现出大众追求文化的多元化;另一方面由于大众文化自身的特性:资本的运作、商品化和现代技术的力量,使得大众文化心理在不断地重复和规范之中形成了渐趋相同的单一化模式,最终形成了现代大众文化心理领域的"二律背反"。这种现象从实质来看是现代大众文化心理中个体自由导向和社会强制之间的结构性冲突,是不同"场域"的争夺。  相似文献   

16.
民族时尚是商品化社会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它是现代感基础上对民族记忆的组合与加工,是经济现代化之后的传统文化现代化,也是商品技术发展过程的人文化。民族时尚盛行于当代日常生活中,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民族时尚是全球化的一种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7.
京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群体,作家在文化选择方面与时代主流意识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创作的独特性。他们的散文创作超然于政治斗争和商业化倾向之外,选择了纯文学的创作路子;他们在都市与乡村的冲突中,寻找散文的表现世界和文化表达。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不仅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传播资源,而且用自己的运作理念、运作方式和审美导向、评价标准影响文学,干预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文学重构价值体系,表现出对大众传媒这一强势文化力量的趋附;以功利性选择和商业化转向,表达了对大众传媒时代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的理性认同。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当社会文化发生变革时,文学与文化总表现为双向运动:一方面,文化变革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文学出现相应变化;另一方面,文学又担任着重要精神职责,成为文化变革的重要力量。正是这种关系,造就了 20世纪40年代中外、古今、雅俗文化的综合,80年代精英文化和90年代大众文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民族旅游的开发导致了少数民族文化的过度理性化、商品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分化等问题。同时,民族旅游的开发重塑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价值得以重新估量、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传统手工艺得以重生与传承。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经历了解构再到重构的过程,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