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现代视角的德育含义德育教育研究的现代性视角是将现代性视角运用于学校德育教育研究,既体现为把现代性有关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也体现了德育研究的历史性和比较性,是德育研究的具体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视角理论是叙事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儿童视角是内视角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儿童视角作品占比不小,故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运用视角理论进行文本分析,以探究小说中儿童视角的艺术效果和人物体现出的内省意识。  相似文献   

3.
社会认知语用视角用综合动态视角尝试说明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之间话语产出和话语理解的过程。近期姜望琪老师撰文《社会认知语用学—Kecskes语用学理论评介》指出该理论中"社会"是和"个人"对立的"集体",未强调情感因素。笔者认为其"社会"和"个人"构成了一个连续体,而不是简单对立;情感因素综合体现在社会和个人视角中。  相似文献   

4.
郑尊仁的《台湾当代传记文学研究》填补了中国传记文学研究的一大空白。这部学术著作,体现了台湾传记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视界,其特点突出体现为如下四个方面:强烈的问题意识;独特的研究视角;缜密的艺术构思;繁富的理论建树。  相似文献   

5.
在意向性理论的视野下,视角对语篇语域的构建是一种意向性解释。对于同一情境的描述,人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视角,视角的取向受制于人们交际的意图或意向。意向性指引下的视角选择直接影响到语域因素的变量,这体现在:当视角关注语场因素时,语篇的信息焦点会发生变化;当视角关注语式因素时,语篇的信息传递技巧和效果会不同;当视角关注语旨因素时,语篇正式程度会受到影响。同时,人们交际的意向会通过视角借助语言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2112年的美国大选再一次成为全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方法,以框架理论为研究视角,选取今年以来《人民日报》所有的美国大选报道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人民日报》在美国大选报道中构建的是一个有着党性原则的,相对客观的,体现着中国视角的批评性框架,这个框架在注重客观报道的同时体现党性原则,在体现中国视角的同时注重适度批评。  相似文献   

7.
《弟子规》是我国清代一部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学习观视角下的《弟子规》解读对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具有时代借鉴价值。《弟子规》的学习观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以奠定学习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体现学习效果;经典选择以确定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社会的视角探讨外语教学模式的发展,阐述构成外语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的演变过程,不同时期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程度;经济发展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以及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模式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它赋予语言以结构系统。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语法分析在结构主义理论的概述上及英语语法课程教材的编制上体现了它的系统结构性,在语法内部结构关系中更是体现了这种特性,文章分析了我国英语语法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在实践中的教与学。  相似文献   

10.
从历时性视角来考察,课堂质量标准具有规律性;从共时性视角来审视,课堂质量标准具有多维性;从实践中把握,课堂质量标准具有生成性。规律性旨在揭示课堂标准的演化与发展是有过程和线索的,并体现时代特征;多维性体现在标准维度、理论基础、设计取向和研究重心的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克服以一元标准来代替多元标准、以结果代替过程、以定量代替定性的倾向。生成性意味着课堂标准是相对的和可发展的,基于现实的诉求要留有开发的空间。通过以上理解,可从文化、过程、质量三个维度建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标准框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卡夫卡同父亲之间曲折复杂的关系在其文学创作中的反映这一角度展开论述,着重分析卡夫卡从父亲那里受到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卡夫卡从反抗鄙视畏惧父亲到希望得到父亲理解的过程在文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天生万物 余得为人: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以一生的行为在为生命的意义作注.他感觉出仕是对生命的奴役,短短的仕宦经历充满了生命的挣扎.他把躬耕劳作看作维持自然生命的必须,是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然回归.他关注自然生命终究消亡的结果,这构成其心理的巨大阴影.而他的及时行乐,同样体现出恬淡纯真的生命意趣.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的《诗广传》对《诗经》的解读,并不注重诗本身的理解,而是把它置放到文化语境中来阐释,揭示其文化内涵和文化意味。《诗广传》》不仅弘扬了可贵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而且囊括了王船山在其他学术著作中未曾阐发的学术见解,值得引起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14.
艺术主体所养之“气”包括生理之气,心理之气,道德品质、精神人格之气,还包括艺术家创作前的精神状态。艺术主体所养之“气”的不同,转化为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气”就是人对自我本能、自我生命的体察,从而以自我生命去体合宇宙生气流行的大生命节奏。从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角度看,艺术家“养气”就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他在力求把握和艺术地表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15.
被康德自喻为“哥白尼式革命”的“理性批判”,是对理性自身的能力进行追问,它只是建立在当时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对自然科学前提和条件的追问。其结论是“知性为自然立法”。由于知性本身的普遍必然性也需要追问,所以这一结论处在无“根”的状态。卡西尔认为:神话、语言、艺术、宗教等也是人类的精神形式。其“化批判”从功能论出发,突破了康德狭隘的出发点,囊括了自然科学和人科学,并试图在承认各学科门类特殊性的前提下,找到整个化得以进行建构的尺度和根据——化之“根”。  相似文献   

16.
朱熹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涉及面极为广泛,但朱熹对佛教的理解具有肤浅性、对佛教的评价具有片面性等特点;朱熹对佛教的理解和评价之所以表现出肤浅性和片面性,在于朱熹以常识而不是以宗教的角度来理解佛教,在于朱熹以儒学作为唯一正确的价值标准来评判佛教。  相似文献   

17.
柔石的作品《时代之死》和《还乡记)都存在类似的归乡情节,但类似的情节经过作者处理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文本表现,即以此为出发点,来推演柔石小说风格的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叶燮“中和”的美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具体概念范畴的运用上,更体现在整体诗学思想的宏观建构上,文章主要从“中和”思想内涵的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因中致和,一是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从了莎士比亚的生平 简历、主要作品,阐述了他的人文义思想在其代表作《哈姆莱特》中的反映,并着重分析了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以及他的人文主义思想的逐步破灭过程,总结了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和创作方法。同时揭示了它深刻的社会意义,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在明清之际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王夫之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提出了扶长中夏的爱国主义思想。虽然它表现出浓厚的大汉族主义色彩,但它以民族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中世纪的君主专制思想,反映出早期启蒙思潮理论上的深邃。其中有些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