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黑龙江省民俗文化底蕴丰厚,已成为民俗文化旅游大省。本文在分析黑龙江省民俗旅游资源特色和开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黑龙江省民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策略.为黑龙江省民俗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民俗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原真性是促进民俗旅游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但是,民俗旅游的深入发展却导致了民俗文化真实性缺失的现象,民俗文化原真性保持问题已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核心问题.文章以云南泸沽湖摩梭文化为例,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研究民俗文化的“原真性”保持,分析各利益相关者与摩梭文化原真性保持的关系,阐释各利益主体对摩梭文化原真性的诉求和影响,并提出民俗文化原真性保持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河南民俗旅游业稳步发展,日趋成熟,民俗旅游创收在全省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在不断增大。但旅游景区民俗体验区开发力度不足,缺乏民俗体验板块;民俗旅游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河南省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大力开展体验式民俗旅游产业,加大开发河南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力度,才能让民俗文化转化为民俗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4.
文化创意产业:民俗旅游开发的创新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五种开发模式:博物馆式、民俗旅游村、歌舞节庆式、城市民俗步行街、民俗文化创意园。民俗文化创意园用创新的形式和设计理念对民俗文化加以包装,为实现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保护工作的同步协调发展及民俗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甘肃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民俗文化底蕴深厚,但甘肃民俗旅游同样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其优势,探讨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甘肃民俗旅游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民俗旅游如火如荼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拥有丰富民俗资源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也发挥自身特色民俗优势,整合相关资源,大兴旅游经济。但是长期以来,当地相关机构对民俗文化旅游的价值认识不够,加上自身的区位劣势,恩施州的民俗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系列、有效的开发。本文主要从民俗旅游本身的价值角度探讨恩施特色民俗文化的开发,以促进恩施民俗旅游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文化类型的旅游活动已经越来越热,但是丰富多彩的九江民俗旅游资源却未被开发出来。文章分析了九江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及特征,结合九江民俗旅游资源的实际,提出开发战略,以期对九江民俗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8.
河南是民俗旅游资源大省,民俗文化因其传承性强、地域特点鲜明、影响广泛而成为河南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但在当前的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论赣台客家民俗旅游合作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台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渊源,各自有着丰富的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也互有优长与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江西已推出旅游强省战略目标,着力打造"江西风景独好"形象品牌,在国家旅游政策的支持下,赣台客家民俗旅游迎来发展的最好机遇期,赣台客家民俗旅游互相借鉴与合作发展势在必行,且前景光明。建立赣台旅游机构合作联盟,整合客家民俗旅游资源,打造参与体验式客家民俗旅游产品,策划完美的"台闽赣"客家旅游线路,加强客家民俗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创意设计,加大赣台客家民俗旅游的立体式宣传与营销力度,必将促进赣台客家民俗旅游合作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旅游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齐鲁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目前业已开发了一些民俗旅游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总结齐鲁旅游现状,可以更好地发展民俗旅游,从而使齐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成为山东与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从而为建设“大而美,富而强”的新山东贡献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经济、文化也在发展中不断融合,我国传统文化也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地处白龙江河畔的舟曲县,藏汉等多个民族聚生活,舟曲民俗文化也在各民族的交流发展中逐渐形成,并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及文化价值而成为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利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多样化情趣及良好品质,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新亮点。然而,在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舟曲民族文化也不断受到冲击,其民俗现象及社会功用逐渐消失。本文通过对舟曲民俗文化对促进中小学生发展的实践研究,以期对中小学生的发展产生实际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俗旅游产品越来越为高端旅游市场的新宠,民俗文化的消费成为人们出行游玩的重要诉求,在旅游市场中的重要性日渐明显,所以发展民俗旅游是大势所趋。赣南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旅游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试从文化保护方面进行探讨并基于钻石模型理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琳 《华章》2010,(29)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民俗旅游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旅游理念与旅游形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是决定民俗旅游兴衰的关键.黑龙江省的民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地方文化差异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努力开发黑龙江省的民俗旅游资源,是弘扬地方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发展黑龙江旅游产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就黑龙江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栗的民俗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民俗文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诸如:民俗文化不断消失、民俗同化现象愈发严重、民俗旅游环境破坏加剧、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各地区民俗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广西富川瑶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富川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赣南的民俗文化是赣南地区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赣南具备民俗旅游的区位条件;通过对赣南悠久的历史、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客家民俗文化的描述,可挖掘赣南众多的民俗旅游资源,打造精品路线,为塑造赣南旅游文化品牌寻求思路。  相似文献   

16.
民俗旅游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对游客有强烈吸引力的、具有明显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业已成为当代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回族的风俗文化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具有极为典型的伊斯兰文化特征,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开发潜力巨大。在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一是要重视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其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差异性,突出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增强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二是充分体现并尊重回族的民俗习惯,防止将回族民俗文化庸俗化、伤害回族民族情感的猎奇行为。三是注重回族民俗文化内涵的挖掘,增强回族民俗旅游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民族文化特色。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是寻找回族民俗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契合点,重点围绕回族清真饮食、回族节庆、回族服饰、回族艺术、回族民俗观赏等方面内容来进行。  相似文献   

17.
旅游业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羌族民俗文化进一步得到关注,羌族民俗旅游纪念品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羌族民俗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现状,发现存在产品单一、文化内涵不够和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等问题,提出在文化保护、产品研发、市场策略和产业扶持等方面的对策,以期为羌族民俗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探究民俗旅游现阶段的发展,本文以新疆吐鲁番市维吾尔族民俗村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从民俗旅游村地理位置、民族文化、民俗旅游商品、公共设施服务、美食特色五个指标对民俗村吸引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民俗旅游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遇到的挑战如宣传力度不够、民俗旅游产业开发深度不够、民俗旅游商品缺乏文化内涵与特色等,基于此提出加强民俗文化的保护、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家界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但在旅游资源传播过程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受到民俗文化旅游的同质化、主体不重视、旅游路线分散、民俗文化传承难等因素的影响,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效果不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也远不及自然风景旅游。要提升张家界民俗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应该构建政府、社会、全民参与的宣传模式;民俗文化旅游凸显差异化;打造智慧民俗旅游,树立民俗文化品牌;打破代际传递断层现象,培养“守艺人”。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峡库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且独具风韵和魅力,具备开发民俗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但在民俗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世界级品牌的三峡旅游区,其民俗旅游开发相对滞后。近年三峡旅游两度火爆之后有所降温,为使传统的三峡旅游冲出低谷,其重要举措之一是彰显三峡旅游的文化特色,综合开发参与性强的民俗旅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