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鹃 《青年记者》2007,(11):33-35
2007年4月13日,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第43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上,凤凰卫视专题节目《冷暖人生》荣获电视纪录片类"艺术与人文贡献银雨果奖"。这是中国电视节目第一次赢得芝加哥国际电视雨果奖。《冷暖人生》主持人陈晓楠说:"此次参赛选送的《华山挑夫》是《冷暖人生》最常态的一集,打动评委的并非是那些挑夫多苦多难,而是他们内心光亮的东西,能突然点燃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麻木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冷凇 《视听纵横》2008,(2):21-24
中国纪录片发展的30年,是"真实"这一概念被不断解构,重构,颠覆的30年。历数中国纪录片的数次起承转合,都表现为一种对"真实"的矫枉过正。伴随着纪录片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国际纪录片交流日趋火热,对纪录片"真实"概念的探索呈现出分化和论争的多元趋势。电视的"产品时代"和"多元融合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纯纪实类纪录片在未来会萎靡,但纪录片如果不鼓励新的样式突破,死命抱紧"真实"的稻草,注定会为其所害。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多元化"需求越来越高,中外电视纪录片正在以创新的思维追求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在纪录片栏目化后,故事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应用,作为电影、电视剧创作元素之一的故事化,在纪录片中的应用着实为纪录片增色不少。如何运用故事化、如何利用故事化成为创作者创作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电视纪录片《我的抗战》是由崔永元团队采访制作的大型历史纪录片,该片以"口述历史"、"影像史记"和"碎片化"的历史呈现为特点来展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并对历史的真实性进行溯源。本文从历史视角来对纪录片碎片化信息的记录和传播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情景再现”之真与失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纪录片拍摄的不断发展,"情景再现"的手法已经在我国纪录片创作中广泛应用起来,以别具一格、生动形象的特色手法弥补了拍摄现场不足造成的情节"断点"或弥补了其情节单一、资料不足等缺点,活跃了原本单调、沉闷的记录空间,丰富了纪录片内容的同时还使观看者眼前一亮,对纪录片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纪录片的本质是展现真实,而"情景再现"手法的滥用很容易引起纪录片的失真,也就是说"情景再现"的失真与纪录片的"非虚构"产生了矛盾。通过探讨纪录片"情景再现"之真与失真,进而提出正确应用"情景再现"的方法,使其在纪录片中发挥得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6.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和央视纪录频道联合举办的"央视纪录频道杯"征文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征文活动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积极参与,这充分说明了全社会和全行业对纪录片的重视与期待。当前,中国纪录片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把握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方向,总结中国纪录片创作和经营  相似文献   

7.
张兴动  陈宇翔 《传媒》2018,(5):82-84
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而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起纪录片创作方式的变革,"微纪录片"这一新的样态应运而生.同时,创作方式的变化也对高校微纪录片的创作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微纪录片"这一新的纪录片类型为研究主体,从微纪录片的创作特点以及高校微纪录片的创作优势与引导等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纪录片的"真实"性进行了解读:单向度层面的纪录片"真实";多维度视野下的纪录片"真实";多重语境博弈中的纪录片"真实".并得出结论:选择真实虽要进行价值判断,但仍需根植于生活真实之中.本质真实则应当是纪录片制作者简介孜孜以求的,并与观众共同对选择真实进行读解、感悟、升华和提升,以达到共鸣的境界.它来源于生活真实,又超越生活真实.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中国纪录片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09年研究成果,该报告从纪录片频道、纪录片栏目、纪录片节目、纪录片市场状况、问题与对策五个方面对200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梳理.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据考证,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是1905年的《定军山》。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自此纪录片与电视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个世纪90年代纪录片以"栏目"形式在电视台播出逐渐成为纪录片的主要生存模式。许多从业人员认为:中国纪录片经过多年的摔打、考验、探索和发展,纪录片走栏目化道路已经成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与国外纪录片先进的栏目化相比,中国纪录片市场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由于许多纪录片长期在体制内运作,缺乏真正的栏目化意识。本文从我国当代纪录片发展现状、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现状和思考、以及纪录片栏目化与观众的关系角度入手,对纪录片栏目化做一些探索与思考,希望对我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做一点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6,(18):32-35
随着新媒体时代受众需求的变化,纪录片也应当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去面对新的形势。《客从何处来》第二季将"明星效应"与新媒体的特点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而"明星纪录片"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很多成功的案例。借助"明星纪录片"吸引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关注,进而开拓纪录片的发展空间,这对中国纪录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拍纪录片绝不是为了自娱自乐,传播是它的主要目的。如何让纪录片做到最有效传播,地域特色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是纪录片获得不同文化背景受众认同扩大传播的法宝。本文尝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纪录片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与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地域特色与传播学的关系作分析和解读。一、受众是纪录片传播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受众是传播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受众的需求、态度和立场决定着传播效果的"有无"和"大小"。传播说  相似文献   

13.
2016年12月14日,在第十三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举办的"CDRC前沿发布暨纪录片的全媒体与全球化传播高峰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以下简称CDRC)受邀进行了"CDRC前沿发布"——2016年中国纪录片年度权威数据发布,对2016年中国纪录片业态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整体概览和深度观察.  相似文献   

14.
马修伦 《今传媒》2012,(12):78-79
在特殊历史时期,纪录片为政治所左右或主动围绕在意识形态的边缘。因此,学者们在研究时往往把纪录片的意识形态研究放到第一位或作为唯一的研究途径。然而,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纪录片仍然体现其特殊的艺术特质与民族文化传统。通过对中国"文革"期间纪录片研究,该时期的纪录片不只是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尤其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借鉴,镜头语言的"红色"符号性以及对故事片的拍摄手法的采用等体现了特有的"中国式"探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文献纪录片创作呈现出一种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与历史影像的意义阐述特征,这些特征集中表现在对"新发现的知识单元"进行记录与保存的影像归位.文献纪录片的文献含义可以从三方面理解:"文",是指一切影像的、网络的和平面的记载着知识的物质载体,也就是有明确的物质栽体;"献",是指非物质的知识记载体;第三是"行为传达",这是王国维最早提出的关于民间原始风俗的一种记载形式等.文献纪录片的本质在于这三方面的内容建设与构成;在此,文献纪录片的基础是文献,重点在对"文"、"献"和"行为传达"这一"新发现的知识单元"的记载.应当说.文献纪录片制作活动,本身是一种对新发现的知识进行学术分析的科学研究活动.作为这一新发现的知识单元的纪录片,就是文献纪录片.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纪录片正处在转型与复兴的关键时刻,央视纪录片频道于2012年3月5日与民间机构合作的"活力中国"项目推出首批成果,14部民营机构制作的纪录片登上央视荧屏,其选题均着眼于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是央视首次面向社会民营机构招标制作纪录片,目的在于"凝聚一批社会制作机构,产生一批高质量的社会现实类纪录片选题,创新一批纪录片节目形态"①。"活力中国"项目不仅意味着央视纪录片创作向产业化发展迈出一大步,也深刻影响到当前我国纪录片的整体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5,(15):51-55
<正>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呈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1]我们通常所说的纪录片以视频为主要形式,并辅以画外音、文字说明、图片等。纪录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要"真实",它讲究通过独特视角"复原"历史世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种新形态的纪录片逐渐兴起,人们把这种全新形式的纪录片称为"网络纪录片"。这种纪录片通过对多种多样媒体技术的综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一词最早由"纪录片教父"约翰·格里尔逊提出,他给出了纪录片第一个定义:对事实(Actuality)的创造性处理.这个定义看似合理全面,却并不具备实践意义.因为从根本上来说,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小说以及各类影视作品都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创造性处理,怎么"处理"以及"创造性"尺度的把握在这个定义里缺乏有效的可执行的标准.格里尔逊也认识到自己提出的这个定义存在不足,在后来的著述中他坦言自己之前对"纪录片"所作出的诠释是"词不达意"或者说"含混不清"的(Clumsy).但是这个定义却给纪录片创作在意识上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同时也让我们对纪录片的记录和真实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考量.如何"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而又不失"创造性",这就必然涉及纪录片创作中有关真实的"再现"和"表现"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杜鹃 《青年记者》2007,(11):33-35
2007年4月15日,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第45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上,凤凰卫视专题节目《冷暖人生》荣获电视纪录片类“艺术与人文贡献银雨果奖”。这是中国电视节目第一次赢得芝加哥国际电视雨果奖。《冷暖人生》主持人陈晓楠说:“此次参赛选送的《华山挑夫》是《冷暖人生》最常态的一集,打动评委的并非是那些挑夫多苦多难,而是他们内心光亮的东西,能突然点燃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麻木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6,(20):34-39
作为文化产品的纪录片应兼具文化品位、社会责任、商品属性的三大特征,然而近几年纪录片被弱化的商品属性在诸多作品中突显,在叙事方式、形式风格、制作和营销发行方式等方面均呈现出一种娱乐性的趋向。纪录片娱乐性趋向是其改变"姿态",转向以大众为导向,从服务精英到娱乐大众的转变,用"微笑"面对观众,是纪录片从"工具化"向"市场化"的转变,更是从"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的一个转变。但与此同时纪录片的创作也应肩负保持品格和培养大众的责任,实现大众、社会、纪录片本身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