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卫视的相亲类电视节目《非诚勿扰》收视率一度超出了国内综艺节目老大《快乐大快营》。本文通过剖析《非诚勿扰》程式化的制作模式,探讨其娱乐模式的商业意义,并思考我国娱乐节目在不断丰富受众文化娱乐生活,取得高收视率之时,应保持的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2.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一度创造了婚恋类节目收视率的新高,成为热点。但是静观《非诚勿扰》的构成元素,我们不难发现这档节目获得所谓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借助搞笑与真诚、庸俗与品位、物质与精神、剧情与真实之间的对立冲突寻找一种新鲜感,其暴露出来的平面化、娱乐化、情境化倾向,将使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3.
陆华 《今传媒》2011,(11):80-81
《非诚勿扰》的迅速走红引起了其它电视节目的同质模仿,但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节目能够复制它的"收视奇迹"。本文对制造出这一现象的《非诚勿扰》及其蕴含其中的娱乐元素、文化价值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娱乐文化走进了中国文化的"生态圈"并日渐显要。2010年热播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掀起了我国电视娱乐文化奇观化的狂潮,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传播技术高度发达、传播媒介高度融合的"超真实"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5.
刘晓萍 《今传媒》2011,(9):87-88
江苏卫视推出的电视节目《非诚勿扰》在受到人们广泛喜爱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大的争议。本文主要运用"受众本位论"的泛化和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里提出的一些观点,来分析《非诚勿扰》受到争议以及依据广电总局下发的文件进行整改的原因。最后对这种后传播现象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姚远 《新闻世界》2011,(6):51-52
本文立足于文化研究,分别从大众文化理论和文化工业理论两个角度对《非诚勿扰》进行分析,探究其收视火爆的文化背景。《非诚勿扰》的成功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打破隔阂、联手合作的结果。节目本身没有完全摆脱文化工业的娱乐化生产,却挣脱了同质化的漩涡,呈现出大众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从《非诚勿扰》看电视相亲节目的创新与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开播,带动了新的一轮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非诚勿扰》的成功,与它自身节目形态、节目包装、节目内容的创新有着重要联系。在肯定《非诚勿扰》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节目本身所存在的真实性、不好的社会价值导向等问题。本文以《非诚勿扰》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节目的创新和优势所在的同时,对节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求达到全面理性地看待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  相似文献   

8.
从娱乐至死的视角审视电视娱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电视媒体的娱乐化倾向明显,不仅娱乐节目在质和量上都泛滥开来,娱乐节目遍地开花,甚至新闻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势头.当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选秀类节目余热未减,《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中国达人秀》等节目又开始炙手可热,电视在娱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然而,电视媒介娱乐化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当前媒体普遍的娱乐化倾向?我们是否会像波兹曼所说的那样,将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相似文献   

9.
吴沙沙 《新闻世界》2011,(10):102-103
江苏卫视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自2010年1月15日正式开播以来,获得了巨大成功。本文从受众接触媒介的"使用与满足"这一理论视角来分析《非诚勿扰》热播的原因,发现该节目除满足了受众观看电视娱乐节目的初衷——获得消遣娱乐外,还满足了受众诸多其他方面的需求,如获得新知、自我确认、环境监测等。但是《非诚勿扰》节目中还存在着某些问题,影响受众这些需求的满足。  相似文献   

10.
尹恒 《视听界》2010,(4):79-80
速配相亲节目火爆荧屏,仅卫视就有八档之多,且均收视飙升,尤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最。而历来的娱乐老大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反倒屈居第二。比较这两档节目,我们就可以看到《非诚勿扰》是如何推高收视率的。  相似文献   

11.
江苏卫视的新派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自播出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收视狂潮。在《非诚勿扰》火爆荧屏的同时,浙江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安徽卫视等也跟风推出了同类节目,一时间"相亲热"席卷了中国电视荧屏。  相似文献   

12.
曹侃  张华  王若斯 《今传媒》2014,(5):85-86
《非诚勿扰》作为近几年迅速崛起并红遍全国的一档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其睿智犀利的对话、靓丽潇洒的嘉宾、感人真诚的故事,都成为该档节目能占据市场的重要原因。本文拟从节目的运行机制和节目所产生的后娱乐时代入手,探究《非诚勿扰》的传播特点和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13.
2010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和《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以加强对婚恋交友类节目和情感类节目的管理,《非诚勿扰》也顺势进行了改版,进一步强化了对于价值观的把控。孟非以其沉稳与理性的主持特色成为这档节目价值观引领的舵手,使《非诚勿扰》摆脱了简单的娱乐,完成了对主流价值观的创新性传播。  相似文献   

14.
忽如一夜春风来,全国各大卫视都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相亲节目。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话题不断,节目收视率火爆上升之时,河南都市频道的情感密码《非诚勿扰》栏目也悄然进入了观众视野,并在网上引起了对节目内容的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15.
2010年众多类别主题的电视节目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各大相亲类电视节目,包括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安徽卫视的《相亲赢未来》及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等在内的电视节目一时间占据了各大卫视频道黄金时段。这其中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尤为夺人眼球:5月9日的一期《非诚勿扰》的收视率达到4.15%,与2009年湖南卫视"快乐女声"总决赛持平;2010年5月14目,在视频网站优酷上,《非诚勿扰》以4822万次点击率,占据综艺  相似文献   

16.
相亲节目在中国的兴起由来已久,从较早的《相约星期六》《玫瑰之约》到现在热火朝天的《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等,其中《非诚勿扰》的争议性和传播力可以说是最突出的。应该说,是《非诚勿扰》将相亲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要想了解我国相亲节目的传播模式,《非诚勿扰》的样本借鉴就显得非常必要。作者希望通过对《非诚勿扰》的传播模式分析,尤其是从符号学和叙事角度进行分析,能够对国内相亲节目提供一点启发性的元素,也希望能够为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更好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程依 《新闻世界》2012,(9):70-71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尤其是电视媒介的广泛传播,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非诚勿扰》等相亲类节目为例分析当下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结合议程设置理论解析电视娱乐节目的内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谢佳沥 《新闻世界》2010,(10):81-82
2010年,电视荧屏继上世纪90年代末之后又一次掀起了"婚恋交友"的浪潮。而站在这潮头浪尖的,正是当下红极半边天,占据了收视率半壁江山的江苏卫视大型婚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究竟是什么因素能让《非诚勿扰》在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本文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非诚勿扰》进行全面地分析探讨,剖析了一个成功栏目背后的得与失,以期为中国的电视栏目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广受欢迎的社交婚恋类节目——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在2011年将触角伸向了海外。在结束了澳洲专场和美国专场的录制之后,节目组在英国华文媒体《华闻周刊》的协助下,圆满完成了《非诚勿扰》英国专场的录制。《非诚勿扰》英国专场共招募男、女嘉宾超过2000人,报名首周就吸引了五百多人。据悉,在英国的华人华侨人数近80余万。  相似文献   

20.
在各种电视节目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在电视节目策划中设置悬念以赢得观众关注已然成为了当前电视节目策划的一个重要手段。《非诚勿扰》的节目策划者在整个节目设计中将悬念的设置和节目的流程成功的结合,有效的激发了观众的期待心理;除了悬念之外,《非诚勿扰》节目中必不可少的另一个亮点是冲突话语在节目中的呈现,在《非诚勿扰》中,冲突大量的表现为嘉宾间的语言冲突,一些观点的碰撞起到了制造社会话题的功能,这些原因或许正是《非诚勿扰》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