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危机传播是危机中信息沟通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危机事件发展始终,受众作为关键要素,对危机传播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受众角度出发,对危机事件发展各阶段信息传播特点与受众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品牌的危机传播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给企业和品牌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在突发性的危机事件传播中,地方电视媒体利用贴近本地受众的优势,及时、全面、准确、客观地发布危机事件和政府、社会处置危机的信息,彰显出引领社会舆情和维系社会稳定的功用。本文拟结合成都电视台在5.12大地震中的传播实践,对地方媒体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所担当的角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费丹丹 《新闻世界》2011,(12):210-211
危机传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向公众提供灾难信息和预警信息,进行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长期的危机报道会引起受众恐慌,甚至潜移默化地腐蚀受众的认知和价值观,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那么危机传播该如何扬长避短?本文从媒体、受众以及政府三个方面,来阐述危机传播和媒介素养的关系,促使危机事件能够得到最大效率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只有为受众接受才算实现了传播的目的。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牵连性等特征受到社会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和社会的不稳定,造成很坏的影响。本文通过劝服理论的几种主要传播方式在危机报道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使其对社会大众心理的稳定,减少危机的危害和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蔡静 《当代传播》2011,(4):26-28
从2003年的SARS,2008年的"5.12"大地震,到后来的"3.14"事件、"7.5事件",几乎每次公共危机的出现都伴随着流言的产生和传播。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考察,非常时期流言信息的广泛接受和传递不仅意味着信息渠道和信息内容的变化,更关键的还透视出传播主体与受众的心理需求变化。因此,本文将尝试从公共危机中心理需求的变化出发,  相似文献   

6.
假新闻、流言、谣言等虚假信息被信以为真、并引发传播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事件不时发生.受众之所以会相信虚假信息,从社会心理学来看有三个因素:首先是受众的刻板印象和先入为主的接受心理造成的偏见;其次,受众为了避免认知失调不断寻找信息,使偏见进一步加深并形成信念固着;此外,受众在无意识的从众心理作用下,容易坠入错误信任的“陷阱”,从而加速虚假信息的扩散.在当前媒介融合形势下,要让受众提高对虚假信息的免疫能力,应从改变受众的刻板印象和基本归因错误入手,重塑社会各阶层形象;同时培养意见领袖,鼓励少数派,引导受众摆脱从众压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网络群体事件频繁发生,并且呈现出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复杂性高等特点。在网络传播的情境下,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多元化,参与到事件当中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受众的心理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以近几年发生的网络群体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受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并从受众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认知的角度出发,为引导受众正确合理地面对网络群体事件提出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始于2019年末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间,内地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目前,疫情已经升级为全球性疾病大流行事件。作为以新发传染病为代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危机传播管理研究与过去的2003年"非典"事件相比都离不开对信息传播的观察。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中国进入移动社交媒体时代后首次出现的全民性公共危机在这个新的传播语境和情境下,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危机传播研究在媒介信息传播、地方政府管理和受众舆论引导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与样态的同时,也给我国危机传播管理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启发与改变。  相似文献   

9.
传播的效果是任何传播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它贯穿于传播活动的全过程。传播效果是指信息对受众的认识、感情、态度以及行为等方面产生影响导致受众在这些方面产生改变。信息的有效与否,在于信息被受众接受的数量与程度。因此,无论信息的本质是如何的,能被受众接受的信息才是有效的信息。因此,对受众心理进行讨论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具有多种功能,信息传播是其最主要的功能。探讨如何减少无效信息传播,避免传播中的信息失真及如何开掘潜在有效信息,是当前电视新闻传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强化信息传播意识,对新闻信息的线索或成品进行新闻价值或传播价值的评判,防止无效信息流入节目。无效信息流入节目,是造成一档节目失败的主要因素。以现代传播学的观点,信息的传播以受众为其终端(当然这一终端在下一个传播过程中可能又成为前端),因此,判别信息价值的大小,也当以受众的接受为标尺。凡为受众所乐于接受的,即为有效信息。凡为受众所厌于接受的,即为无效信息。…  相似文献   

11.
高校危机事件一旦爆发,信息流通速度相当快。对于危机初发期的高校而言,此时的信息传播一旦处理不当,可能对整个危机事件的传播甚至危机处理的整个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针对危机事件初发期的信息传播特点,高校应该主动与新闻媒体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将危机事件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社会有关公共危机的事件频繁发生,这对政府服务功能的提升提出了严峻挑战。当前通过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信息传播体制与信息传播环境之间出现了不想适应的问题,由此不断构建和完善政府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机制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一方面,通过构建完善的危机信息传播机制有利于政府应对危机管理谣言的传播;另一方面能够有效传递信息,帮助政府在短时间内控制事态的不良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晔 《新闻世界》2012,(4):92-93
近年来,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其中,政府信息传播的不当往往成为事件引发的导火索。本文以邓玉娇事件为例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分析政府信息传播不当诱发的受众心理负效应,探索政府机构在处理类似事件中应该遵循的传播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媒介对危机传播有着重要影响。新媒介环境下,公众介入公共事件讨论更为主动。文章以5·31延安城管事件为例,从公共关系角度对危机中公众、组织行为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危机中的受众和组织的不同反应。为提高危机传播效率和提升危机沟通效果,给危机处置和组织形象重塑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5.
侯磊 《新闻世界》2008,(12):22-23
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根据国家、公众利益和受众的接受心理,对受众进行正面的引导,弱化负面新闻信息的负效果,化解负面新闻信息传播中的消极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一般地说,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的积极作为主要是传播信息以矫正视听、沟通互动以疏解民声、设置议题以引导舆论。本文将以各大媒体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为文本,  相似文献   

16.
危机传播是指针对社会的危机现象采取大众传播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它的目的在于按照社会传播和新闻传播的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在化解社会风险和解决社会危机的过程中,危机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等领域出现一些危机事件,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网民数量的剧增,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网络舆论成为危机传播中一种强大的舆论声势,深刻地影响着危机事件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媒介对危机传播有着重要影响。新媒介环境下,公众介入公共事件讨论更为主动。文章以5·31延安城管事件为例,从公共关系角度对危机中公众、组织行为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危机中的受众和组织的不同反应。为提高危机传播效率和提升危机沟通效果,给危机处置和组织形象重塑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及其传播媒介以传播信息迅速、影响广泛的特点,历来被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进行舆论控制的强有力手段和工具。在重大新闻事件,特别是在处置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大众传媒毫无疑问成为政府应对危机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和工具,在沟通信息、化解危机中肩负着重要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灾害信息传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灾害信息传播主体发生多元化转变:职业新闻传播主体的合作共赢,非职业传播主体的多面化信息视角,公众个人传播主体成为突发灾害事件第一时间的传播者。灾害信息随灾害事件发生而同步发布、时时更新、专业全面,满足受众更多需求。灾害信息传播活动不断缩小传播时滞,及时引导舆论,新闻推送极大地提高了传播的受众到达率。  相似文献   

20.
对于危机传播.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但综合来看.“所谓公共危机事件传播(简称‘危机传播’),是指针对公共危机事件,运用大众传媒及相应手段,对社会进行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传播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干预和影响,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不管是危机前的信息预警,还是危机爆发后的新闻发布和公众沟通.抑或是危机后期的形象修复等,无一不需要调动一切信息传播手段来进行处理。因此,英国学者迈克尔·里杰斯特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进行有效的传播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这是对危机传播本质特征的精准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