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静 《新闻世界》2011,(4):176-177
岁末年初出现的解救流浪乞讨儿童风潮,在社会群体中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有关情况。除了传统媒体的广泛报道外,网络媒体特别是新技术下产生的微博在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互动中发挥了强大的媒介效应。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络中流浪乞讨儿童这一群体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与之相伴,流浪乞讨人员海量涌入城市。笔者以偶遇抽样的方式对济南市三大名片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市民认知态度的调查,深入挖掘街头乞讨与城市形象建构的内在关联。以期对遏制城市乞讨丛生现象,构建良性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郭学文 《青年记者》2012,(32):17-18
研究背景现代传播学认为:大众传媒对于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影视作品等促成了公众对于城市的形象认知,从而具备了建构城市形象的功能。"媒介时代的城市形象可以分为客观形象、媒介形象和公众形象。城市的客观形象是城市‘公众形象’的起点,也是媒介呈现城市的原材料。城市的‘媒介形象’较大程度影响了城市的‘公众形象’。"①也就是说,在媒介社会中,城市的媒介形象取代了客观形象,成为影响社会大众对城市做出认知和判断的形象符号。传播学中的城市形象研究就此展开,通过研究城市的媒介形象来分析城市形象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档案》2009,(5):64-64
江西省民政厅、公安厅等五个部门,就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以及流浪未成年人的解救保护出台了相关规定。对于街头流浪乞讨和被组织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未成年人.一律要进行采血.经DNA检验后,将数据录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同时将其护送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  相似文献   

5.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几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救助单位1422个(其中救助管理站1334个,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88个),床位5.1万张,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157.3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15.6万人次.  相似文献   

6.
“凯里乞丐”——今年2月13日,当地民政部门从佛山一次接回33名流浪乞讨人员时,贵州某报首次使用了这个称谓,之后,这一称谓被多家媒体广为采用。 因为某个地方出去乞讨的人多了一点,媒体便将这个地方冠名为“丐乡”,这种做法我认为十分不妥,它严重伤害了当地人们的感情,对当地形象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截至 2 0 0 4 年 9 月,我国累计救助临时困难群众517628 人次,而在另一份关于成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调查中显示,成都年流浪乞讨人员3.5万人次中,真正需要得到救助的弱势群体仅占 2 0 % 。职业乞讨,故意骗取救助救济的“流浪骗子”远远多于真正的流浪乞丐,由此造成的损失将全部由国家来负担。为此,民政部门已经开始寻求行之有效的办法遏制虚假流浪乞讨者。  相似文献   

8.
庞宇 《今传媒》2016,(10):38-41
媒体融合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对领导者形象塑造的垄断局面和正面宣传,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社交媒体所营造的即时互动、自由宽松的公共舆论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参与领导媒介形象塑造的过程。领导者媒介形象是公共产品的媒介输出形式,是公共性和符号化的象征。新兴媒体在公众对领导者形象刻板成见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众对领导形象的认知和期待影响着领导者媒介形象的建构。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的塑造需要在社会公众认同的基础上,把握受众心理,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建构基于真实事实的领导者形象。  相似文献   

9.
郭宁博 《今传媒》2024,(3):38-42
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在公众面前展现出来的形象更多是媒介对其刻画和建构后的结果。媒介对运动员形象进行全方位建构所产生的效果,除了宣传运动员之外,还能够为媒介宣传赋予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核。在广东工业大学男篮夺冠CUBAL的背景下,各家媒体纷纷利用自身优势建构其媒介形象,并从符号化、情绪化、标杆化三个框架出发,最大程度地发掘其传播价值,产生了良好的建构效果。本文以广东工业大学男篮为研究对象,从媒体分类视角和受众传播理论两个方面分析其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并进一步探讨在此建构过程中媒介建构方式与以往相比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0.
2015年1月1日,由民政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布的《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办法》的出台,将有力推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档案工作的健康、规范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档案(以下简称"救助档案")是救助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1.
在《救助管理办法》取代《收容遣送办法》四年之后.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依然是个难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老龄化持续加重和中国社会转型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大众媒介老年形象的呈现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媒体对老年群体的媒介形象的再现仍处窘境。本研究以近年媒体报道为文本,分析老年人媒介形象的现状、媒介成因以及老年媒介消极形象建构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为全球最有领导力的强权国家之一,美国的总统大选活动也成为了全球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使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也成为美国大选活动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候选人可以使用媒体传播,对大众进行社会现实的建构,影响着美国大众的价值观念、社会行为等。本文将从媒介技术与政治权利的关系、媒介建构人们的认知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来认识美国大选中媒介形象建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新闻报道中女大学生媒介形象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等方法对新闻报道中的女大学生形象进行描述,分析媒体是如何建构女大学生形象以及女大学生媒体形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奥运媒介传播中,我国区域媒体的参与与报道,成为奥运会的一道靓丽风景。本文以安徽地区形象在奥运中的建构与生成为关键点,梳理了其形象建构背后的奥运人、奥运元素和媒体的二次建构。这些内容共同完成了安徽区域形象生成的图谱构建。本文还以安徽广播电视台在伦敦奥运会中的报道策略,试图探讨区域媒体如何突破时空局限、突破有限资源来完成区域形象建构的,并为其它区域媒体未来针对奥运类型赛事报道中的区域形象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日益媒介化的文化语境中,电视媒体在历史文化资源参与城市形象的塑造过程中起着形象建构的作用。城市形象的建构必须要有相应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支撑,而且这种文化内涵必须具备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特质。城市形象的建构,就是要充分挖掘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准确定义城市的文化性并有策略地进行传播。然而,城市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城市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元素之一。中国各城市在国际媒体中呈现出来的媒介形象,也直接影响着国际对中国的认知。英美媒体凭借其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传播手段和经验、较高的媒介使用率以及英语语言优势,在他国媒介形象塑造和国际传播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英美主流报刊关于桂林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反映桂林这一国际旅游城市在国际传播中被赋予的媒介形象,并针对旅游城市媒介形象的构建与国际传播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是最能代表中国的动物符号,也是主流媒体极力打造的国家形象代言.本文基于人民日报(1949-2019年)以大熊猫为主题的新闻报道分析,探究官媒对大熊猫媒介形象建构的演变历程.研究发现,媒介建构的大熊猫从最初的国宝动物形象,逐步在"外交礼物"的媒介形象中形成象征色彩的国家共识,在"世界瑰宝"的媒介形象中融入世界关注的...  相似文献   

19.
陈晓雯 《视听》2018,(11):158-159
本文以媒介形象为主要研究切入点,以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内容分析和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人民日报》中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报道,总结在中央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中内蒙古自治区的媒介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城市形象作为城市发展的名片,承担着传达城市的精神、品格等的作用,对城市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大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和接受主要是依靠媒体来完成,因而,媒体如何建构城市形象,城市又该如何利用媒体来树立并传播自己的品牌就成为一个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文章试图以传播学的视野观照媒体对城市形象建构的过程,分析其建构城市形象的视角、方式、载体,发现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城市如何树立和传播自己的形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