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任上海和香港《文汇报》总主笔、社长暨总编辑的徐铸成先生,从1927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到1957年反右斗争后搁笔的30年中,历经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和建立新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沧桑巨变,有着丰富的中国特色的办报实践经验。我有幸在徐铸成先生复出的几年中,旁听他对复旦新闻系研究生的个别辅导课。并于当年将听课笔记和学习心得整理成的一篇篇短文在发表前由徐铸成先生亲阅校样。今将其中新闻业务部分重新汇集、整理为五个专题,以飨《新闻大学》读者。  相似文献   

2.
痛悼徐铸老     
新闻界的老前辈、上海和香港《文汇报》的创始人徐铸成先生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使我万分悲痛,痛失一位敬爱的师长。 1982年金秋,徐铸成先生第一次回故乡宜兴讲授《新闻烹调学》,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生动的  相似文献   

3.
丁林 《新闻世界》2010,(12):68-69
徐铸成是中国近代报人丈人论政传统的代表之一,他丈人论政思想的形成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又受到张季驾先生的启发。徐铸成在担任《大公报》和《文汇报》主笔期间,大力宣扬爱国主义,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同时又坚持报纸的经济独立、政治独立,主张报纸评论的公正客观,实现了一名报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六月九日下午,福建省政协部分委员、省新闻界的同行们来到省政协礼堂,听徐铸成同志作学术报告。七十六岁的徐铸成,面色红润,满头乌发,完全不象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五十多年的报坛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他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香港两家《文汇报》的顾问、复旦大学教授。此次是应邀来闽讲学的。徐铸成同志讲的题目是:“新闻烹调学”。“‘新闻烹调学’这个提法,在中国新闻学  相似文献   

5.
当资产阶级右派利用"百家争鸣"这个口号以及共产党的整风运动向无产阶级猖狂进攻的时候,文汇报在社长兼总编辑徐铸成和副总编辑兼北京办事处主任浦熙修的劫持下,大量报道了违反事实和带煽动性的反动新闻,大量刊登了并不准备反驳的反动言论,大量采用了突出反动新闻和反动言论的编排手法,变成资产阶级右派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工具.(一)徐铸成"唱反调"的办报思想,是由来已久的.  相似文献   

6.
一件往事遇机触缘常在我脑中泛起。1947年夏天 ,我碰巧与已故徐铸成先生同车 ,由南京回上海。那时正好《文汇报》和《联合时报》、上海《新民报晚刊》等三家进步报纸被蒋政权封禁后不久。谈到时局 ,徐先生沉郁地道 :“《文汇报》是站在第一线的 ,现在第一线没人挡了 ,看别的报纸谁能承担……”接着是评估了几家别的报刊 ,那些话如今都不宜说。徐先生当时的感情是很沉重的 ,那份庄严的历史责任感在一般报人中并不常见 ,使我深深感服。1957年《文汇报》和徐铸成被点名批判时 ,我想起了这次谈话 ;五十年代后叶“莺歌燕舞”时期 ,报刊的…  相似文献   

7.
文人的骨气     
解放前的《大公报》是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纸,过去我们评价它是“小骂大帮忙”,如今有人提出新的观点,值得商讨。总编辑张季鸾是《大公报》三位创始人之一,他的办报指导思想,他的新闻编排业务和社评写作技巧,他大胆起用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经验等等,都是新闻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著名记者王芸生、徐铸成、萧乾、范长江等,几乎都与张季鸾的裁培和使用分不开。徐铸成晚年写过一本《报人张季鸾先生传》,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文人的思想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8.
“文人办报”是中国报业史上的光荣传统.也是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新闻工作的成功经验。张季鸾之于《大公报》.徐铸成之于《文汇报》,他们创造的报业奇迹,至今难以超越。然而,对于“文人办报”,历来非议众多。毛泽东就说书生(文人)“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提倡“政治家办报”。我国著名报人杨奇结合自身经历对“文人办报”的探讨,对思考30年来新闻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经杨老同意,我们转发这篇原载于《粤港飞鸿踏雪泥——杨奇办报文选》(羊城晚报出版社2008年版)中的文章.供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9.
徐铸成先生在1983年10月间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不知老之将至》。文中说:“一九七八年底,香港《文汇报》发表了我的《三十年前》,宣告我冰冻期——冬眠期的结束,直到今天,不停地写,已写了约二百万字,在海内外出版了八本书。”那年,徐先  相似文献   

10.
徐铸成获得龙云与国民党政权决裂的独家新闻1948年年底的一天,香港《文汇报》刊出了肩题为《冒险脱离虎口》,主题为《龙云昨晚安然抵港》的独家新闻.龙云逃离南京到达香港,标志着龙云与国民党政权彻底决裂了,也标志着反蒋民主运动更加活跃了,所以报纸一出来,人们争相购买,先睹为快.这一新闻轰动了香港,轰动了世界,报纸零售数比平日多出了一万多份.这篇独家新闻是《文汇报》总编辑徐铸成采写的.  相似文献   

11.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192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时开始兼任《大公报》及国闻通讯社记者,历任天津《大公报》编辑,上海《大公报》总编辑,《文汇报》总主笔和总编辑等职,从事新闻工作达60多年,历经坎坷,成为"民主报人",是现代中国著名新闻记者和新闻  相似文献   

12.
李伟 《中国编辑》2007,(2):84-86
曾任《大公报》总编辑,《文汇报》总主笔与社长的名报人徐铸成于1927年冬开始跨进新闻界的大门,从练习记者开始,以后任记者,特派记者,并曾编辑过教育,经济,副刊,要闻等各种版面,直到最后主持“笔政”(《大公报》桂林与上海版总编辑,《文汇报》总编辑,总主笔)。  相似文献   

13.
成放 《新闻实践》2011,(11):77-78
著名报人徐铸成从1927年就读大学时半工半读涉足新闻界,直到1957年被迫切封笔,历时30年。用他自己的话说,“30年来,一直在《大公报》和《文汇报》这两家报馆兜来兜去。”  相似文献   

14.
李伟 《中国编辑》2005,(6):91-93
徐铸成(1907~1991)是名副其实的报人,宝贵的一生中有60年都奉献给了新闻事业。他先在《大公报》,是继张季鸾后,由该报理监会通过任命的两位总编之一(另一位是王芸生),显系居举足轻重的地位。后到《文汇报》,更达到事业的顶峰。近年有人著述《大公报》史而曲意回避徐铸成,然而无法磨灭他为《大公报》消磨的18年岁月,以及由此带来的恩恩怨怨。  相似文献   

15.
观点摘编     
《中国记者》2012,(2):27
"智慧立报"的内涵与追求《文汇报》总编辑徐炯在2011年12月15日出版的《报刊业务探索》上刊文,详细介绍了《文汇报》"智慧立报"的办报理念,以及这一理念在"文汇深呼吸"栏目上的体现。徐炯认为,智慧立报不是智慧办报,它是要为知识分子读者的"求知"提  相似文献   

16.
(一)徐铸成先生撰述的《报人张季鸾先生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12月第1版),对报人张季鸾先生的功过是非,重新做了比较公允的评价,是值得赞誉的。但其中关于张季鸾先生早期活动片断等史实,多有舛错,列举如下:1、张季鸾先生赴日留学的时间徐铸成先生写道:“我看过美国人编写的《中国近代名  相似文献   

17.
案头摆着上海《文汇报》唐海同志于1982年4月1日的一封来信。信上说的是复制一条36年前《文汇报》“加急专电”的事。 36年前登出的一条新闻,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从北京到上海复制呢?原因是新闻研究所报刊史研究室的同志,向我谈起这条新闻时,感慨地说,徐铸成同志到现在还念念不忘《文汇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2010,(6)
徐铸成(1907年-1991年),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 徐铸成是中国新闻史上不应忘却的一个名字.1927年进入围闻通信社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是<大公报><文汇报>的重要创办人之一,新闻界的传奇人物,他的报人生涯以及所参加的政治活动,涉及到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1938年初,中国第二份民间报纸<文汇报>问世,徐铸成为报纸写了鼓舞抗战,揭露汉奸的社论.  相似文献   

19.
六、复刊后走了一段弯路 1945年8月中旬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留在上海的严宝礼闻此喜讯,特别振奋,立即投入筹备文汇报复刊的工作。首先遇到的是编辑部领导班子的人选问题。严宝礼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选,当然是徐铸成;徐虽答应抗战胜利后脱离《大公报》回来主持《文汇报》笔政,但徐远在重庆,一时回来不得。至于严、费、陈、储四友,虽曾矢志办好《文汇报》,但胜利后,费彝民和陈高庸忙于接收工作,无暇顾及。因此,严可以指望的,只有我一个人了。但我怕熬夜,只管言论,不管新闻,使严不得不从以前《文汇报》的编辑中拣出一位要闻编辑朱云光来挑大梁。严宝礼决定由我任总主笔、朱云光任总编辑,是他急于复刊《文汇报》的权宜之计。我和朱云光长期留在孤岛,对整个抗日战争形势缺少认识,对国内政治特别是国共之间的关系更不了解,由我们两人主持《文汇报》,其实并不适宜。  相似文献   

20.
《文汇报》顾问徐铸成说:新闻队伍这些年输入了不少青年人,除了政治素质有待提高外,业务素质的提高也是迫在眉睫的事。就说上海的几家报纸吧,细心的读者每天都能挑出五六个差错。其中既有事实出入的问题,也有时间、地点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