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负面新闻信息是指"消极的或不好的、有害的新闻信息","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极的事实所释放出的信息。"①它通常包括地震、飓风、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社会上的对一切违背法律或伦理道德,与人类社会进步潮流逆向而动、损害人类利益的事件或现象。负面新闻信息不同于负面报道。负面新闻是那些产生了负面效应的新闻报道,而负面新闻  相似文献   

2.
负面新闻报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报道形式,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关注,适度报道负面新闻信息则更能充分地发挥媒体的引导舆论与监督职能,本文从"瘦肉精"事件入手,剖析负面新闻报道的特点、积极作用及其发展困境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罗君 《新闻窗》2015,(2):28-29
在传统媒体的日常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怪现象,例如:在南部省份发生的负面新闻,会由北部省份的媒体来率先进行报道;在北部省份发生的负面新闻,则会由南部省份的媒体来率先进行报道。对一些负面新闻事件,当地的媒体一般会"失声"、"失语",最多是过了很多天以后再来一个"转载"。这是什么原因?是当地媒体竞争不过外地媒体,还是当地记者  相似文献   

4.
陈瑜嘉 《今传媒》2011,(6):55-56
文本首先回顾了去年一系列校园凶杀案的发生及其报道,并以此为例,观察分析这些不正常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随之产生的相关负面新闻报道,从而总结提出一个争议性的问题——传播悖论现象。媒体对负面新闻的报道反而会增加而非减少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这一现象十分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就此,笔者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本质,并从媒介和报道本身论述了如何规避此类现象发生的措施,希望媒体在报道时能够更好的扮演把关人的角色,担当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反映当代社会事件、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重要平台,不同的新闻内容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力。负面新闻是新闻事件组成之一,其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有时不仅仅是正面影响,也可能是负面影响。当负面新闻在报道过程中出现利益因素或其它因素时,其报道方式往往会将真实的新闻内容引导于错误方向,导致社会出现错误舆论,这使得负面新闻的披露从正面引导走向了负面引导,社会的正面形象受到了负面的诱导和影响,最终导致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不仅仅与新闻报道内容有关,与报道方式也有直接关联。对此,为进一步探讨该话题,本文针对负面新闻的社会影响及其报道方式展开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茶水发炎"事件对记者的职业道德、职业权利做一探讨。笔者认为,对于负面新闻的报道,记者要遵守职业道德,以避免带来负面舆论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焱 《新闻世界》2014,(9):243-244
在新媒体时代,因为社会事件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所以社会上发生的负面新闻事件越来越多的被报道出来。而负面新闻报道在新媒体时代也有了一系列新的特点,本文结合实例总结了这些特点,并对如何避免负面报道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负面新闻报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报道形式,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关注,适度报道负面新闻信息则更能充分地发挥媒体的引导舆论与监督职能,本文从"瘦肉精"事件入手,剖析负面新闻报道的特点、积极作用及其发展困境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孙璐 《新闻世界》2014,(8):354-356
"甘肃校车事故"、"复旦投毒案"、"海南校长开房事件"……近年来,媒体的报道呈现出一种现象:一起负面事件一经曝光引起轰动后,紧接着一段时间内,同类性质的类似事件的报道在各媒体上不断出现。此报道现象可称为负面新闻的"井喷报道"。新媒体环境下的"围观文化"助推了这种报道现象的产生,带来了媒介恐慌、阅听污染等负面影响。走出此种报道困境,需要媒体在报道时注重平衡原则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0.
周婉馨 《青年记者》2017,(11):47-48
最近几年以来,一旦有热点事件发生,国内的各个新闻媒体通常会在第一时间对这一事件的发生经过做出报道.针对一些具有较大争议性的负面新闻,媒体通常采取深度报道的形式来加以呈现,使人们产生了深度报道与负面新闻报道完全对等的错觉.本文建立在对现有文献总结与归纳的基础上,基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探究深度报道与负面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赵杰 《新闻采编》2012,(3):14-16
我国媒体公认的"负面报道"的概念负面新闻报道的提法在中国由来已久,作为一个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概念,其是是非非长久以来存在于新闻从业者的争论视野中。学者张威在其著作《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中,曾这样定义负面新闻报道:负面报道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  相似文献   

12.
<正>长期以来,媒体人对负面新闻持有偏见,认为负面新闻就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报道。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新闻思想下,负面新闻一直是媒体不敢触摸的禁区。近些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信息透明与公开的程度提高,随着舆论环境逐渐宽松和媒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从一些固有的新闻宣传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正确区分"负面的报道"和"报道的负面",负面新闻有了宽松的报道空间。但是,如何处理好负面新闻和正面新闻的比例,如何掌握负面新闻和正面新闻传播的节奏,如何让负面新闻不会产生负面影响,都是我们媒体人应当长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徐丹丹 《新闻传播》2012,(4):143+145
要将真实的中国呈现世界,负面新闻题材就不能成为报道的雷区。对外宣传媒体应该第一时间报道负面新闻题材,赢得主动权和话语权。本文以"粮食安全"问题为切入点,以中国日报和USAToday对同一"负面新闻题材"——粮食安全进行文本分析,为我国外宣媒体报道负面新闻题材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媒体新闻报道中的负面新闻往往更能吸引公众。为了便于受众对报道内容进行归类和接受,负面新闻常常采用标签化的策略。媒体制作的标签和泛化的群体或个人全面评价之间的关系凝固僵化,形成对报道对象的污名化。从标签的制作过程来看,报道者一般先以"概念化"的思维方式对报道对象的属性进行定性,然后用非常精炼的结构、固定的话语叙述出来,完成标签的制作。标签完成后经过媒体的报道成为社会集体记忆和刻板印象,也成为了社会认知报道对象的框架。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之间互相"标签化"导致互相"污名化"。同时,以标签去思考,妨碍了受众理性探讨和深入思考,进而丧失理性判断。因此,媒体应该全面系统地呈现事件信息,不要轻易"贴标签";同时负面新闻的报道对象应积极应对,将真实正面信息告知公众。  相似文献   

15.
<正>前言在2014年开学之季,学生失踪事件频出,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成为舆论的热点。在媒体报道中,负面新闻的比重明显增多,诸如犯罪、性、丑闻、事故等,负面新闻比其他新闻更加受人关注,吸引大众视野。媒体对负面新闻的适度报道不仅可以提高舆论监督,而且还能够引导大众的价值观。因此,在新传媒的影响下,对负面新闻传播的适度传播问题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一、负面新闻传播概述目前,学术界对负面新闻传播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  相似文献   

16.
陈霄雪 《新闻传播》2012,(7):185-186
负面新闻作为社会事件的否定性呈现,很容易产生价值观的隐性偏向。本文以近几年我国发生的负面新闻报道为背景,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新闻报道事例对比,得出经验教训,最后尝试提出改进我国负面新闻舆论引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区重大负面事件的网络传播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下,各地区形象均在逐步改善,但在改善过程中屡次出现受到本区域重大负面新闻事件网络大众传播解读后导致进程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把地区形象改善进程受到负面新闻事件阻碍作为攻坚点,从地区重大负面新闻事件网络传播有效应对、地区网络新闻发言人设立、地区网络舆情的监控、地区强影响力网络媒体营造、手机网民关注引导等五个方面来具体探讨网络传播时代如何有效面对地区重大负面新闻事件,并以此为策略进行逆转,进而改善地区形象。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下,各地区形象均在逐步改善,但在改善过程中屡次出现受到本区域重大负面新闻事件网络大众传播解读后导致进程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把地区形象改善进程受到负面新闻事件阻碍作为攻坚点,从地区重大负面新闻事件网络传播有效应对、地区网络新闻发言人设立、地区网络舆情的监控、地区强影响力网络媒体营造、手机网民关注引导等五个方面来具体探讨网络传播时代如何有效面对地区重大负面新闻事件,并以此为策略进行逆转,进而改善地区形象。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我国媒体环境呈现出激烈竞争的态势,对突发性事件进行及时、准确、深刻的报道,已经成为衡量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能否在新的形势下焕发生机的重要标尺之一。我国报纸媒体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进步建国初期,对新闻传播进行比较严格的控制,新闻报道对于一些负面新闻进行有选择性的报道也是有一定必要性的,这对于当时稳定政局有积极意义。然而,对负面新闻保守性报道方式却延续了多年,并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周瑞 《今传媒》2011,(9):55-56
负面新闻会产生负面效果,而大量报道负面新闻,会使民众对这个社会的某一个方面失去信心。比如:某一个城市大量出现刑事案件的报道,受众就会对这个段时间段的城市安全产生怀疑。很多时候,负面新闻并不负面,它具有比正面新闻更强大的正面影响力。作为党报新闻人,要把握好负面新闻正面报道的度,要发掘挖掘"负面"新闻的正面细节,引导正面情感,调动广大受众的正面阅读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