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灵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思想支柱,而科学的、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理论教育,又是做到思想或心灵和谐的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的撞击,如果要使这种撞击产生共振,那就要注入人文关怀,教师与学生要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与互相关怀。回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历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一种是“教育者高人一等”、“受教育者低人一头”的不平等的对话模式;一种是教育者视受教育者为朋友、伙伴的平等的对话模式。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育者多半具有政治上的…  相似文献   

2.
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观念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德育中 ,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指教育者依据某种道德观念和要求 ,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施加道德影响 ,力图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接受及采取相应的行为反应上。由于学生各自的主体性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 ,对同样的教育影响会做出不同形式或不同程度的反应 ,亦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体现着教育的意志 ,保证着教育的方向 ;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决定着受教育者思想的变化 ,影响着教育的…  相似文献   

3.
“期待”是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但是,有的班主任往往只注意到自己对教育对象的期待及其实现,而忘了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期待;而这后一点,往往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一、感化教育及其心理依据 所谓感化教育,是指教育者用行为影响或善意劝导,使受教育者被感动,而在思想或行动上,向好的方面转化的教育。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化教育是矫正青少年学生过错行为的一个重要教育方式。落后生或后进生,往往由于偶尔或经常出现某些过错行为,而产生一系列具有连锁性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具有这些过错行为和不良心理的学生,对老师、同学、家长等周围的人们,常常保持一种戒备的心理状态,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教育者首先要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征,这是教育的前提。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对后进生采取压服…  相似文献   

6.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7.
后进生作为现代“教育病理”的最明显的征兆之一 ,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社会问题。后进生过去有 ,现在有 ,将来还会有。帮助每个孩子成功 ,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因此 ,了解对后进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心理方式 ,是十分必要的。人的认识总是带有情感色彩的 ,情感在思想交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沟通的心理基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感情融洽 ,心心相印 ,彼此能深刻地理解对方的思想 ,就会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心理效应。而如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情感上存在隔阂 ,存在对立情绪 ,就难以理解对方的…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会产生一系列心理矛盾,其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与受教育者主体的接受心理之间的矛盾是该过程基本的心理矛盾。各种矛盾的运动和发展都是有其规律可循的。不论是在教育者、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方面,还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互动的过程中,都有众多的心理规律。其基本心理规律可表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必须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是坚定大学生思想信念,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过程,本质上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学习过程,教育者施加的任何教育影响,只有经过受教育者的心理接纳,才能将思想教育的内容内化,从而转化为行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重视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理性,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一、系统化整体素质教育的概念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受教育者) ,德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思想及行为施加教育影响 ,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内化外部环境影响 ,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 ,他们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及社会实践中都产生各种思想活动和心理感受 ,并且相互影响着。因而 ,学校的德育工作着眼点就不仅仅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而更重要的就是不能忽视“学生—学校”、“学生—社会”、“学生—家庭”这个整体上。学生群体中的素质教育系统 ,我以为应包括以下…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  相似文献   

12.
情境教育是指教育者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受教育者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发地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教育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受教育者在此情此境中自发产生的,因而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然而,在具体操作中,由于教育者往往忽略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所设置的情境往往难以激发学生产生教育者所期望的情感体验,从而最终无法达到教育者预设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努力,消除与受教育者的心理屏障,唤起受教育者心灵的共鸣,是达到入耳入脑目的的前提和基础。而要实现心理相客,就要重视情感的作用,关心、信任、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不回避矛盾,敢于正面回答青年提出的现实问题,同时要重视教育者本身的榜样作用。  相似文献   

14.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或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其个性发展,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一般而论,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课题,并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  相似文献   

15.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往往是通过运用知识和职权以及心理因素,如情绪感染、威信、暗示、期待等方式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影响力的大  相似文献   

16.
所谓接纳 ,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在言语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的举止而给予的承认和接受。它决不等同于赞成 ,只是对受教育者给予的宽容和自制、尊重和认可、真诚和爱心。这种接纳既是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理距离的必要手段 ,也是最终使教育者的严格要求得以贯彻的良好基础。它是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所应掌握的一种教育艺术。那么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究竟如何运用接纳这一教育艺术呢?一、强化认识上的接纳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有的学生犯错误一犯再犯 ,出现反复 ;有的学生偏偏在…  相似文献   

17.
信任教育是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充分信任的基础上,通过或明或暗的信任信息传递,使受教育者增加自信,而沿着教育者的信任指向主动发展的教育。信任教育属于心理教育范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是由“信任———内化———自信”组成的一个教育过程,是形成内驱力的有...  相似文献   

18.
<正>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受教育者正确对待挫折,并且通过有意识地设置困难和障碍,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背负着家长的期望,面对着激烈的竞争,而在学校,教师在思想教育活动中,往往只一味强调如何成功,却极少告诉他们怎样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在  相似文献   

19.
现行教育理论中教育者优越论的实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等级性地位观,是一种不平等的教育观,其失误在于以哲学、社会学、教育学三个方面理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与作用过程中的无限定、无边界的泛化式思维,因此,对现行教育者优越性的改造就要走出其理解方式,而把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与作用的考察转换到对具体的教育事实的关注上来,只有在转换后的新视野中,才能真正构建出反映当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新理论,即以平等为基础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杨惠萍 《宁夏教育》2000,(10):16-17
所谓接纳,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在言语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的举止而给予的承认和接受。它决不等同于赞成,只是对受教育者给予的宽容和自制、尊重和认可、真诚和爱心。这种接纳既是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理距离的必要手段,也是最终使教育者的严格要求得以贯彻的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