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赋诗言志是周代贵族交往中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它经常发生在宴飨之礼中,是宴飨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宴飨之礼中,赋诗言志在典礼“正歌备”到仪式结束这一过程内的“合语”之礼中进行,或在旅酬时,或在仪式的最后。赋诗之礼有着严格的仪节和威仪要求。  相似文献   

2.
礼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中国传统社会长达两千余年。明代,朱元璋极为重视乡饮酒礼的教化作用,洪武一朝制定了完备的乡饮酒礼仪,为此后明代历朝统治者所沿袭。而乡饮酒礼作为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明代临安府建水州的贯彻实施与儒学的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明代建水州行乡饮酒礼仪式和乡饮宾的考察,不仅能对乡饮酒礼行教化的社会功能有进一步认识,同时也能从侧面了解乡饮酒礼在明代临安府的推行情况和社会认同程度。  相似文献   

3.
唐代的乡饮酒礼是一种饮酒礼,包含了贡士、正齿位、饮国中贤者等多种涵义,其中以贡士之仪最为重要,成为常典。它一般只在地方上举行,地方官员、士人及其他有名望的人都要出席,仪式的过程凸显出对士人的尊重和礼遇。由于它和地方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及本身所具有的尊贤尚齿功能,地方官员普遍把举行乡饮酒礼作为推行教化、改革风俗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经费短缺等问题,乡饮酒礼逐渐不受重视,衰微下去。  相似文献   

4.
燕飨礼仪与春秋时代的赋诗风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西周相比,春秋时代的燕飨礼仪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对春秋赋诗风气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礼终乃宴"、"宴中赋诗",<诗>与礼的关系进入一个特殊阶段,燕飨礼仪成为赋诗言志机制产生和发展的礼学渊源.独特的用诗机制表现出春秋士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5.
新论摘编     
汉唐时期“乡饮酒”礼制化考论“乡饮酒”,即乡饮酒礼,原本是一种饮宴礼仪,先秦时期被赋予了“明长幼之序”和“进贤能”的功能。汉唐之际,在统治者的推动下,它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东汉时统治阶层承认它的地位,经改造后在地方上实行,但未纳入国家祭祀体系。西晋时皇帝亲自举行乡饮酒礼,但只限于一时一地,未成为制度,南北朝时则更加紊乱。隋唐统治者重视乡饮酒礼,将它定位成一种学礼。隋代承认了汉晋以来乡饮酒礼中央、地方并行的现实,并使之固定化,朝着礼制化的道路迈出最关键的一步。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贤能”的功能盖过了对社会等级…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不仅依靠政治、法律,也注重发挥德礼教化的功能。乡饮酒礼作为对民众进行教化的重要方式,源于西周,此后世代相传、生生不息。清朝虽是少数民族政权,却继承发展了乡饮酒礼,并对其程序、作用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清朝统治者极为重视官员在乡饮酒礼中发挥的作用,明确规定官员在此活动中的职责。乡饮酒礼不仅是一种礼仪活动,也是清政府对民众进行德礼教化、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方式,具有显著的政治法律功能。  相似文献   

7.
西周时期,人们在庆贺国家大事、国与国之间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十分盛行“飨”之礼仪。然而飨礼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只有一些零散的记载。对此,后世学者辑逸补亡“飨”礼之作的不乏其人:元代吴澄撰有《仪礼逸经传》二卷,但只在聘觏礼中兼及“飨”礼;清代诸锦著有《补飨礼》一卷,收入《四库全书》经部礼类: 是篇以《仪》礼十七篇有燕礼、有公食大夫礼,而独无飨礼,然其见于《周官》、《春秋传》、《礼记》者,犹可得而考。元代吴澄曾作考注,尝有补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代文学之胜,汉代赋作常有礼仪方面内容。由汉赋文本出发,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可知汉赋用礼共有二十四种,包括校猎之礼、衣裳会盟之礼、诸侯之礼、封禅之礼、燕礼、朝贺之礼、祭祖之礼、祀天之礼、瘗地之礼、朝觐之礼、宗庙之制、吊问之礼、巡狩之礼、祓禊之礼、命将出师之礼、大射礼、大飨礼、大傩之礼、藉田之礼、贽见礼、养老礼、大赦之礼、婚礼、饮至策勋之礼等。汉赋用礼有四种倾向:分布特点上,汉赋用礼频度高,范围广,名篇多,以大赋为主;作用对象上,汉赋所用礼仪大都以天子为主导对象;种属特征上,汉赋用礼以吉礼、军礼、嘉礼为主,凶礼、宾礼则少有涉及;时代兴变上,汉赋用礼以继承或损益周礼为主,以新立礼仪为辅。  相似文献   

9.
《小雅》宴飨诗的篇目共有三类:天子宴会诸侯的诗,表达了强化宗法血缘关系,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宴兄弟朋友的诗,用来增强联络亲朋之间的情感,同时又寄寓了政治意义;宴会场合中的通用诗歌,与前两类诗的功能没有原则区别。宴飨诗是礼乐文化的产物,反过来它又进一步加强和维护了宗法统治。  相似文献   

10.
《小雅》宴飨诗的篇目共有三类:天子宴会诸侯的诗,表达了强化宗法血缘关系,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宴兄弟朋友的诗,用来增强联络亲朋之间的情感,同时又寄寓了政治意义;宴会场合中的通用诗歌,与前两类诗的功能没有原则区别。宴飨诗是礼乐文化的产物,反过来它又进一步加强和维护了宗法统治。  相似文献   

11.
王凌凌 《文教资料》2008,(28):114-116
清代秦蕙田的<五礼通考>,以"吉、嘉、宾、军、凶"之序提纲挈领,上至三代,下至元明,综述中国古代礼制,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及其演变的权威之作.<五礼通考>征引典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而在论述历代礼制沿革之时,征引史书礼志最多,其中<宋史·礼志>尤为频繁.笔者对<五礼通考>卷一百四十三至一百六十所征引的<宋史·礼志>进行枝勘,分为<五礼通考>误、<宋史·礼志>误、两者皆误三部分,将可参考之处列于其下,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12.
清秦蕙田的《五礼通考)262卷,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礼学的集大成之作。该书裁减《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等文献之资料,条分缕析,按类排比,后附案语,考辨吉、凶、宾、军、嘉五礼,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然因该书卷帙浩繁,字数众多,在征引文献资料时,难免造成一些讹误。本文拟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五礼通考·朝礼》部分所引用的文献资料,通过与原书校勘,分《五礼通考》之讹误、缺漏、歧异三类,讨论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正> 孩子降生要举行隆重的生礼仪式,这种传统习俗,各民族都有,但是,生礼的具体内容、形式和过程又各不相同。新晃贡溪乡一带侗族中流传着这样一种习俗:"人生有三礼:生一礼,婚嫁一礼,丧葬一礼"。该地侗族把"生礼"看作是人生三大礼仪之第一礼,对生礼非常讲究和重视,其民族个性特征也非常鲜明。  相似文献   

14.
《论语·八佾篇》中的"主皮"指的是乡射礼"五物"中的"中质",即能射中箭靶,在乡射之礼中属于第二次射。"射穿箭靶"是指军礼中的"主皮",即"贯革",它是一种尚武尚力之举。将"射不主皮"译为"射礼不以射中箭靶为重"更为接近乡射之礼中借"射"来行礼乐以体现礼乐精神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清秦蕙田的《五礼通考》262卷,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礼学的集大成之作.该书裁减《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等文献之资料,条分缕析,按类排比,后附案语,考辨吉、凶、宾、军、嘉五礼,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然因该书卷帙浩繁,字数众多,在征引文献资料时,难免造成一些讹误.本文拟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五礼通考·朝礼》部分所引用的文献资料,通过与原书校勘,分《五礼通考》之讹误、缺漏、歧异三类,讨论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宋明时期形成了专门针对士庶礼仪生活的文本规定。宋代礼典明确将士庶作为制礼的特定等级,将士庶之礼明确列于礼典,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规定。私撰士庶礼书因应平民社会的兴起而出现。北宋司马光《书仪》是对前期"家礼"、"书仪"传统的集成总结。南宋朱熹《家礼》以古制为蓝本,以时俗为参酌,清楚标明"冠昏丧祭"四种彰显人伦的人生仪礼的连续性与重要性,标志着民间士庶之家常行四礼的独立与成熟,并为士庶礼书提出基本而完整的体例架构,开启了后代民间家礼(四礼)之学。  相似文献   

17.
周代国家礼典分为吉、凶、宾、军、嘉五大类,分别涉及冠、婚、丧、祭、朝、聘、射等大大小小的诸多礼仪和礼制。在不同名目与不同等级的礼典活动中,有繁复的礼仪程式和与之相谐配的用乐标准和要求。而"五礼"中,仅凶礼仪式中"无乐",即没有音乐的唱奏活动,但有许多与乐人、乐器相关的仪节,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了解凶礼仪式中不乐、彻县的场合及规定,并对凶礼仪式"无乐"现象进行内在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礼·仪     
自幼年起,"中华民族是数千年之礼仪之邦"的教诲就灌输予我们。然而纵观身边却发现能做到以谦卑有礼、温文尔雅为常态的人甚少,引起了不小的困惑——殊不知,自认为最富于"礼仪"的民族,缺少的竟是礼仪。首先从理论出发,咬文嚼字一番,便能发现从今日角度出发,"礼仪之邦"不免有偷换概念之嫌疑——古人口中的"礼仪"与今人口中的"礼仪"听来相同,但古义重"礼",今义偏"仪"。众所周知,周公辅成王,制礼作乐,建立社会朝纲之秩序,维系天下百姓之团结。中国社会在"礼"的维系、限制、潜移默化下已经走过了一千多年,彼时封建之邦所夸耀的"礼仪"指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在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下所派生出的"谦卑有礼"。而在从西方引进  相似文献   

19.
秦蕙田(1702-1764),字树峰,号味经,江苏金匮人.乾隆时曾官至刑部尚书.其夙精三礼之学,按《周官》吉、凶、军、宾、嘉之目,因循徐干学《读礼通考》之体例,网罗众说,撰《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五礼通考》详考古代礼制源流,是研究我国古代礼制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20.
《鱼丽》和《南有嘉鱼》二诗,后人大多认为是写"宴飨宾客之诗"或"贵族宴飨宾客之诗"。此二说均有破绽。通过探讨"君子"的身份,并从挖掘"鱼"、"樛木"、"甘瓠藤蔓"和"鵻"等意象的深层含义入手,可以看出此二诗均为写"贵族男子婚宴之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