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高校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地,以教育来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既是有效的传播途径,也是有效的传承方式。将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喜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认同。通过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音乐文化审美能力,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在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这是学生从音乐的角度认知民族与国家,理解民族与国家,形成对民族文化认知的基础,是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观念的基础,因此实际上也就给中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将民族音乐的教育贯穿进去,而对于地方中小学,其首要或者说最便利的教育缺失身边的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20世纪以来深受西方音乐体系影响,孩子们的审美活动视域里,缺少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根的认识,树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课题研究基于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传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目标。对所属地域内传统民族音乐以"生命之美"为主题,择取适合中小学生课堂学习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内容,研制文本、影音、歌舞、非遗传统项目等地方、区域、校本音乐课程资源。探究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音乐课堂内外教学实践的具体路径和实施方法,推动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育人、文化、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让我们优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变迁中发声,后继有人。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一直是我们需要研究改进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自信问题是最近国内外学者比较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民族中心主义与民族自信问题进行研究。经分析,发现了我国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存在性及可利用性,并根据这些发现,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一带一路"倡议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民族音乐迎来了融合发展的新契机,其所蕴含的音乐文化也将受到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冲击,需要寻求新的专业系统的传播方式。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被赋予了传播沿线国家多元文化的新属性和新使命,需要通过课程改革、交叉教学、国际交流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迎接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6.
孙鹏祥 《贵州教育》2013,(23):45-48
文化是一条承前启后、源远流长的河,而传播则是民族音乐文化之河的核心和推动力:同时,也是将传承、教育、交流联接为一体、互为反馈——促进的纽带。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面临传承有限、文化断层、音乐文化传播与交流受困等许多难题,建立以传播为动力和先导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播——接受——教育——传承协同发展的创新理论架构,对于促进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研究和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7.
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当代大学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强化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文化自信"角度切入,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为目标,针对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以及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中国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的历史根基,而随着"95"后进入高校,这类群体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传播阵地的高校,更应该结合"95"后的群体特征,利用多种途径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观的建立,促进整个社会文化自信观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包含民族音乐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生中的传播对于学生提升音乐综合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因此,本文在文化自信视阈下研究了中小学民族音乐传承,为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小学民族音乐的传承提出了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音乐学院是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和过问下建立起来的一所以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为主要任务,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特色,专门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45年来,在历届领导班子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艰苦创业,发展创新,学院在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培养民族音乐优秀专门人才和使民族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走向世界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殿堂”、“民族音乐家的摇篮”。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持续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大学生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对象,其"文化自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文化水平的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仍然存在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对先进文化缺乏了解、对外来文化较为崇拜等"文化自信"缺失现象,针对这些现象,以讲好"中国故事"为途径,制定高校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受制于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道路、制度、理论之间存在着递进式的逻辑关系,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由此,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间呈现出一种递进式的包含关系,没有前者,就不会有后者."四个自信"既源自实践,是对过往伟大实践成就肯定的结果,又着眼于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必将有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现实生活中,"四个自信"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进步的方向应该是不断从外在自信上升到内在自信.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音乐艺术宝库中的华丽瑰宝,是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核心体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稳步提升,不少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呈现逐渐下滑的发展趋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边缘化"、"遗产化"、"交响化"等种种传统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无论是从大学生自身建设还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完善,对高校艺术教育的继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由沪浙皖苏四省市教育报刊总社(教育宣传中心)联合主办的2017年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定于2017年9月下旬在江苏举行,今年的论坛主题为:文化自信与文化育人。文化自信是时代的背景与召唤。去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中学看望教师时提出:"我们的教育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为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学校应该如何践行文化自信,如何从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肩负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青年应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念,发挥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承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弘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新时代,通过加强红色文化认知教育、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强化红色文化校园实践等路径,可有效增进"00后"大学生的红色文...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作为本民族发展和传承的主体和原动力,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方式所进行改变的。呼伦贝尔地区作为草原游牧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对于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该三个少数民族简称为"三少"民族,因为其以狩猎为主要的生活习俗,民族语言在现代化的生活教逐渐退化,所以其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与现代高等教育进行充分的结合,保证以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从校园范围内推广和传播"三少"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和艺术神秘性。下面,我们以呼伦贝尔学院作为"三少"民族音乐文化走入校园高等教育的例子,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三少"民族音乐如何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现状中与音乐艺术相关教育课程进行融合。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自信",他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我们的语文教育既是传承文化的事业,也是文化自信的践行事业。中考语文命题对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起着导向作用,是语文教学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保持独立发展的基本条件,缺少文化自信的民族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二者互依共生。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根基,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方式和实践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自信,提升教育主体素养,丰富教育内容和创新实践活动。基于此,马莹老师对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一番"考察",是探索,是尝试,是思考,更是感悟。我们真诚欢迎广大思想政治教师能够继续从文化视野来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和文化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在中国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直以来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中没有受到重视,致使幼教工作者缺乏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制约了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通过分析找到制约其发展的因素,目的是挖掘民族音乐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意义,并使之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实现青少年民族文化自信,造就秉承中国优秀文明并具有世界视野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迸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教育存在样态,基于此信息化背景,文章分析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意蕴与实践路径.文章从教育特征、教育挑战和教育价值三个方面探讨信息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意蕴.首先,文章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场域上更为开放,叙事更为微观化,主客体互动性得以增强和媒介融合化,继而文章剖析在信息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主要挑战,并迸一步挖掘基于应对信息化挑战的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价值,其对于青少年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与锻造青少年的理想骨气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需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力量,增加信息化故事内容,加强主客体互动,学校、家庭与社会联合起来共同推动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