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山西的音乐都带有一种热烈的氛围.作为一首经典的曲目《晋调》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乐曲.这首笙曲的创作者是阎海登,是由这位著名的笙演奏家于1960年创作的独奏曲.此笙曲曲调繁复多样,主要来源于晋调,其余来源为山西北路梆子音调,因此乐调带有两者的特点.由于自身曲调难度较大,它成为了笙演奏当中难度较大的一首重要曲目.  相似文献   

2.
艺术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每个时代的每个领域都开辟着新的道路,不断产生新的里程碑。著名笙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唐富先生的笙学之路就是这样。如果说胡天泉、闫海登二位大师是笙学艺术奠基者的话,那么,唐富先生的笙艺则是心仪前贤,自成丘壑。尤其是他对笙的技术开发和在创作、演奏及教学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跨越,堪称笙学艺术的开拓者。在时间上,他们递接相序,在方向上,他们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3.
《葫芦笙吹响啰》是由张军词曲创作的一首优秀、民族风情浓郁的合唱曲,这首合唱曲曲风独特,旋律优美,音乐形象生动,各个乐段段落音乐对比性强,在和声、旋律及装饰音上,作曲家松弛有度,应用自如。合唱曲《葫芦笙吹响啰》原本是一首童声合唱曲目,笔者将作品用于楚雄师范学院女声合唱团进行排练演唱,文章通过对这首合唱作品的作品分析和合唱指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笙曲《秦王破阵乐》是张之良先生根据古曲译谱改编而成,是现代笙曲中古曲题材的优秀代表曲目之一。该曲运用了全面的演奏技巧,再现了唐代大曲的恢弘气势。本文从《秦王破阵乐》的历史、音乐特色、张之良先生同时期作品的比较、该曲曲式结构的浅析等方面来分析这首笙曲佳作。  相似文献   

5.
浓郁的诗意深邃的哲理──《游园不值》的写作艺术山西吴虹,张振邦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一首万口传诵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游园不进的特殊感受。“游园”而“不值”,如何写景呢?诗人以特有的敏锐,抓住了富于启发性的自然现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  相似文献   

6.
鲍元恺先生创作的《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在国内外影响至深。在《炎黄风情》的创作中,鲍元恺先生使风格浓郁的民歌旋律与多姿多彩的丰富和声浑然一体,使和声在五声调式体系内实现了纵与横的统一。《炎黄风情》是其创作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运用民族音乐的素材来创作交响乐这一新的创作理念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研究的意义重大。本人就其六个组曲中的第一组曲《燕赵故事》中的《小白菜》、《小放牛》、《茉莉花》、《对花》四首具有燕赵大地特色的管弦乐曲进行创作技法之探析。  相似文献   

7.
歌曲《梅兰芳》是作曲家吴小平为纪念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诞辰100周年所创作的,作品做出了探索性的尝试:通过在对西方科学理论创作方法的借鉴同时,渗透了传统京剧戏曲的音乐元素.使该曲充满了浓郁的戏曲韵味和民族特色,顿挫有致的节奏、韵味深邃的唱词、委婉含蓄的旋律,使我们了解到梅兰芳先生丰富多姿和充满正气人生.  相似文献   

8.
山西民间音乐因受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风俗等因素影响,具有鲜明的地方音乐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闹元宵》是由鲍元恺先生创作的整部《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作品中的一首,该曲是以两首山西民间音乐为创作素材,以此改编的手风琴重奏曲《闹元宵》将民间音乐元素与手风琴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仅使大众了解了手风琴这一西洋乐器,看它是如何演奏出民间音乐的韵味和意境;而且让世界各地的演奏者,通过聆听到来自中国传承着民族文化精神的音乐,同时感受到山西民间音乐独有的民族色彩和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9.
张庚先生在戏曲理论与戏曲史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他对戏曲文物学的建设也非常关注并有所贡献。他虽然没有撰写有关戏曲文物研究的专门文章,但却在其与郭汉城先生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中及时吸收、利用了新发现的戏曲文物及研究成果。在他主持编写的《中国戏曲通论》中,则再次证引戏曲文物论述戏曲产生的原因,注意到了戏曲文物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特别是在全面反映中国各地各民族戏曲历史和现状的戏曲专业志书《中国戏曲志》中专门为"演出场所"与"文物古迹"立项,进一步肯定了戏曲文物的价值,确立了戏曲文物的地位。张庚先生作为这一宏伟工程的总设计师,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10.
诗是需要想象的。缺乏想象的诗,很难有浓郁(nong yu)的诗情诗意,就像苍白的纸花,没有色香味,不能吸引来蝴蝶蜜蜂。 著名台湾诗人谢武彰先生的这首儿童诗《风》,是一首想象丰富的好诗。  相似文献   

11.
现存的中国古代戏楼主要有三种类型:神庙戏楼、宫廷戏楼、戏园子。其中最古老、最普遍的是与民间祭祀活动(祭、礼、乐、舞、戏)相联系的表演场所——以神庙戏楼为标志。它伴随戏曲由乐舞百戏走向成熟,经历了若干个发展阶段后,至今犹有大量遗存,有的依然在使用。作为戏曲的载体,神庙戏楼的形制和演艺习俗直接反映着传统戏曲的文化特征及艺术特征,或可称之为“神庙剧场”。在相关的研究型专著中,山西师范大学车文明教授的《中国神庙剧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颇有深度。这是他继2002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的《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后,在博士后研究期间又一部有深度、有价值的力作。20世纪80年代上半叶,山西师范大学出现了一个以戏曲文物为研究中心的学者群体,包括黄竹三教授、冯俊杰教授、窦楷教授、张守中教授、杨太康教授等。他们在收集、整理、研究山西地区戏曲文物的同时,建立了戏曲文物研究所,创办了《中华戏曲》刊物。山西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中华戏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古典戏剧及戏曲历经金元明清,上溯先秦汉唐,曾经活跃于这块中原沃土。其遗物、遗文、遗迹、遗俗在山西大量存在,可以说是戏曲艺术发生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个学者群正是立足于此,从戏曲文物拓展到以山西为代表的中原赛社习俗及社火戏剧研究。无论戏曲文物,还是赛社演剧,都是当今戏曲史研究的前沿课题。我与山西师范大学的这批同仁自筹备戏曲文物研究所起,就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学术交往。20多年来,其重要的学术项目我大多参与过,对这批创业者的学术步伐、学术途径、学术成就比较熟悉。他们重视第一手资料的发现,由点到面,扎实求证,寻找规律。无论论文、著作,都讲究资料准确,言必有据,学术含量高,不同于那些资料有限、主观臆测、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滔滔宏论。近年来,其它代表性的论著还有《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戏曲文物研究散论》(黄竹三)、《戏剧与考古》(冯俊杰)、《山西戏曲碑刻辑考》(冯俊杰等)、《六十种曲评注》(黄竹三、冯俊杰主编)、《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李强)等。这些成果加上30多辑《中华戏曲》所刊发的大量有分量的学术论文,使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在戏曲史研究领域具有相当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2.
文坛之最     
天下最短的一首诗 民间诗人、戏曲家戴笠人先生虽然一夜工夫可以完成一个9场戏曲剧本的草稿,然而一首微型短诗,他却花费了3年时间去构思推敲。 这首诗,题目《人生》。诗,只有一个字:“灯”。以人生喻“灯”,诗意盎然,回味无穷,可谓天下最短的诗。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坡、黄河汾水,独特的地域生活孕育了山西民间舞蹈艺术,在这片沃土之上有着优秀的山西民间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以山西民间文化为背景,依托山西民歌这一媒介,演绎着山西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早期有山西省歌舞剧院推出的大型民歌舞蹈《黄河儿女情》、民俗系列舞蹈《黄河一方土》,近年来,随着《一把酸枣》《唱享山西》《解放》等几部具有浓郁山西味道的音乐舞蹈作品上演,我们不仅看到了山西民间音乐舞蹈在形式上的创新,同时领略到山西民间歌舞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山西厚重的地域文化。结合山西民间舞蹈的表演、编创实践,笔者总结出山西民间舞蹈作品中情与境共同再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告急赴战破阵防,吾师鼓簧画秦王。笙家本无征战枪,凤鸣一曲颂辉煌。笙曲《秦王破阵乐》是张之良先生根据笙的演奏技法和特点重新译谱改编而成,是现代笙曲中古曲题材的优秀代表曲目之一,同时也是当代笙曲创作和演奏的一次成功的探索。该曲充分运用笙的和声复调以及快速的双吐,充分展示了笙丰富的和声及其表现力。本文从《秦王破阵乐》的历史脉络、演奏技法以及乐曲结构等方面进行多重文本解读,希望给广大的笙演奏者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汉朝时儒家将其奉为经典,称为《诗经》,沿用至今。《诗经》收入305篇诗;另有6篇只存题目而无内容,叫作“笙诗”。这样实际存在着311个题目,305篇诗。这些诗歌分为三部分:国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是2500年前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品。其中最早的诗产生时间约在西周初期,最晚则在春秋中叶。就其产生地域而言,涉及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作者中有农夫、牧人、士兵,也有贵族和士大夫。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问题,过去有所谓“王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戏曲作为中国俗文学的一大分支,《小说月报》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与传播。郑振铎、顾颉刚以及其他学者在《小说月报》上所发表的有关戏曲研究的文章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郑振铎先生侧重于戏曲书目的整理和纵向的戏曲史的编纂,顾颉刚以及其他学者在《小说月报》上的文章侧重于横向的具体戏曲作品和具体戏曲理论问题的研究。这些共同构成了后期《小说月报》对中国古典戏曲的整理和传播。  相似文献   

17.
“笙”在戏曲伴奏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民族乐器,它的声音独特、应用范围很广。特别在民间乐队、梆子剧种、地方戏曲和京昆等剧种中,"笙"在伴奏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新中国成立后,笙的艺术有了很大发展,笙的演奏技术随着乐器不断创新而更高超,其应用范围更广阔。作为一名从事民乐演奏和戏曲伴奏多年的"笙"演奏者,根据多年演奏经验,我就"笙"在戏曲伴奏中的作用和演奏技巧,谈谈见解,同时,愿和诸位爱好  相似文献   

18.
<正> 元代戏曲大师白朴不仅在戏剧方面享有元曲四大家的盛誉,在词和散曲方面也都有着较高的成就。他的词存世的一○四首收于《天籁集》之中,散曲小令三十七首、套数四首,明代以前无单行本,直至清初杨希洛才将其散曲搜集起来附在词集《天籁集》的后面,名之曰《摭遗》。一九六四年隋树森先生编《全元散曲》,又增补了一部分,到这时才算有了一个较完全的白朴散曲集。  相似文献   

19.
歌曲《兰花花》是一首地域风格浓郁的陕北民歌,王志信以他独特的视角进行改编,把故事梗概融入作品,结合中国传统的戏曲与民歌等元素,为歌曲《兰花花》注入新的生命。本文主要从兰花花故事背景出发,并根据作品五段体的曲式结构,逐段分析情感表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长相知》是石夫先生根据汉乐府民歌中的《上邪》创作的一首民歌,它不仅具备独特的文学成就,而且具备独特的艺术成就,其古朴、典雅的曲调以及揉和了古典戏曲的技法特点具有浓厚的中国古典韵味。本文从歌曲的艺术意境入手,结合其音乐特点与演唱技术的运用,对《长相知》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声音调控和演唱处理方法,从而为演唱这首作品的表演者提供必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