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的音乐大师黎锦晖所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品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意义重大,它不仅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对践行新课程改革标准和促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亦有着重要的现实积极意义。文章针对当前小学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现状,提出将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作品应用于现行小学音乐教育中,从中探索出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作品的推广教学和实践活动与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契合性及其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2.
蓝霞  陈其射 《太原大学学报》2009,10(2):63-65,73
黎锦晖是上个世纪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其儿童歌舞音乐的评价仍存有争议。因此,重拾历史遗留问题,将其抽象到音乐美学的高度来分析问题,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本文结合黎锦晖的儿童音乐作品和论著,分别从音乐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对黎锦晖的儿童歌舞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基本观点、思想实质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此来解析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3.
论黎锦晖及其儿童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弘毅 《文教资料》2010,(5):101-103
黎锦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登上中国乐坛的音乐大师。他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为孩子们编写歌舞音乐作品,用爱和美滋润了一代代少儿的心田。直到8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重新排演的儿童歌舞剧.这些儿童歌舞剧仍然能使今天的孩子们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让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黎锦晖首创了儿童歌舞和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处处以儿童为本,为儿童着想,本文从审美方式的显层面和潜层面探讨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的游戏精神;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探讨作品彰显的儿童游戏精神;最后从作品中的游戏精神来探讨作品的审美价值,以揭示黎锦晖作品何以在“五四”时期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5.
黎锦晖是20世纪中国乐坛上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一生创作了众多音乐作品,尤其是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品更为突出,其对少年儿童的针对性教育,是中国历代教育中所少有的.他的儿童歌舞剧,在当时来说,不仅是在对古代歌舞教育的继承和创新,而且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甚至是对于学校的素质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通过对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的浅析,旨在强调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教育方面的不可抹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长河中,被誉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的黎锦晖的音乐思想,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个时代。他创作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通俗易懂,贴近儿童,富有儿童情趣。他注重贴近社会现实与平民大众,彰显了黎锦晖"平民性"和"基础性"的特点。他主张在快乐的表演中培养儿童健康向上的品格,启发儿童的创造性,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雷惠玲 《儿童音乐》2010,(12):45-48
20世纪20-30年代,黎锦晖创作的歌舞剧和表演曲风行全国,有的作品甚至家喻户晓。他从最简单的儿童行为特征出发,用最能上口的旋律创作了歌舞剧和表演曲这两种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形式。有专家评论说,黎锦晖的作品流行不仅对当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社会教育也有重要影响。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品有如此感人的力量,这是因为作品适应当时的时代思想倾向,具有深刻的美学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8.
黎锦晖一生最重要的成就在于音乐教育事业.为推动中国音乐教育现代化进程所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开创了"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两种艺术形式;推行新的"惟美"的音乐教育理念;推行"平民"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学校音乐教育方式的成功探索;创新音乐教材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9.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现代音乐教育及专业音乐创作有了初步的发展。儿童歌曲创作在经历了学堂乐歌的雏鸟初啼之后,也转入专业创作时期,音乐家用自己良好的音乐笔触和技法开始创作儿童歌曲。这一时期为儿童音乐的发展作出贡献的音乐家主要有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黄自等。黎锦晖最早开创了以培养儿童审美认知能力为主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他先后创作了24首优秀儿童歌舞表演曲和11部儿童歌舞剧等,如《可怜  相似文献   

10.
黎锦晖首创了儿童歌舞这一崭新的艺术体裁,并集编、导于一身。舞台布景以适合儿童需要,为儿童服务为宗旨,便于歌舞艺术的普及;为了更好地刻画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为表演提供了极富表现力的动作支点和道具;同时还创造了一种在传统戏曲写意虚拟手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戏剧的写实手法,作品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从黎锦晖为其儿童歌舞设计的舞台美术中不难看出他的别具一格——儿童性的体察,也为当时儿童歌舞的舞台美术开启了启蒙之窗。  相似文献   

11.
歌舞为儿童所喜爱,它是向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极为有力的手段。下面简单谈谈如何为儿童编歌舞。首先要选择适宜的歌曲。儿童歌舞表现内容要简炼、单纯,主题思想明确,歌词生动形象,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能启发儿童对歌舞的联想与想象。音乐的选择要求旋律流畅顺口,节奏鲜明强烈,能引起儿童动感。音乐形象生动具体,曲调规整并符合儿童年龄特点,这有利于儿童对歌舞形象、情感的表达与抒发。  相似文献   

12.
黎锦晖是二、三十年代颇有名气的音乐家和教育家,他首创了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两种艺术体裁。作品中明朗向上的思想基调使黎锦晖的十二部儿童歌舞剧充满了艺术生命,同时黎锦晖为了普及儿童歌舞剧,创作上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注重把握与表现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以适应儿童的需要,体现了儿童为本的思想;随着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出现和普及,学校音乐教育由歌唱向多种艺术形式并存发展;由于黎锦晖采用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及其自身强烈的民族意识,使得作品极富民族特性并焕发着崭新的艺术魅力。这一集音乐、舞蹈、戏剧于一体的全新儿童歌舞剧的创立,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也画上了重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3.
儿童歌舞很早就受到了音乐界人士的重视。音乐界老前辈黎锦晖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就向教育界大力推崇,其儿童歌舞作品《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也曾在儿童中广为流传,至今仍还有较大影响。这种“载歌载舞”、“边唱边游”的歌舞形式之所以具有巨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在内容上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形式上又能满足儿童的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对于"五四"时期中国现代音乐领域在美学思想上取得成绩和进步进行分析,对于时代背景下我国音乐美学理念呈现的特征和代表人物进行论述和评价,对我国音乐美学在"五四"阶段的成就和建树进行总结。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五四"时期的音乐美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儿童的发现"是五四现代性"祛魅"过程中的一大贡献,由此揭开了儿童文学的迅速发展。五四时期儿童文学也出现了种种"复魅"的迷失。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主要贡献还在于儿童视角的使用。儿童视角丰富了小说叙事视角,虽然存在着视角运用的越界,却给中国现代小说增加了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音乐图像学作为一名独立而又交叉的学科,现如今正被一些音乐史学家们重视。它是以美术作品为线索进行音乐史研究,是对美术作品中的音乐题材内容进行分析与解释的有关音乐史。本文从黎锦晖出版的儿童歌舞作品的文字刊物图像进行分析,探索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的纯朴童真和符合时代气息的儿童形象,进而分析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艺术风格形成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个性主义是五四时期"健全人格"教育目标生成的基础."健全人格"教育目标,体现了当时教育界对教育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关注和重视.1922年新学制,从制度上保障了"健全人格"教育目标的实现.五四时期的"健全人格"教育目标,开辟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教育的新时代,为资产阶级教育在中国的实施确定了方向.同样,追求作为教育主体的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也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鲁迅留日时期强调文学的功能在于"涵养人之神思",激发"心声",促进个体精神振拔,实现立人兴国,并探讨了中华民族现代转型中所谓"枝叶"和"本根"问题。五四时期将探求心声的文学想象汇入"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早期探求"心声"的文学观成为鲁迅与五四相遇的契机,促进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并为五四提供了文学的精神视点和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19.
在以茅盾、郑振铎等人为首的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为儿童创作剧本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当数1922年创办了《小朋友》杂志的音乐家黎锦晖(1891-1968)。五四运动时期,这位音乐家受他大哥黎锦熙以及《新青年》杂志编辑钱玄同的影响,确立了献身新文化运动的志向。他不但倡导平民音乐,而且以《小朋友》为契机,通过发表儿童戏剧从而带动其“新音乐运动”。  相似文献   

20.
刘建 《吉林教育》2008,(7):32-33
当社会进入到信息娱乐化时代,大学生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普通高校音乐教师最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也有了较大的改变。要适应数字化时代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教师必须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一、历史的回顾长期以来各高等院校,每年都会举行"五四"、"元旦"及"迎新"文艺晚会等。而文艺晚会主要以歌舞类节目为主。当时一个音乐教师最需要具备的知识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