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巴赫所写的无伴奏小提琴变奏曲《恰空》是小提琴文献中不可比拟的杰作,这首乐曲不仅体现出巴赫炉火纯青的作曲技法,更蕴含了博大宽广的思想,反射出巴赫超凡的人格力量,就如贝多芬的称赞:"巴赫是大海"。因而对这首作品的诠释,不仅是分析其中的音乐结构与写作手法,也应注意其中体现出的美学思想。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的本质与音乐美的原则为目标,  相似文献   

2.
J.S巴赫一生创作了浩如烟海的作品。他的音乐承袭了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形式,不仅使复调音乐达到最崇高,精致的境界,同时开启了后人对复调音乐,平均律和赋格曲等音乐技巧的篇章。而《二部创意曲》又是巴赫最为重要的入门级的一部作品,是所有钢琴爱好者必学的一套教材。本文就通过全面分析巴赫二部创意曲的部分作品以及学习重难点,让每位弹奏者都能更好的理解和演奏巴赫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在音乐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分为上下两卷,24个大小调,48首作品。作为两卷48套前奏曲与赋格的开篇之作,BWV.846是流传最广泛、最普及的曲子。从创作背景、曲式分析、演奏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探讨这首赋格曲的曲式特点,分析研究巴赫是怎样集先前技巧之大成,开拓自由的音乐领域的。  相似文献   

4.
巴赫不但对音乐作品、音乐体裁上有所创作,在钢琴的作品和复调演奏上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被称为"音乐之父".我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必须去了解巴赫的音乐思维方式,去了解他的作品的结构、作品的演奏技法、作品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的风格等多个方面,才能更好地演奏好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特别是在复调音乐方面的作品,需要从巴赫的音乐尤其是钢琴作品入手,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才能正确诠释巴赫钢琴音乐的精神内涵,从而启发学习者更好地学习、理解欧州古典音乐乃至世界传统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6.
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晚年最后几首乐曲之一的手稿,去年夏天在乌克兰首都基辅的一家档案馆被哈佛大学的克里斯朵夫·沃尔夫教授发现。日前,沃尔夫教授撰写的巴赫传记将正式面市,其中就包括这首乐曲的曲谱。这首新发现的乐曲是一首合唱作品。据说这部作品是巴赫根据早已过世的叔父老约翰的作品改编而成的。这首乐曲大约创作于1749年年底,当时距离巴赫去世只有6个月。不过,这首乐曲并不是巴赫的最后绝作。因中  相似文献   

7.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大提琴音乐文献中的重要作品,由于音乐赞助制度和美学观念的转变以及乐器形制与演奏技术的发展,其问世后历经坎坷。通过对这部作品背后所隐含的历史结构来解读作品的历史性质,可作为音乐历史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协奏曲》三个乐章中的旋律都具有自己突出的个性。这与巴赫大多数作品中那种浑厚复杂的特点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这是由于主、复调音乐的不同创作手法造成的,复调创作技法将各声部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得巴赫的多数作品厚重有余,灵巧不足,而主调音乐将大部分注意力置于旋律之中,所以灵活自如。巴赫在创作《意大利协奏曲》时尝试插入复调形式,不是为了与主调形式形成对比,而是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复调因素编织在主调音乐的背景中,更好地突出作品的主调性,统一作品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巴赫创作于1735年的《意大利协奏曲》是一首为键盘乐器所写的作品,它是巴赫对维瓦尔第协奏曲的继承和发扬。这首协奏曲带有意大利音乐风格,旋律优美,富于歌唱性,同时巴赫用复调手法创作,使作品显现出跨地域性的风格特点。这部作品在巴赫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巴罗克时期协奏曲创作的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10.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其键盘音乐的峰巅之作,被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其中作品BWV851是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册中的第六首曲目。本文试图通过该作品的前奏曲和赋格在演奏技法上的分析,同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与体会,为今后的实践教学与演奏提出一些建议、起到一定的教辅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学习西方古典音乐,需要从巴赫的音乐特别是从他的钢琴作品入手,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正确诠释巴赫钢琴音乐的原作内涵,从而启发学习者更好地学习、理解和传承西方的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2.
巴赫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出生于音乐世家的巴赫,写了很多的作品,但小提琴协奏曲仅有《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这三部。巴赫最受欢迎、最为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是《E大调第二协奏曲》,这首曲子充分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对于巴赫在小提琴协奏曲上的创作手法研究,以《E大调第二协奏曲》为例最为适合,该曲子可以淋淋尽致将巴赫的音乐风格、创作手法等一一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装饰音是巴洛克音乐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它一直以特殊的面貌出现在欧洲音乐长河之中,在巴赫的音乐作品里已形成独特的风格与体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装饰音是巴赫作品中最讲究,也是最难处理的。为了更好演奏巴赫钢琴作品中的装饰音,我在本文中对巴赫钢琴作品中常用装饰音进行了较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巴赫不但对音乐作品、音乐体裁上有所创作,在钢琴的作品和复调演奏上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被称为“音乐之父”。我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必须去了解巴赫的音乐思维方式,去了解他的作品的结构、作品的演奏技法、作品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的风格等多个方面,才能更好地演奏好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生于德国爱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由于受家族的影响及对音乐的领悟,成为了巴洛克音乐发展到高峰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巴赫的作品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除歌剧外,各种声乐和器乐体裁无不涉猎。在他的音乐遗产中,键盘作品虽不像声乐作品那样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同样能够追寻到巴赫对于传统既遵循又超越的轨迹。巴赫的键盘作品贯穿了钢琴学习的全过程,按程序由浅入深,从《初级钢琴曲集》、《小型序曲及赋格》、《创意曲集》到《6首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以及《十二平均律曲集》等不只是训练手指,重要的是训练…  相似文献   

16.
巴洛克时期是音乐史上由早期音乐向近代音乐过渡的一个阶段,它酝酿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其中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全盛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其是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被称为钢琴作品的"旧约全书"。本文主要通过对《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速度、力度、声部、触键、装饰音等方面的分析,来看巴赫作品的演奏风格。  相似文献   

17.
《我爱这土地》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陆在易根据艾青的抒情诗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这首艺术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我爱这土地》是一首抒情女高音独唱声乐作品,在演唱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扎实的歌唱技巧基础来实现音乐形象,也需要艺术想象和情感的处理来更好的演绎作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德国作曲家J.S.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平均律钢琴曲集》(Well-Tempered Clavier)中的两首二重赋格——II 18#g小调赋格(BWV887)与II 23 B大调赋格(BWV892)为研究对象,力求从作品整体结构、主题核心素材、音乐情绪发展等研究视角来进行深入解析,意图探寻出巴赫在二重赋格这一复杂赋格体裁中的均衡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J·S·巴赫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是巴氏家庭最出色的一位音乐家.他一生平淡,但创作了大量音乐财富流传至今,他对世界人民的音乐贡献很大.巴赫是一个宗教徒,但他的音乐却世俗化.他的音乐不是抽象的为宗教服务,而是扎根于人民为人民服务的音乐.他的作品浩如烟海,都是"以人为本"人性化的表现.现代人要学习巴赫、认识巴赫,"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让巴赫古典音乐永世不朽.  相似文献   

20.
克莱斯勒的《前奏与快板》,是一首艺术性和技术性都非常有价值的作品。这首作品同时具有古典与浪漫的双重色彩,悲壮的前奏与活泼的快板活勾勒出巴洛克音乐的精髓。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深入分析,领会到演奏这类音乐小品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拥有牢固演奏技巧的同时应该让作品具有流动性,并且把握好每个音的位置感,让自己能够更好的在作品中行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