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在研究归有光的作品及生平材料的基础上,不仅论述了归有光以其清新简洁、古朴深厚的散文作品与复古派抗衡,被当作上承唐宋八大家,下启清代桐城派的桥梁.而且更深入地综合论述了归有光被忽视的涉及经史子集各部的丰富著作,使我们从中得以窥见他全部的精神人格、学术思想、文学创作及至“全人’。  相似文献   

2.
归有光的文学观在当时和对后世也都有较大的影响,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和研究.国内对归有光文学观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对归有光文学观内容的评述;对归有光文学观渊源的论述;归有光文学观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归有光文学观与其他学者文学观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明代政府选拔人才的各种制度中,唯科举独重,因此,科举制度对当时士子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身为明代文学大家之一的归有光,他的人生经历与科举制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他对于当时的科举制度也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归有光的科举观,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士人心态,同时也具有其思想和文化意义。本文将以归有光的作品为依据,主要从他的人才观和学习观等方面入手,探讨他对于科举制度的态度和有关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4.
贝京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3):20-24,40
目前对于归有光在他的时代树立其文章家地位的经解学术性文章的研究,完全是一个空白,这类散文对理解归有光的成就而言,实际上是除事关天属类散文外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归有光的经解学术文基本上承继了吴澄的学术观点,试图拨去后世儒者的附会及象数、阴阳学派的神秘玄虚论,这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5.
明朝,是一个程朱理学观念官学化的时代。作为明中期最为杰出的文学家之一的归有光,其思想态势一方面继承了儒家正统,接受得更多的却是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兼及道家、佛家的态势。他的文学观有着不同于传统、比较开明的一面,这与当时的王学思潮、个性经历和生活环境关系密切。从审美接受者的角度入手,从震川作品中寻找其思想的根源,可以窥见其思维的脉络,也有利于更好的切人欣赏其诗文的感人之处,更全面的解读文字背后的归有光。  相似文献   

6.
明朝,是一个程朱理学观念官学化的时代。作为明中期最为杰出的文学家之一的归有光,其思想态势一方面继承了儒家正统,接受得更多的却是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兼及道家、佛家的态势。他的文学观有着不同于传统、比较开明的一面,这与当时的王学思潮、个性经历和生活环境关系密切。从审美接受者的角度人手,从震川作品中寻找其思想的根源,可以窥见其思维的脉络,也有利于更好的切人欣赏其诗文的感人之处,更全面的解读文字背后的归有光。  相似文献   

7.
习见的各类文学史及相关论著中均将归有光划入唐宋派,但历史上对这一问题曾有过不同说法。从归有光的交往、文学主张及创作风格等方面去考察,很难得出归有光是唐宋派的结论。钱谦益过分夸大归有光与七子派的矛盾,有意淡化归氏与唐宋派之间的本质差异,此类误导应予澄清。  相似文献   

8.
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归有光,忠厚本分,性格内向,薄于交游,但他是一位卓有影响的文学家、教育家,又是一位清官,其交游者不下数百人。限于资料,仅考索其师友门人、官吏同僚、亲戚家人、作品人物等交游者二百余人,绝大多数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因而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且从其交游更能了解其为人和品格。  相似文献   

9.
归有光文论思想述评刘鸿达有明一代,文风尚繁,门派叠起,伴随着社会思潮的变革和发展,文学思潮也开始了自觉,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明中后期的归有光,以其创作实绩,在当时文坛上,赢得了“超然当世名家”(王世贞《归太仆赞》)的称誉,在此,笔者就归有光的文论思想...  相似文献   

10.
归有光的文学创作与其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家世背景和科举道路的艰辛坎坷密不可分。归有光在其独有的生活经历中。形成了以宗族意识、磊落性情、仁爱之心、坚韧人格以及载道思想为主要特征的心态,这五种特征相辅相成,并与其文学创作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里,我们一般都只会注意到他写了三个爱过他的女人:祖母、母亲、第一任妻子魏儒人。我们往往忽视了另外一个女人,她就是归有光母亲的婢女,曾经给归家两代人喂过奶的“老妪”。《项脊轩志》中写老妪转述其母当年对儿女的疼爱:“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一小段文字,真是绘声绘色,我们看到了归有光母亲一颗质朴而真挚的心。老妪向作者追叙母亲的话,尚未说完,归有光已潸然泪下,她自己也泣不成声了。原因在哪里?除了她有感于天下母亲慈爱之心外,还在于“先妣(去世…  相似文献   

12.
归有光《先妣事略》一文被《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等重要选本收入,受到后世读者和古文家特别是清代桐城派作家的普遍重视,在相关文学史写作中也常能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引证具体的文献,探究古文家特别是桐城派作家如何评价、接受归有光的《先妣事略》。他们的创作从中汲取营养,于是类似题材的作品形成了一个文章传统,这正是归氏此文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归有光,忠厚本分,性格内向,薄于交游,但他是一位卓有影响的文学家、教育家,又是一位清官,其交游者不下数百人。限于资料,仅考索其师友门人、官吏同僚、亲戚家人、作品人物等交游者二百余人,绝大多数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因而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且从其交游更能了解其为人和品格。本文对其上司、同僚略加考索。  相似文献   

14.
归有光,字熙甫,江苏昆山项脊泾人,明代著名散文家。其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富有含情不尽的意境,很能引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首领姚鼐就对他极为推崇,认为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归有光的散文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除了他好学深思不随流俗的性格外,与他坎坷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纵观归氏一生,其人生经历极为坎坷,坎坷到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能与之相比的人。首先是科场坎坷。归有光幼年聪明颖悟,七岁即入学苦…  相似文献   

15.
归有光和桐城派之间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关系。归有光重道又不轻文的文道合一观和关注国运世情的文以致用观一定程度上启发和影响了桐城派文论体系的建立;归有光的自然本色、言生于情等文学理论和融小说笔法于散文中等创作技巧直接影响到桐城派内容醇正、文辞雅洁的散文风格的确立。桐城派奉归为宗师是与清初文风的转变和散文自身的发展变化分不开,也与桐城派始祖方苞最早师承归氏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6.
归有光被誉为“明代第一”散文大师,在明代作家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散文戍就较高。归有光以其悲剧性的人生际遇和精神世界中的深刻悲凉,使其散文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主要体现在悲剧主题、悲剧意境和悲剧精神上。  相似文献   

17.
归有光的碑志文,收入《震川先生集》共86篇,以传主与作者关系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家人至亲、友朋门生、亲友家属、请铭应酬等4类。在碑志文的创作中,面对不同的对象,归有光的创作心态不同,行文方式各具特色,所呈现出的风貌特征也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归有光的散文理论论述了文章的起源、特性和功用,地位和价值,继承和发展,创作的独创性,作者的修养等问题。它揭示了文章的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巨大表现力;强调文章的生命力能与历史社会共生长相始终,其地位和价值取决于自身的贡献,而非权势所能支配;继承和发展散文要有“自知”、“自得”;为文要勇于独创,自抒己见;作者应努力扩展生活阅历,涤除不良习气,立定脚跟不徇于人惑于俗。这些主张对明清散文的进一步发展都有过良好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教材中归有光的作品很少,因此学生对归有光及其作品的认知比较有限。《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散文代表作。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清新古朴,他的文章曾被誉为"明文第一",而他本人也被时人称为"今之欧阳修"。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笔者曾经多次在课堂上讲授这篇文章。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都以教授文言文中涉及的字词翻译和文体形式为主,不注重在课堂上向学生传输作者及整篇文章的情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仅限于对文章意  相似文献   

20.
苏爱风 《文教资料》2011,(19):12-14
归有光散文被视为明代散文代表,影响深远,归有光抒情艺术一直为人所称道。其会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其体现中华民族浓郁的民族特色息息相关。归有光散文在语言、选材、文与质的处理等方面都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影响,本文分析其抒情艺术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