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留大城市就业发展的意愿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对在校和毕业学生开展留大城市发展意愿调查,从影响制约因素和人才政策的视角梳理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构建有效指导大学生的就业体系。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关乎青年成长、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在国内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对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日益凸显。农业院校学生同样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文章对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梳理,对造成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分析,对提升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对二三线城市对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以扬州市为例,设计调查问卷深入分析影响二三线城市毕业生就地就业意愿情况,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为就业工作的“需求侧”,在基本需求、期望需求、个性需求三方面分析,深度挖掘影响高校毕业生就地就业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政府是城市人才引进的主导者,高校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体者,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动参与者,三者共同组成为就业工作的“供给侧”。提出促进二三线城市高校毕业生就地就业的对策,为二三线城市人才引进工作、高校就业创业提供一定理论参考和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是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和大学生就业制度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其在当前发展中也面临着急待克服的制度性障碍,当务之急是要在影响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发展的运行规范、职能定位、自身建设等方面着力推进制度创新,提高大学生就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人际交往、恋爱、就业择业、情绪情感、学业、环境适应等复杂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极易产生心理问题。本文试从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大学生健康心理培养对策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以更好地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成为德才兼备、情智并重、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6.
对大学生就业法律援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法律纠纷的解决面临着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淡薄、就业形势严峻和维权成本高三大阻碍因素,因此开展大学生就业法律援助具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必要性。通过提升法律援助条例的法律位阶,从扩大法律援助的范围、建立专门的管理机制、充实援助主体的力量、简化法律援助的程序、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建设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和强化宣传八个方面开展大学生就业法律援助,以期维护大学生合法的就业权益,维持和谐、稳定的大学生就业秩序。  相似文献   

7.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大学生患了“城市依赖症”,就业不愿脱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指责他们缺乏吃苦精神、奋斗精神,贪图安逸……但事实是否如此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大学生就业倾向大城市?带着这个问题本刊采访了致力于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北京大学的岳昌君教授,请他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为大学生就业做出了指导。记者:为什么大学生求职过于趋向大城市?能否引导他们去边远地区和小城市就业?岳昌君:大学生趋向大城市就业是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且正常的现象,绝大多数国家都有这个趋势。现在各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就是有集中化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大学…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21):146-147
由于就业法规、就业市场和大学生自身素质等方面的不完善,大学毕业生遇到各方面困扰,可见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很有必要。大学毕业生应该清楚自己的就业权益内容、就业面临的陷阱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偏差,就业观念的陈旧。长期以来,在我国“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偏执就业观念,误导着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使得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的大学生,都要留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而且还要找一个待遇高或至少是让人看得起、有面子的好单位,不愿意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去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率备受关注的同时,就业结构、就业地域不平衡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高校毕业生是首选在一线城市就业,还是在二三线城市就业;是被迫逃离一线城市,还是主动避让,转而去二三线城市去打拼。你将做怎样的选择?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727万,高于去年的699万,更难就业季已经来临。为了应对新一波高校毕业生大潮,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省会以下城市和县(市)就业,2014年1月教育部启动地级城市面向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从近年来对大学生就业城市的调查显示,以及就业的实际走向来看,大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共识,这得益于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宏观政策的引导和实施,也得益于广大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城市时越来越务实和理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再将目标锁定在一线城市,他们相信自己在二三线城市的生活一样精彩。  相似文献   

11.
王建武 《教育探索》2011,(1):150-151
大学生"城市就业"并非"城市依赖".大学生城市就业与基层就业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大学生"城市就业"源于城市发展优位,源于高校专业设置的城市指向,源于传统的成才和择业观等.实现大学生基层就业,一是要缩短城乡差距;二是政府要建立长效机制,鼓励学生基层就业;三是高校要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四是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背景下成立的独立学院,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而创业教育是培养青年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主要渠道。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当今社会就业形式多样化和就业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的时代要求。通过统一思想、专兼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校企合作等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对进一步提高独立学院青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政治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日趋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大学生面临着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极大考验。因此。要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压力,自主创业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将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英、美两国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发展较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应借鉴英美两国经验,通过培养企业家精神、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社会机制等措施来促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巴特尔 《中国培训》2023,(11):58-60
大学生就业情况影响着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虽然我国经济社会恢复常态化运行,但大学生就业仍然面临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承压前行的复杂严峻形势。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存在热衷“铁饭碗”,“不就业”“慢就业”现象突出,求职模式和心态发生改变等新特点。高校要采取注重宣传引导、强化市场开拓、落实落细困难帮扶、重视就业创业教育等措施,积极应对新挑战,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做好指导与服务。  相似文献   

16.
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及对我国就业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就业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话题。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人才市场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就业运作模式。近几年,我国大学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既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又面临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行改革的考验,更担负着在管理体制和就业观念上重大转变的任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及实践的分析,把握其中的规律,总结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以科学发  相似文献   

17.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下岗失业人员多、就业难,因失业致贫的贫困人口数量大,失业导致的群体性事件频发等就业难题。就业结构单一,计划经济的影响,城市经济增长乏力,劳动力市场发育不成熟,就业观念落后是导致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难的原因。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应做好城市转型发展规划,坚持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城市的城市化水平;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开展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以此来解决其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一般人看来,作为城市高中应为高中教育的领头羊.实际上,多年来,许多城市高中的确在教育教学及教科研等方面创造了比较好的业绩,成为本省本市本地区的名校,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但是,冷眼看来.同样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一定程度上能够折射出当代高中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些"病症".  相似文献   

19.
为发挥大学生就业媒体在宣传党和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大学生就业宣传工作,《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于2016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云南昆明召开了”就业创业宣传与新媒体传播”专题研讨会。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曹三省,就业指导自媒体人、前华中科技大学就业指导教师朱若霞,陕西师大宣传部副部长张小东等专家,从新媒体的发展动态、新媒体的运营与维护、就业指导自媒体的经验、校园文化与就业宣传等方面进行经验分享和研讨交流。  相似文献   

20.
基于江苏高校2021届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以“市”作为流动的基本单位,分析江苏高校省内生源的师范类本科生在本省就业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八成省内生源的师范类本科生在省内发生跨区域就业流动行为。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是吸纳师范类本科生的主要阵地,留才引才优势明显,其中尤以南京和苏州为代表。三线城市面临留才引才难题,流入流出比值远远小于1,呈现明显的人才流动“顺差”。在分析就业流动影响因素时发现,人口统计学特征、家庭、学校和地区经济均对就业流动产生显著影响。为促进师范类本科生合理流动,可以从提升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师范生就业优惠政策、完善地方留才引才机制等角度制定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