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晚报2月底派出5组记者赴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等九省市区采访,3月份连续十几天以《西进战略》为总标题,发表十几篇报道,另辟5个专版介绍西部开发情况。 读者认为,北京晚报派出奔赴西部九省市区采访的记者阵容大,力量强,发回了大量介绍西部大开发的报道。这些报道不是浮光掠影,泛泛空谈,而是内容扎实,让读者看到西部大开发正在稳步地有明确目标地开始进行,给人以鼓舞和振奋。北京晚报西部开发报道鼓舞人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西部大开发”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各家媒体也不惜人力物力报道西部这片热土。我们齐鲁晚报决定由我和刘有才两人用大约两个月的时间不间断地走完西部10个省市区,边走边向报社发稿。经过较充分的准备和策划后,3月10日,我们飞赴第一站云南省,开始了这次极富挑战性的西部采访。“大开发”的文章怎么做行前,作为报社的青年记者,我们对如何操作这样的报道,心里没有数。西部开发毕竟涉及的面太广、点太多,整个西部对关注它的读者来说新鲜的有价值的信息实在太多,我们不可能也难以逐一采写。经过调研,我们决定围绕读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开设一主题性栏目,名字定为“为西进者探路”。我们认为,作为东部一家区域性晚报,开设这一栏目,可以说是站在了读者角度,可以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增加跟读者的亲近感。这样,读者关心渴望了解的西部经济、社会、文化等状况,我们都可以以一个  相似文献   

3.
西部开发,舆论先行。在这场西部开发宣传热潮中,中央级新闻媒体记者纷纷西行,集中版面,集中时段,系统全面地报道西部大开发决策出台的历史背景,介绍西部大开发的各种优惠政策,营造全社会关心西部开发的浓厚氛围。西部地区媒体各自开辟西部大开发“特刊”、“专版”,报道本地域开发动态,使西部大开发宣传在当地形成声势。 那么,作为东(中)部地区的地方媒体,怎样参与西部大开发宣传呢?和中央媒体、西部地区媒体相比,其面向地域、发行对象、读者兴趣均有所区别,其报道方式、宣传策略也不同。西部  相似文献   

4.
苏辉 《新闻知识》2006,(8):76-76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省份,作为党报,经济新闻的生命力更是与时俱进,每个经济动向和一个个系统化变动的数字和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进程、状态、指标构成反映全省整个经济发展状况的窗口,也使我们记者有了因数字变动而产生的经济新闻和许多新的话题。经常看党报读者会有一种感觉,报纸上的统数字从客观上使读者感到枯燥和沉重,特别是有关数字和一些抽象的预测,因为缺乏可读性,很容易使普通读者厌倦。为此,要求记者在报道统计新闻时,要不断提高统计新闻的可读性,使统计报道能够吸引读者、拥有读者,缩短与读者的距离成为从…  相似文献   

5.
西部开发,东部思进,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显著特点.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为东部思进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和领域,也为我们新闻报道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2000年8月2日我们组织报道力量,深入西部大开发一线,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在一版开辟了<记者西部行>专栏,进行系列报道,受到了领导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6.
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春歌,曾获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1989年骑自行车穿越中国西部采访;1994年,她只身进行"中国陆疆万里大扫描"的采访,又走了大部分西部地区。今年正值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范春歌于9月9日驾车从武汉出发,重访西部。应本刊编辑部之约,风雨兼程的范春歌将在这次西行途中,写下她一路颠簸的采访札记,介绍西部纪行背后的新闻,供《新闻实践》杂志独家连续刊发。当读者看到本期《西阅中国》的时候,范春歌仍在西行路上。让我们诚挚地祝愿这位勇敢的女记者:一路走好!——编者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湖北崇阳县1200多名农民工前往敦煌戈壁滩打工,崇阳县组织"农民工专列"为其送行.《咸宁日报》在头版开辟《关注崇阳农民工抱团掘金西部》(以下简称《掘金西部》)专栏,连续刊发7篇跟踪报道,10多家网站转载;北京、上海、甘肃、陕西等地媒体纷纷打电话和发短信给相关企业要求采访;许多读者以电话、短信或电子邮件方式向记者或编辑部谈看法.  相似文献   

8.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作为地处西部的专业少儿出版社,30年来不断谋求跨越发展,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在川少社30年社庆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社长王建平,请她与读者共享川少社30年发展的体会和感受。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传播中,采访对象希望记者给他们输出的信息,和读者要求从记者那里接收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从对记者的影响力来看,采访对象与记者直接接触,他们对记者采访工作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关照,会唤起记者的好感和报偿心理.而读者与记者却是远距离的关系,跟采访对象与记者的关系相比,要抽象、间接和非感情化得多。对于读者的要求和呼声,记者如不清醒、自觉地予以重视,很容易忽略他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让读者看到编辑部的精神报纸的可读性既体现于内容、技巧,也体现于记者的肯于吃苦和编辑的匠心。因此,编辑要为记者“开绿灯”,支持记者采写“见精神”的新闻。要使读者从报上看到记者的精神。记者的精神,首先体现于新闻的时效。头天夜里发生的事,记者连夜采写,第二天就见诸报端。读者就可以从这些时效性强的新闻中看到记者不辞辛苦的精神状态,受到感染。满版都是时效性强的新闻,读者可以感到“这拨人确实有点办报的样子”;相反,满版都是姗姗来迟的新闻,也会使读者  相似文献   

11.
记者还有受欢迎和不受欢迎之分?答案是肯定的. 记得前些年,中国青年报有位记者到甘肃采访,根据当地干部群众的反映,采写了一篇叫做<这些记者叫西部真头疼>的新闻,揭露了一些媒体记者借采访"西部大开发"之名,到西部地区"要吃要喝要赞助"的行为;还有近年来发生在山西的某煤矿老板给记者发红包的"封口费"事件,在社会上和新闻界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2.
记者,在进行宣传报道的同时,通过稿件在为自己塑造着形象;读者也通过稿件认识记者、了解记者。 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从大块大块的版面中发现最有价值的新闻。会从众多的署名中记住自己喜爱的记者的名字。读者对稿件的选择是一视同仁的,他们不会管哪篇是大报记者写的,哪篇是小  相似文献   

13.
黄成德 《新闻窗》2007,(3):48-49
贵阳日报记者黄成德是较早关注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记者之一。1997年,他进行了首次单骑西部万里行,根据沿途亲身体验,发回了大量报道,并出版了《走遍西部》一书,将西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告诉给广大读者。他先后8次对西部进行考察,被国内新闻界誉为“中国记者走遍西部第一人”。今年3月,黄成德又一次踏上西部的征程,沿着长城自西向东,再次对西部生态环境和历史变迁作考察采访。此行全程40577公里。应本刊之约,黄成德在紧张的行程中,对他十年的西部环保行作了概略的回顾。  相似文献   

14.
作家永远不应抱怨读者──陈忠实谈作家、出版家、书店三者关系及其它本刊记者孙悦第九届全国书市结束快一个月了,但陕西省著名作家陈忠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句话留给记者很多的思考,作家永远不应抱怨读者,抱怨读者的作家永远成不了一个好作家。我们采访陈忠实是在他...  相似文献   

15.
高明的记者,不是给读者叙述新闻,而是向读者再现新闻。再现的“诀窍”之一,就是把读者带到新闻发生的现场,让读者看到画面、听到声音、嗅到气味、感受到气氛……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一) 现场描述,是维系新闻真实性的一大要素。没有现场感的新闻,就象没有香气的花朵、没有奏响的乐曲、没有动感的电影镜头一样,难以很快赢得读者的信任及征服读者。当然记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现场”所发生的一切细枝末节都“转播”给读者。但是,记者应当  相似文献   

16.
让读者走近新闻河北邯郸晚报社孙玉娥邯郸晚报近两年来开设了每月一期的“读写沙龙”专版,让读者走近新闻,沟通了读者与编辑记者的情感,密切了报人与读者的联系,强化了编辑记者的精品意识,受到读者欢迎。版面、栏目办得怎样,文章写得如何,读者最有权利评判。报纸理...  相似文献   

17.
一线记者写稿件时可能会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正在召开的会议如果按常规来写,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发表的内容也未必是读者想要知道的内容。而一些见报的动态消息也让读者感到意犹未尽。其实记者在写稿时完全可以创造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美文效果。记者在写稿件时应多思考、换角度、深挖掘、勤反思。写出吸引读者的靓文章。  相似文献   

18.
西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和它的服务质量,也影响着读者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研究了西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原因、造成的影响和抑制的对策。探讨了西部图书馆如何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服务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全新改版的《记者观察》即将于2007年与您见面。毋庸置疑,《记者观察》创刊至今,每一次发展,每一次前进,都离不开广大读者的鼓励与支持。我们对多年来支持、关心《记者观察》的每一位读者表示由衷的感谢!本刊编辑部经常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热情洋溢的来信以及电子邮件、电话、传真等,或者是赞扬与鼓励,或者是建议与批评。编辑部的全体同仁对每一封来信、每一封电子邮件、每一次电话、每一件传真都会认真对待,悉心听取读者意见,积极采纳读者提出的良好建议,同时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正是读者与《记者观察》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互动,…  相似文献   

20.
2004年8月上旬,<沈阳晚报>为所有记者、编辑配备了专门接受读者新闻线索并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手机,同时将其号码随记者、编辑署名每日刊登在报纸,从而在同城媒体中第一个实现了编采人员面向读者的"手机全线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