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武兵 《新闻传播》2007,(5):40-40
随着信息,网络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媒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相互融合的速度越来越快,相互竞争的程度越来越高。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影响力或是品牌的张力?原创新闻成了各种媒体人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有学者认为,“原创新闻虽是网络媒体催生的新闻品种,但对传统媒体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笔者对“原创新闻是网络媒体催生的新闻品种”有不同之见。  相似文献   

2.
张严平 《新闻传播》2007,(6):17-18,20
新闻从业人员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时间久了,有的人觉得新闻资源匮乏,无新闻可写,有的记者却佳作频出;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有的报道平淡无奇,有的人却从中挖出了“金矿”“富矿”,甚至写出了传世之作……如何挖掘和提升事实的新闻价值,这是每一位记者始终都在面对和苦苦探求的问题。本刊特邀请了几位在新闻采写实践上有着较高成就的记者就此话题谈心得体会,希望通过他们的新闻实践,能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可供借鉴的经验。[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李文强 《军事记者》2004,(11):32-33
策划是新闻竞争得分的一个重要“砝码”。同样的新闻题材,宣传效果的好坏,策划是关键。为此,许多新闻媒体都把新闻策划作为新闻竞争的关键环节来抓。随着策划在新闻界的广泛运用,另一种现象——策划新闻也应运而生。策划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策划呢?结合这个话题,本从“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角度,力求对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区别、处理好策划与采访的关系、在新闻策划当中应注意的问题略表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4.
我虽从事了大半辈子的新闻技术工作,但对新闻传播学却是一个门外汉。外行也有外行的“好处”,那就是包袱比较少,胆子比较大,今天,我就斗胆地把新闻传播学选作本次“杂谈”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角度,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记者采写报道新闻的出发点。同样一件事,这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平淡无奇,另一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精彩好稿。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所写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人呢?笔者认为,要写出“人浅我深、人平我新”的好新闻,除了要有好的素材外,还应该有自己独到新颖的报道角度,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下面就新闻角度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新闻悟性是记者对新闻工作的一种独特感悟。有无新闻悟性是衡量记者优秀还是平庸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著名新闻学者范敬宜曾经说过,“我认为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  相似文献   

7.
策划是增强新闻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的新闻题材,宣传效果的好坏,策划是关键。为此,许多新闻媒体都把策划作为竞争的关键环节来抓。随着策划在新闻界的广泛运用,另一种现象——策划新闻却应运而生。策划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策划呢?结合这个话题,本文从“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角度,力求对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区别、处理好策划与采访的关系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略表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8.
牛明汉 《军事记者》2004,(10):17-19
今年初军报的一次议报会上,议论到一个话题是:新闻不新,有的新闻有“材料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处处留心皆新闻”。这里所说的“留心”,是指我们的记者(通讯员)善于用心去“找新闻”,即善于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眼光去发现和捕捉各种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而深入采访,写出鲜活的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10.
如何抓问题?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老生”是指沧桑老。人老牙掉,嘴又瘪了,絮絮叨叨,难免招人烦。本应该衔枚,免开尊口,可不仅要说话,还要“常谈”,没完没了。引用老生常谈这个成语比喻抓问题的重要性,只能说明这个话题对于新闻工作的分量。  相似文献   

11.
“善用对比手法,实现新闻价值”。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浮浅,只能简单地说说“一家之言”。一般说来,我们写一个人,一件事,往往如同写森林中的一棵树,要把“这一棵”写成“这一棵”,而不是另外“一棵”,需要一种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的能力,这是其新闻价值所在,也是实现其新闻价值的一条“捷径”。艾丰先生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把这种“对比”的方法称作“绿叶衬得红花美”,认为是提炼主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2.
张栋 《新闻天地》2004,(2):27-27
媒体天天在发布着悬赏令:“在南京、上海,许多人成为新新职业者——新闻,‘线人’,如果您有重要新闻线索,请拨打新闻热线……一经采用,即可获得丰厚稿酬。”一夜之间新闻“线人”似乎成了令人羡慕的一份职业。作为一个在我们身边若隐若现的词语,我们对“新闻线人”这一职业知之不多,但在我们身边,“新闻线人”已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个群体。  相似文献   

13.
缪毅容 《新闻记者》2006,(11):22-25
“话题新闻”近来在媒体上频频出现。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表现形式.“话题新闻”增强了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实现了“大”(党和国家的大局)与“小”(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间的良好沟通。标志着媒体对新闻事件、新闻现象的关注,从传统、单一典型宣传.开始转向更宽广领域,使社会深处涌现出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成为广泛报道的对象。一年一度的全国人代会、政协全会(以下简称“两会”),审议、讨论和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以及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决定着国家一个时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走向,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未来的生活。来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会上的建言献策,大量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和社会关注热点。同样。上海市的“两会”在地方上发挥着类似全国“两会”的重大作用。因此,“两会”新闻报道,作为时政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极大关注度。而“两会”中的热点话题,又为话题新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研究“两会”话题新闻报道。不断提高“两会”新闻报道质量,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手段和表现形式,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提高党报等主流媒体影响力和辐射力,也能使党报等主流媒体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讲故事”成为我国新闻界一个时髦而又新颖的话题。讲故事原来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技法,而今把它引入新闻学,用它来指导新闻写作,的确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也给传统的新闻理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新民周刊》2003年第46期的《丐乡大起底》发表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被称为“媒体近年来对‘丐源’、对训练残疾儿童行乞等隐秘现象的首次破解”。央视、香港凤凰卫视、安徽电视台因此而相继对我做了专题访谈。今年3月,香港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邀我去对北大学生做了一个小时的互动讲演。此次报道影响之大,始料未及。回顾采访经历,我觉得“新闻敏感”和“化解对峙”,仍然还是我们新闻业务常议常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则商业寓言,两名推销员到一个偏僻的小岛上去推销皮鞋。登上小岛后他们发现,这里的居民都不穿鞋。于是,两个推销员分别给自己所属的公司发回电报。一份电话告知:“该岛无人穿鞋,我明日返回”。另一份电报却说:“情况很好,该岛无人穿鞋,我将在此大力推销”。对于同一事实,两个推销员截然相反的看法正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这则寓言对我们的启发在于,记者要善于选择新颖的角度去开掘事物的新闻价值。正如美国新闻记者罗伯特·怀特说:“任何人都能在商场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却能在五金…  相似文献   

17.
杨杰  蒋勇 《新闻世界》2004,(11):49-49
报纸也是要说话的。目前都市报发展的过程中,“话题新闻”的出现,使这种对话成为一种可能与有效的平台。本将以《江淮晨报》的话题新闻版面“你说我说”为个例剖析这一新的新闻样式。  相似文献   

18.
“三无新闻”——叫我如何相信你 近年来,在某些都市类报纸上,我们不时可以看到有情节而无具体时间、地点、人物的“三无新闻”。这些新闻,地点、人物等要素大而化之,刻意模糊,也不交待具体的消息来源,让人无从查证其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更正:传媒不应缺失的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隆福 《军事记者》2004,(12):18-19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明人是有缺点的.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人们又常说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做人如此,办报亦然。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中外新闻界一致认同的铁的原则和传播理念。但是由于新闻工作特殊的运作方式和规律,新闻失实又在所难免,那么我们该如何完善报道,不断地澄清事实,使新闻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媒体更正成了传媒不得不面对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专刊四题     
报纸专刊采编与新闻版相比有着其自身的规律,而如何把专刊办好,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话题。首先,要突出一个“新”字。所谓“新”就是指要强调专刊的新闻性。许多人认为时效性是新闻版的事情。其实不然,专刊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