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六个字母的解法,刘禾著,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很久没有如此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了。作为一个文学、文化研究领域的职业读者,这显然让人很郁闷。我不是说这么些年来我一直没有读到过一本好书,也不是说阅读中没有体会过顺畅,我指的是这两者的合一。在我近年的阅读经验中,《六个字母的解法》就是这样一本书。说一口气读完,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老老实实说,阅读过程总也还是要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杂志》2007,26(7):95-96
什么叫阅读?凡是有文字的那什么东东,用眼睛盯住它,把那上面的文字读完或快速浏览一遍,搞懂或大致搞懂那文字的意思,我认为这就叫阅读.  相似文献   

3.
《文化与传播》于1980年创刊,其时刊名为《语文园地》,1987年更名为《阅读与写作》,2012年更名为《文化与传播》,由广西大学主管主办。本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A刊入库期刊。《文化与传播》刊登文化、文学、语言与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推动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及学术交流。我们诚挚欢迎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也重视并支持青年学者的研究。因编校原因,本刊有权对部分稿件进行适当删节及文字修改。  相似文献   

4.
《山东图书馆季刊》2015,(4):104-105
《开卷絮语》(甘其勋著)。"为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本集分为"书苑撷英""书林采叶"和"书香追梦"三辑。作者甘其勋职退人不休,积极关注并参与全民阅读推广活动,读书不倦,笔耕不辍,不断评点文学精品,博览艺术佳作,追寻书香之梦,从而以切身体会真切地证明了乐读改变人生,悦读可以丰富人生,"越界阅读"则可以升华人生的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人类的阅读史随文字和书籍的出现始,由来已久。"全民阅读"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指标之一,并且是较重要的指标。因此,倡导"全民阅读"成为社会精英、国家栋梁重视的文化建设事业。一、"全民阅读"解"全民阅读"被写进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体现了阅读对公民  相似文献   

6.
电视在迄今为止所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中是受众最多的。接受群众的广泛性,是电视文学社会性的深厚之根源。一部“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的《史记》,成书已近两千年,作者司马迁对其的要求是“藏之名山,传诸其人”(司马迁:《报任安书》),确实也没有寄希望有许多的读者。《史记》从成书至今,真正读完它的人数终归是很有限的。然而,《史记》一经改编成电视文学,观众远比读过《史记》全书的读者要多得多。不过,电视文艺的形象化的播映,是比苦读文字原书要浮光掠影得多,但也要少费时间、轻松愉快得多,所以,从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7.
日前,国内唯一一本有关文学现状的宏观考察报告——《中国文情报告》(2011—2012)发布。报告对上一年度的文学创作、文学论争与文学事件,进行了梳理和概述。"文学阅读的浅俗化是现在越来越凸显的现实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情报告》主编白烨,在近日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文学阅读浅俗化可能反过来诱使文学创作本身向浅俗化方向倾斜,也会使传统文学与经典作品日渐失去生存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印象中,这是志龙的第三本个人作品集。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读完本书的清样,难抑心中的喜悦。我以为构成志龙文字魅力的独特观察和写作角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和理解:首先是"记者"的角度。志龙在《扬子晚报》《新华日报》任职二十余年,算来  相似文献   

9.
《新闻记者》2012,(8):86
新华社首款新闻类互动数字杂志《阅读中国》(Readchina)近日"登陆"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用户下载后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触摸到"最新发生的重要财经新闻以及对中国经济新闻的专业解读。《阅读中国》英文版聚焦财经领域深度报道,主要栏目包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套从九岁到九十九岁都可以一读再读并且值得珍藏的好书。——这是一套特别适合独自阅读也特别适合亲子共读的好书。——这是一套光看文字或者光看图画都可以沉浸其中的好书。——这是一套很难一口气读完也不舍得一口气读完的好书。——这是一套拥有纯净的心灵才能读懂读懂后拥有更加纯净的心灵的好书。这就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即将推出的“幻想文学大师米切尔·恩德经典作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读图时代"的图文出版热潮中,文学作品采用直接图文出版或"旧书新出"改装等方式参与其中。文学作品的图文出版折射出读者浮躁的阅读心态、文学走向的大众趋势和出版社的经营危机。作为依托于文字而存在的文学形式,文学作品的图文出版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作品文字地位的削弱、读者审美想象能力的下降和读者群体的分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王余光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文献学、阅读文化与现代出版业等领域的研究,著述颇丰,如《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文学与典籍》、《名著的阅读》、《读书随记》等。新文集《阅读,与经典同行》(海天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博士生丁文祎从王先生近年来发表的论文和演讲稿中选编而成。《阅读,与经典同行》取自作  相似文献   

13.
《文艺学:传统与当代的纠葛》高楠著,作家出版社,2005年对文艺学界的文艺学著作,我历来有一种翻翻即止的坏习惯,能够激发我"欲罢不止"之阅读冲动之著甚少。《文艺学:传统与当代的纠葛》(以下简称《纠葛》,后文所引只标注页码)之所以能吸引我一口气读完,是因为在其精思妙论背后有一种独特的学术个性,其蕴含的学科思想激情和学术锋芒,具体展开为对文艺学的历史现实的反思、证伪、批判。  相似文献   

14.
《古书疑义举例》是俞樾的"小学"名著,他在《自序》中指出,由于语言变迁、文字演变,使得"古书疑义所以日滋",而他写作此书是要"使童蒙之子,习知其例,有所据依,或亦读书之一助乎?"(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2005,P1.以下凡引该书只标注页码)由此可见,《古书疑义举例》是一部阅读先秦古籍的入门书,"举例"不是"举出例证",而是"发凡言例",俞樾在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层面提炼、总结古籍中的语言文字规律,想要为学者阅读古书、考证疑难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新闻系的本科生。虽然接触《新闻与写作》的时间不长,却慢慢开始喜欢阅读它。首先标题很精彩。因为以杂志封面的文字来作为判断是否阅读的标准这样的习惯,在选择杂志时,我首先看的是其封面文字。贵刊"烟花万朵献给你——新闻校检员"、  相似文献   

16.
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阅读和欣赏》节目,自1978年恢复以来,已经10年了。开始设想,这个节目以中等文化水平的文学爱好者为对象,介绍古今文学名著,普及文学知识,帮助听众提高阅读和欣赏能力。欲将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这些年来,《阅读和欣赏》节目已向听众播讲了500余篇作品和一些文学知识,大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档案分类法》(档案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以下简称《分类法》)在其编制说明中写到:"分类法的体系,是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职能分工为基础……".就所引文字本身来讲,它没有什么不妥,然而在阅读《分类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分类法》之后,不禁对"职能"二字产生了疑问.  相似文献   

18.
《小萝卜头的故事》,王果著重庆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近些时,有两则报道令我感动:一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女士有感于现阶段少年儿童的文学阅读竟是“五花八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搞笑的故事和线条的人物,无厘头和无主题,加上铺天盖地的外国童  相似文献   

19.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12,(21):7
正青少年阅读浅俗化敲响数字阅读警钟《中国文化报》报道:近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2011-2012)》正式发布,报告显示,文学阅读浅俗化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学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如果仔细看文学蓝皮书的报告会发现,文学阅读浅俗化的说法更多是针对青少年,尤其是青少年的网络、手机阅读。阅读时间增长本是好事,但比起传统的纸质阅读,数字化阅读获取渠道多,信息量大,价廉甚至完全免费,更容易流于浅俗。加之无论手机阅读还是文学网站,都主推网络新作,质量参差不齐,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20.
1949年创刊的《人民文学》被誉为新中国的"国刊",担负着"主流话语"下引导全国文学创作的示范性职能。《人民文学》的编辑们既要严格贯彻构建"主流叙事"形态的编辑理念,又要兼顾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力求在作家、读者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于是,各种编辑策略层出不穷。《人民文学》、《人民文学》的编辑、《人民文学》的作家作品的命运形象地为我们勾勒出"十七年"期间作品、编辑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纠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