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扎西达娃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三部曲《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西藏,隐秘的岁月》《骚动的香巴拉》,充分体现了扎西达娃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他通过这些后现代隐喻的文本来解读西藏,摒弃启蒙和拯救的话语形式,传达内在的生命体验和存在意识,同时小说文本中植入作者自我的审美体验,赋予了西藏以宗教为主的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藏族作家,扎西达娃在富有地域特色的宗教传统中,寻找着本民族的根。他用一种近乎荒诞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述着西藏的神秘生活,同时揭示了宗教在现代社会中所体现出的弊端。但他又让我们在受到现代文明洗礼的人物身上和富有暗示力的叙述中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扎西达娃是藏族文学的代表作家,用丹纳《艺术哲学》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研究扎西达娃的文学创作,将扎西达娃的作品放置于西藏特殊的人文背景与环境中去理解,寻找藏族文学背后的时代意义和精神内涵,对于研究扎西达娃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魔幻现实主义在20世纪607、0年代蜚声文坛,而近几年来,西藏高原出现了一批带有浓烈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扎西达娃、阿来等藏族作家掀起了一股高原魔幻流,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乌斯拉尔思维模式。本文试图以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理论为线索,对魔幻现实主义和高原魔幻流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这些“魔幻文学”是如何表现民族意识的。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一书,深深地拨动了西藏文学之“弦”。马原和扎西达娃,是把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与寻根文学联系在一起的两住重量级的西藏作家。寻根文学虽然短命而夭折了,西藏文学之“弦”并没有断。笔者热切地期盼着,能够有更多的人来拨动西藏文学之“弦”。  相似文献   

6.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拉美文学爆炸的推动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文学界备受推崇,虽然诸多作家均有尝试,但如"西藏新小说"作家群体那样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魔幻现实主义作为文学创作方向的却十分少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文学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藏文学及文化的传统、内蕴和所处环境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存在某些共性。但需注意的是,"西藏新小说"具有显而易见的个性,使得此类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并非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简单翻版。  相似文献   

7.
南丽 《中国德育》2013,(19):46-47
前往西藏,带着很多问号:藏民与汉民的生活差异有多大?藏族孩子接受教育的方式与内地孩子相同吗?那些每天用身体丈量大地的人,那些摇着转经筒在布达拉宫脚下一圈圈绕行的人,他们的心里装着怎样的虔诚?那里的教育人在"世界屋脊"之巅,在雪域高原之上,从事着平凡而繁杂的教育工作,日复一日,他们的幸福究竟在哪里?……拉萨是西藏的首府,内地人初到拉萨,或多或少都会产生高原反应,我们也  相似文献   

8.
藏族民间谚语反映了藏民的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是民间口头创作和文化遗产中的珍贵宝藏。在搜集大量藏族谚语的基础上,浅析藏族谚语的句式结构、韵律修辞、语言风格等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丰富多彩的藏族歌舞。在西藏美丽的草原、农庄 ,全遇见以唱歌为职业的歌手 ,他们居无定所 ,四处“云游”以他们美丽的歌声带给藏族同胞以欢乐。这些歌手所唱的大多是藏族传统民歌。这些传统民歌世世代代以口相传 ,是藏族民间文学的结晶 ,运用比喻、联想、拟人等手法 ,描写藏民的生活、风俗、爱情或历史故事。这些歌手用他们的歌把远古历史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  相似文献   

10.
佟超 《文教资料》2009,(3):17-19
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与意识流的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使用了反讽、悖论等艺术手法,表现出了先锋性特征.并以此完成了对历史的解构,完成了哲学层面的历史与人生的思考,表现了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复杂的思考,具有新历史小说和文化寻根小说的双重意味。  相似文献   

11.
香格里拉藏族饮茶由来已久,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一般的茶并不能满足藏族同胞的需求,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藏族同胞创造出其口感独特,营养丰富的酥油茶。它的出现成为藏民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不管是从饮食文化还是从礼仪文化。在藏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可见酥油茶在藏民生活中的重要,茶具在藏民的生活中也如同茶一样,人在茶在。  相似文献   

12.
浅析川西康巴藏戏的审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民间文学源远流长,是藏民最珍视的文化瑰宝,而古老的康巴藏戏无疑是这座聚宝盆里最璀璨的明珠,不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显示了藏族文化特有的光辉。康巴藏戏深刻地再现了藏民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以及沉淀在每一个藏民心中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三人舞《5200米高度记忆》为叙事性舞蹈,表现在西藏安多县境内青藏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该舞蹈还原了修筑青藏铁路的艰辛以及铁路工人与藏民们同甘共苦的浓厚感情.笔者认为通过舞蹈形式呈现更能让人身临其境,让人去回看历史,记住历史.本文主要从动作、道具、结构、音乐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文化是藏民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人们长期的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它是人们与高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产物,也是生产生活方式、民族宗教和民族审美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早期短篇小说《没有星光的夜》的文化意蕴进行了细读式探究,发现这部作品通过青年新人阿格布的形象塑造来揭示文学的社会意义,并且从现代意识的视角审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弊端,而在叙事话语范式上则采取蕴藉深幽的策略,小说文本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等。  相似文献   

16.
由藏族作家阿来创作的、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尘埃落定》,是一部康巴藏族土司的兴衰史和藏民社会的成长史,在叙事过程中展现了大量藏族特有的文化,使人在阅读中得到熏陶。本文就针对其中部分代表性特点进行简要理解分析。  相似文献   

17.
人神婚恋故事是康巴藏族民间中故事中常见的类型,在故事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叙述语式与叙述主题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或相同性,其故事原型来自于神猴与罗刹女结为夫妇的族源神话。这一故事类型反映了康巴藏民基于生活环境的独特文化心理,反映了康巴藏族民间一夫一妻制、既讲究门当户对又希望打破传统的矛盾婚姻观念,同时也蕴含着康巴藏族独特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中期,韩少功、王安忆、扎西达娃等在"寻根文学"的创作中,从"文化批判"与"文化构建"这两个向度出发,用现代主义的价值观念与尺度对民族文化进行审视和表现,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采用的是现代派的象征主义艺术模式以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9.
在遥远的西北部,四川和西藏交界的地方,生活着康巴藏族。风吹在山野里嚯嚯作响,撩人的香气弥散在晨雾里,草原上干净的青草味仿佛能洗净满身的尘埃,归鸟在风中的飞舞像是片片破布,融入浩瀚无边的苍茫。每天,温暖的阳光总会透过菩提树的罅隙,在纯洁、安静的藏民身上流淌,然后轻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噶丹松赞林寺周围社区错古隆这一藏族村落的文化和生活的变迁,社区人际互动现状的调查,试图以云南迪庆藏区藏民鲜活而具体的社区生活为视角去揭示香格里拉文化的内涵,进而提出香格里拉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