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养华 《青年记者》2012,(24):55-56
我从1987年起在乡镇干通讯报道员,后来调到报社从事编辑记者工作,迄今已有25个年头。我觉得,做好宣传工作,必须沉下去,沉到基层,沉到生活的底层,多跑多思多交朋友,才能抓取到新闻的"活鱼"。多跑新闻是跑出来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说:"科技是忙出来的,文学是闲出来的。"余先生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一般人可以不在意,作为记者,却要处处留心,要从习以为常的事情中找到新闻,在办公室里坐着空想是不行的,必须多跑,多深入。这一点,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一样,只有勤跑、勤动腿,才能熟悉和了解生活,得到生活的感受,才能得到生活的素材和积累。但与文字记者有所不同的是,除表达  相似文献   

3.
陈尚忠 《军事记者》2006,(12):54-54
做记者切忌“朝南坐”,这是著名老记者陆诒对青年记者的谆谆告诫。所谓“朝南坐”,是借用姜太公面朝南坐着钓鱼的特殊姿态和心态,形象地比喻有些记者就像姜太公等鱼上钩那样等稿上门。这里说的“坐”是借喻,不能机械地理解为记者一点未动地坐着等稿,是说他们对待写稿的心态类似小学生完成作业那样被动应付,不是积极主动、精心策划,扑下身子深入到生活中去,到大风大浪中去找稿子写,到生活底层去挖掘稿子写,不是从纷繁的新闻资源中淘出含金量上乘的新闻来写,而是碰上什么就写什么。记者怎样做才不是“朝南坐”了呢?具体地说:驻站记者不是仅在…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跑”是采访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完成好报道任务,在“跑”的过程中还必须解决往哪里跑以及“跑与看”、“跑与想”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纷繁迷离的现实社会,记者究竟应该“跑”向何方呢?我在几十年的新闻实践中寻到的具体答案有二。一是跑到群众中去。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其前途也在群众。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采访到有意义的新闻。范长江谈到他的采访经验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记者应该在群众中生根,应该到处都有朋友。现在有些记者去访问,有点类似办官差,  相似文献   

5.
著名记者安岗说:“记者应当对一切问题都感兴趣。记者不应该只在笔记上记上几个写文章的题目,他应该有几十个、几百个从群众中来的有普遍兴趣、有指导意义的问题。观察问题越具体、深刻,题目就越多。”这是经验之谈。那么怎样才能抓准问题写出新闻精品来呢? 一是要眼睛向下,深人到实际工作中去抓问题。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生活是新闻报道的源泉,而深入生活则是记者的生命。只有到生活的激流中去,才能发现生活的底蕴;只有到生活底层的深处去采集,去考察,去发掘,去开掘,才能索取到报道的能量。”它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6.
李竞 《青年记者》2000,(3):43-43
电视观众对新闻节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记者在新闻采写质量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访是否深入,不仅直接影响到任务完成的好坏,而且还影响到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目前,县级台记者在采访上存在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两多”,即跑会多、跑机关多。这两多导致记者新闻采访“五少”;即:深入采访少,掌握第一手资料少,了解新鲜事物少,摸到新动向少,发现新问题少。表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精品力作少,而不痛不痒、无棱无角的  相似文献   

7.
有前辈说,脚底板下出新闻。意思是说,记者要多跑,多到事实发生的现场去。记者只有不断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亲身体验火热的社会生活,真切感悟时代脉搏,细心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要求,采写出来的新闻作品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产生影响力和感染力。我在浙江日报从事旅游报道已有20多个年头了,专门采写旅游方面的新闻报道。我深感做一名记者,必须深入第一线,坚持不懈追求特色、善于捕捉“活鱼”,惟有这样,才能写出鲜活的、富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勤跑多走抓“活鱼”脚底板下出新闻,旅游记者尤其如此。20多年来,我已经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为采写…  相似文献   

8.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有作为的采编人员绝不是“跑会记者”、“电话记者”、“秘书记者”,而是能够“沉”下去的记者。他们迈开自己的双腿,深人工作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挖掘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素材,从而写出生动感人的新闻佳作来。说一句行业的话,就是抓住了“活鱼”。道理显然而明白,同文艺作品一样,生活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离开实践和现实生活本身,新闻写作同样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诚然,“跑会”、“打电话”采访不能笼统地说就写不出好新闻,但如果一味浮在上面,只能是流于肤浅…  相似文献   

9.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有出息、有作为的采编人员,绝不是“跑会记者”、“电话记者”、“秘书记者”,而是能够“沉下去”的记者。他们迈开自己的两条腿,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挖掘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素材,从而写出生动感人的新闻佳作来。说一句行业的话,就是抓住了“活鱼”。道理浅显而明白,同文艺作品一样,生活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离开实践和现实生活本身,新闻写作同样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诚然,“跑会”、“打电话”采访不能笼统地说就写不出好新闻,但如果一味浮在上面,只能是流于肤浅,反映不出群众和实际生活,当然就抓不住“活鱼”了。  相似文献   

10.
县市报业内人士大都认为,区区一个县市,人口不过百万左右,地域不过两千平方公里,记者在这块弹丸之地“戴着镣铐跳舞”,完全没有省市以上大报记者的天时地利之便。一般来说,他们不可能站在客观的高度鸟瞰政治风云、经济生活和社会变化,所写的稿件也不可能充分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难出新闻精品。 然而,从1994年调入潜江报做记者工作伊始,我先后有6篇报道在全省和全国新闻评比中获奖,一步一个脚印,年年都有佳作,这与自己把航标定在恰当的位置上抓新闻精品不无关系。 从本质上讲,新闻精品与“会议新闻”、“材料新闻”、“有偿新闻”是两条道上跑的车。许多记者获奖作品少并不是业务能力差,而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转了向,热衷于跑机关、泡会议、搞“有偿新闻”。《私营业主李祖灿倾巨资开发国有荒湖》、《去冬大张其“股”,今春各霸一“荒”,吕垸村2000亩汉江浅滩寸土生金》、《市领导田头做广告》、《早晨和平村民池中鱼,午间武汉市民盘中餐》、《积玉口发展多种经营不跟粮棉争地》等系列见闻式报道见报后,之所以能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就是因为把握了全局,吃透了“三头”(上头、下头、外头),精心提炼,心系“三农”,用脚板跑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一度,不少读者抱怨:现在媒体刊发的新闻没看头,不仅内容不贴近群众生活,而且语言枯燥。其实,不是没有能吸引眼球、打动人心的故事,而在于少数记者习惯于走部门、跑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报道,是不是就是我们以往通称的经济报道? 应该说:是,也不是。说它是,是说它仍然是属经济报道范畴。说不是,是因为它在报道的内容上(新闻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新闻要求短、新、活),记者的活动方式上(由跑机关、跑工厂转向跑市场、逛商店),服务对象上(服务生产转向服务流通、服务消费),新闻的职能上(由单纯地报道经济工作转向报道经济信息;从单一地报道生产进度、经济效益转向反映市场行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报道,是不是就是我们以往通称的经济报道? 我的回答是:是。也不是。 是,这是说,它仍然是属经济报道范畴。 不是,是因为它在报道的内容上(新闻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新闻要求短、新、活)、记者的活动方式上(由跑机关、跑工厂转向跑市场、逛商店)、服务对象上(服务生产转向服务流通、服务消费)、新闻的职能上(由单纯地报道经济工作转向报道经济信息;从  相似文献   

14.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的“盛宴”,也是媒体争相挖掘的新闻“富矿”。但是这个“富矿”绝对不是一个埋藏较浅的“露天矿”,而是需要深度开采的“地下矿”。跑会记者只有掌握了掘地三尺的硬功夫、真本领,才能在这个“富矿”里,挖出“宝石”,掘出“真金”。  相似文献   

15.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16.
加强舆论导向中的建设意识,对于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无疑会起到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新闻界一些同仁尝试用建设意识引导舆论导向,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表明这种探索是有益的。一、报道的目的不在于能否引起轰动,而在于是否具有建设意义。新闻界近来有一句话颇为流行:“欲出名,跑批评”。以为名记者之名是建立在批评报道之上。诚然,不为人民鼓与呼的记者不是称职的记者,但把为人民利益鼓与呼狭隘地理解为跑批评同样也不是履行了职责的记者。至于图一时痛快,不顾社会效果的不负责任的批评,则是一名称职的记者所不愿为之的  相似文献   

17.
应当说,这既是一个老题目,又是一个新题目。过去把记者叫“跑新闻”的,前些年新闻界还研讨过一阵“脚板底下出新闻”的问题,都涉及这个主题。为什么又说它是新题目呢?目前,有的记者认为新闻不用“跑”也能“泡”出来。到哪里“泡”呢?这样的记者不是“泡”会议,就是“泡”剪彩;不是“泡”宾馆,就是“泡”机关……如此浮在上面,有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新闻界,跑华盛顿国防、外交新闻的记者地位是第一位的,以金融为主的财经记者倒数第二。20年后,这种局面彻底改变,跑美联储的记者赢得的尊重一点也不亚于白宫记者。70年代,《华尔街日报》驻外记者很少,但到了90年代,一下增加到480个驻外记者。 金融新闻发展到今天,其宣传功能日益淡化,信息传递功能日益强化。它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信息性、解释性、专业性、客观性。  相似文献   

19.
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往往能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而平淡无味的照片,往往是单一地就事论事。由此联想到新闻摄影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为照片寻找多个形象支点?让我们的思维走出行业局限,迈进社会生活?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但在摄影实践中,确不尽人意,出现了误区。首先表现在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上,没能把市场经济这一概念细化、深化,简单地认为市场就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又是农、工、商。如是乎,田头、车间、市场,千篇一律的图片反复出现报端,毫无新意可言。 表现之二:形象支点单一,照片平淡无味。按分工跑线的记者,多是从单一的部门出发,束缚了自己的思维,拍出的照片也多是直观的表层报道,而不是站在市场经济高度上俯视各部门的职能与社会协作及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照片往往停留在一个零散的点上,难以形成合力。 表现之三:忽略了摄影新闻现场不可重复的规律,不是到社会生活中去捕捉鲜活的形象瞬间,而是靠文字说明做新闻,人为地远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时刻变化、发展的形象市场。  相似文献   

20.
当记者,都希望自己能写出好新闻,但又往往苦于好素材难得。到哪里去找呢?有人热衷于跑会议、跑政府“要”素材;有人寄希望于惊天动地的事情“等”素材;甚至有人不择手段地“造”素材;当然,还有人沉下心来在生活周边“挖”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