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984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已于3月初揭晓,人民日报记者王东拍摄的《小平您好》获得了最佳新闻照片奖。回顾这张照片并不顺利的编发过程,我们又一次认识到当一名夜班编辑有作为,以及当一名有作为的夜班编辑应备的素质。 10月1日晚上,值班的编辑们一上班,就兴致勃勃地聊起白天游行、阅兵的新闻,谈论最多的是“小平您好”的横幅。大家随之想到:摄影记者能不能提供反映这个场面的照片呢? 时针迫近凌晨一点,编完国庆活动的几篇通讯、特写,我们去挑照片。为有充分的选择余地,确保照片质量,编辑部除从本报记者摄的一  相似文献   

2.
在最近召开的河南省地市报纸协作会上,中国报业协会领导讲到:“一张报纸就是这个报社的脸面。”这句话对我触动极深,它要求我们的编辑、记者和印刷、发行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要象爱护个人的脸面一样,来精心采编、校对、印刷、发行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要闻版应突出的几个特色桂运东要闻版是一张报纸的脸面,是报纸的黄金版面。要闻版办得如何,往往代表报社的水平和实力。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党报的要闻版?笔者认为,应该突出抓好“五个一”,即一个好头条、一个好专栏、一篇好评论、一组短消息、一幅好照片。头条是要闻中...  相似文献   

4.
报业同行和读者都会把一张报纸的要闻版(也叫头版)称作是一张报纸的“脸”。对于主打市场的报纸来说,这张“脸”好不好看,吸不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张报纸的日销售速度和市场占有份额。所以,各家报社都会着意打扮这张“脸”,从内容到形式重点“照顾”,各施各的高招。1998年3月30日创刊的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新快报》,其要闻版鲜明活泼,对照片和图表的运用十分讲究,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广州地区以至国内报业同行中引起了注意。  相似文献   

5.
要闻版是一张报纸的“脸面”,这张“脸面”的好坏,能否吸引人、打动人,直接关系到一张报纸宣传效果的好坏。尤其是对党报来说,如果读者对要闻版没有阅读兴趣,就会影响到党报的权威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宣传和贯彻。办好党报要闻版,让党报的“脸面”更美、更靓,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不拘一格,做活头条。对党报尤其是对地市党报来说,占据每天要闻版头条位置的往往是一些会议报道。作为要闻版编辑,如果不思进取、不求创新,每天满足于刊发会议消息,就不可能把要闻版的头条做活做好。要闻版编辑要通过编辑手…  相似文献   

6.
上海新闻界竟然有那么多“才子”没有文凭? 为了一张文凭,今天又重新返回那阔别二十四年之久的课堂生活,依然作为一个学生,依然要接受那许许多多的严格考试。这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早晨离家时,女儿问我:“爸爸,你今天到哪里去采访”怎么回答女儿?作为爸爸的我,只觉得脸红耳臊,恨无地洞可钻。为了获取一张大学文凭,使自己在评定职称的道路上扫除障碍,已是不惑之年的我,正处于编辑、创作黄金时期,实在是挣不脱文凭——职称,职称——文凭,这两者的缠绕,才又重新站到了这个已经陌生了24年的课堂上。其实何止于我呢?他们不也一样吗?  相似文献   

7.
1984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已于3月初揭晓,人民日报记者王东拍摄的《小平您好》获得了最佳新闻照片奖。回顾这张照片并不顺利的编发过程,我们又一次认识到当一名夜班编辑有作为,以及当一名有作为的夜班编辑应备的素质。10月1日晚上,值班的编辑们一上班,就兴致勃勃地聊起白天游行、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提高办报的质量和效率,近年来不少报社相继推行了编主导采的工作体制,夜班岗位愈显重要,它已不再是简单的稿件拼装车间,而成了洞察风云的前沿指挥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夜班编辑队伍,既是报社应对竞争的当务之急,又是报纸立于不败的长久之计。怎样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夜班编辑队伍?本期《前沿关注》就此展开讨论,选发了4篇文章。就四川日报、山西日报、玉林日报等报社的经验看,做好这项工作,重要的是两条:一是切实加强领导,报社各个领导层要关心夜班,支持夜班,既要重视夜班编辑的选拔调入,也要重视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二是提供制度保证,用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调动、保护和发挥夜班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把创意留住,把干劲留住,把热情留住,把骨干留住。夜班编辑觉得大有用武之地,自然会激情投入,创造佳绩。从一定意义上说,夜班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关乎一张报纸的质量高下。你想办出一流的报纸吗?请把目光投向夜班。  相似文献   

9.
前段时间,因为一次采访任务需要报名,我在报社各个楼层的处室之间跑手续.在电梯里偶遇一位前辈,看到拿着各种表格的我,他低声问:“你要辞职了?”我问前辈何出此言,前辈分外严肃地说,在这个报社坐电梯上上下下的,如果不是编辑要签版,就是记者要辞职了.  相似文献   

10.
杨洁 《青年记者》2012,(32):28-29
报纸要闻版是一张报纸最重要的版面,刊发当天最重要的新闻,因此,它是一张报纸的"脸面",也是广大读者最关注的地方。要闻版办得如何,直接影响着整张报纸的质量,进而影响报纸的发行和广告,是一张报纸有没有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正因如此,各家报社都为此拿出最精干的人员,倾注最主要的精力,把要闻版的改革作为报纸改革的重中之重来抓,苦心经营。那么,地方党报的要闻版如何改革,改革要向哪些方向努力?笔者以为,主要应该在开放性、贴近性、个性三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1.
去年10月间,我地修建了一家灰沙砖厂,生产出一种优质建筑新材料。我认为是条新闻,便去拍了一张新闻照片送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看了说可以,答应发表,但久不见报。后来,我问到这张照片的命运,编辑说,要这个厂先登广告,再发新闻照片,如果先发了照片,厂  相似文献   

12.
去年10月间,我地修建了一家灰沙砖厂,生产出一种优质建筑新材料。我认为是条新闻,便去拍了一张新闻照片送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看了说可以,答应发表,但久不见报。后来,我问到这张照片的命运,编辑说,要这个厂先  相似文献   

13.
身患白血病的13岁女孩周越离开人世后,报社派我和另一名记者前往她家中采访。刚接到采访任务,我有些茫然:人已经死了,如何用镜头表现这一新闻事件?来到周越家中,听周越父亲介绍完情况,我发现卧室有一小床,床上放着一些衣物和一个布娃娃,我问这是不是周越的床,他母亲说,这就是小周越生前睡的床,那个布娃娃是他最喜欢的玩具,于是我让他母亲简单整理了一下小床,按动快门,拍卜了“小周越带着对人生的眷恋走了”这张照片,随后我又给周越父亲要找了一张周越生前的照片。  相似文献   

14.
报纸是办给人们看的。一张报纸,读者拿在手里,如果眼光停不下来,一翻而过,甚至根本不想多看,那还有什么效果?夜班编辑贯彻落实编委会的编辑思想,采用什么稿件,选用什么照片,放在什么位置,是要反复掂量的。所以,在夜班的岗位上,想得最多的是:在我们编辑的这张报纸上,国家大事要事、国际重要新闻、编辑部的重要言论,安排是否突出、得当;在所编辑的版面上,什么消息最“抓人”,什么照片最有吸引力,“亮点”在哪里?时刻不忘服务大局3月份的一个报道重点是“两会”,这是一场竞争激烈的战役性报道。“两会”期间,既充分报道…  相似文献   

15.
说长道短     
解放日报今年5月18日第7版《海外博览》中刊登的《我看到的胡志明市》一文,作者是美国人波拉克先生。文中试图客观地反映如今胡志明市的人情风貌。文章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这几年……”。可遗憾的是,编辑同志为该文配了一张照片“衣不遮体的越南少女”,居然是50年代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于1957年摄于越南的,原题为“战后”。据《海外星云》旬刊今年第8期封二对这张照片的介绍云:“这是一幅难得的写实作品,表现法国退出越南后,饱经战乱的越南人民又面临分裂的局面……,这幅作品比较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16.
1999年的“两会”是我平生第一次正式上会采访,因而格外珍惜这次机会。也许是运气好,正赶上卢跃刚当编辑。他问我:“能不能写一篇《1503亿赤字预算意味什么》?这是报社领导点的题!不行我就另外找人。”跃刚布置工作的方式是“激”,这一激,让我“非干好不可”了。  相似文献   

17.
一张报纸,最重要的是要闻版。它是报纸的脸面,是引导舆论的首要手段,是后面各版的统帅。因此,各报的要闻版都放在了夜班做,以求以最快的速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达到夺得市场,赢得读的目的。那么,如何做好夜班工作,也就是如何做好要闻版呢?  相似文献   

18.
对于摄影记者而言,采访两会归来后,最大的难题恐怕就是如何挑选见报照片。所以,解剖挑选照片这个过程,或许要比照片见报的本身更富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事实上,从采编双方各自对照片的认知、解读和版面处理中,我们也确实能够看出许多新闻摄影采访以及新闻照片传播的理论问题。作为《工人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自1993年我第一次上会至今,已是第8次采访两会。今年,我把在两会上每天拍摄的照片送到夜班后,又多用一点时间,就是在夜班看编辑们如何挑选我的照片。下面谈谈我在夜班看编辑们挑选照片的三次经过。“申纪兰代表的第52个‘三八’节”上…  相似文献   

19.
亚运期间,顶夜班,难得去比赛现场,电视也看得不多。不过,每日览阅不少新闻照片,倒也别有洞天,补了观赛不多的缺憾。这次,亚运会新闻摄影,从总体上看是上了一个新台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有一批佳作问世。其二,若干家报纸破格用照片,用出了新水平。编辑选什么样的照片?新闻照片的“命运”,说到底,是掌握在编辑们的手里,尤其是负责版面的总编辑和夜班主编手里,往往是他们一言定终身。这“一言”,不是随口而出,而是言之有据,能道出个一二三来。开赛以后,我多次到新华社摄影部设在新闻中心的“大本营”,登门求片;也多次找一些摄影记者加  相似文献   

20.
曾璜 《记者摇篮》2006,(4):46-46
在图片编辑的过程中,图片编辑要尽可能地回答以下这些问题:照片是否达到了媒介所接受的技术质量?倘若技术质量不够好,是否影响到图片的信息传播?后期的加工处理能否改善图片的视觉表现?剪裁能否增加图片的表现力?这张图片的视觉信息是否为文字所无法表达?这张照片视觉有意思吗?说明怎样写能增图片的信息量?照片在版面上不影响读者接受视觉信息的最小尺寸是多大?什么样的版式可以最好地表现图片?一张图片够吗?是否需要二张?或多张照片来补充?哪张是抓拍的照片?哪张是摆拍的照片?哪张是可信度最高的照片?这个场景允许摆拍吗?哪张照片最真实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