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鲁迅先生《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正直、伟大、无私的日本学藤野严九郎而作的一篇回忆性散。作在章中记录下了东京与仙台间一处驿站的名称“日暮里”。时隔20余年,作竟然清晰记得,不能不让读掩卷默想。这似乎不经意的一笔,究竟有何深刻内涵?李华年老师的《“日暮里”与“水户”发微》(《语教学之友》2005.1)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朱舜水,明末的儒学家,曾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失败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其重视朱子学,但又不受其约束,尊崇考证,对水户藩的修史事业及前期水户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朱舜水到底对日本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将要对此做一详细考察。  相似文献   

4.
术上仕元工认对目c揭开了“鲁迅先生为什么把‘纪念’写作‘记念’的谜底。”他说:“原来,日本人使用汉字写的广nidn,一律都作‘记念’。如所周知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显然他受日本文化影响比较深,以致中国通用的汉语词汇,其写法都往往与传统写法不同。这‘记念’就是一例。”他呼吁有关部门予以改正,以免“产生负面作用”①。我对宋先生的治学精神和维护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责任心深感赞佩,但对他得出的结论却不能同意.理由有其一,如果鲁迅先生真的是受日本文化影响较深的缘故而将“纪念”写作“记念”,那么为什么在写作时…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周树人的《狂人日记》首次发表时用的笔名,在这前后,先生也曾用了许多不同的笔名,但最终确定以“鲁迅”为笔名,这是为什么呢?世人有几种说法,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文中提到鲁迅曾就此作过解释,说有三个原因,一是母亲姓鲁;二是古时周鲁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可见先生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和对自己的激励之意。应该说这种说法较可信。  相似文献   

6.
在义务教材初中语文《藤野先生》一文的课后“理解·分析”第二题中,有这样一个提问:“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统摄全篇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此解说成:“作者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统摄全篇。”对如此解说,笔者认为有些偏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10月12日写的,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一些生活片断。文章的标题往往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所写的事情是与藤野先生有内在联系的: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日暮里与水户表现出的忧国之情,是作者能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习的主要动机;写  相似文献   

7.
凡卡(教案)     
凡卡(教案)贵州贵阳市云岩区东山小学王小刚救助车夫教师点拨:1.鲁迅先生是怎样救助车夫的?(主要抓住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动作,联系上下文理解)2.救助车夫以后,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当时他可能想些什么?3.小结:根据学生的读议,教师小结,同时板...  相似文献   

8.
王舒阳 《红领巾》2007,(12):15-15
当我第一眼看到《红领巾》时就爱上了它,每时每刻我都想和它在一起,甚至上厕所我都带着。妈妈可有话说了:“上厕所还看书?!”我反应可够快的.马上还击:“我记得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过,  相似文献   

9.
记得赵景深将MilkyWay误译为“牛奶路”,曾遭到文人们的讪笑,鲁迅先生《教授杂咏四首》之二中的“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即是典型的讥讽之词。还记得,英国的~种型号为Harrier的飞机一问世,我国就有人率尔将其译作“猎免狗”式飞机。之后,又有人根据这种飞机的升降性能,结合“Harrier”一词在词典中除了“猎兔狗”之外的另一释义:“一种掠食小动物之鹰”,即汉语所谓的“鹞”,便直观地联想到Harrfor式飞机应译作“鹞式”飞机,于是撰文给有关刊物,终于使Harrier式飞机的译名得以正名。上述第一例,说明文人们是偏重在赵景深…  相似文献   

10.
1.学习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和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写人的方法。一、紧扣关键词语,理解“我”离开东京的原因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将全文分为“离开东京”、“仙台求学”、“回到北京”三部分,然后提问:鲁迅先生怀着救国的抱负来到日本东京,为什么他又很快离开东京而只身去了仙台?(鲁迅先生看不惯那些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哪些词语体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情绪?(“东京无非是这样”中“无非”一词表现出作者对东京的无比失望;“实…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1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在他逝世8年后写的一篇文章,通过对鲁迅先生四件小事的回忆,反映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文中的四件事由第一自然段关键词“暖戴”引发出来,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四件事从不同侧面作了立体的回答,最后又前后照应总的回答开头提出的疑问。根据课文特点,我结合单元训练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一、整体初读,发现感知1.揭示课题,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初步认识。2.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  相似文献   

13.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我当过语文老师,改过的学生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为什么叶老当年有过这么深的慨叹呢?这恐怕是和学生们对待批改的态度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句:“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为什么对于“日暮里”这个地名目,直到廿多年后还记得呢?鲁迅没有说明。我以为这同样是作者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只是比较隐晦曲折罢了。  相似文献   

15.
我还记得“三一八”那天清早,我把手头抄完的《小说旧闻钞》送到鲁迅先生寓处去。我知道鲁迅的脾气,是要用最短的时间做好预定的工作的,在大队集合前还有些许时间,所以就赶着给他送去。放下了抄稿,连忙转身要走。鲁迅问我:“为什么这样匆促?”我说:“要去请愿!”鲁迅听了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的开头.描写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的糜烂生活及其作者对此的愤慨,强调了从东京去往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地名的记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操。据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案第五册《藤野先生》一文认为,《藤野先生》“全文是以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为线索”,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则认为,《藤野先生》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还有另外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  相似文献   

17.
1.旁敲侧击,比较解疑。鲁迅的作品《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第一次跟学生见面时说:“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教学时如果提问学生:藤野先生第一次上课是怎样自我介绍的?为什么不说我叫藤野严九郎?从侧面迂回,让学生比较两个不同的句子所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不同.学生就会产生钻研课文的兴趣。经过启发、比较、思考。  相似文献   

18.
“能由说话看出人来”,这不仅是鲁迅先生对《红楼梦》《水浒传》的赞誉,同时也是先生自己在语言上刻意求工的准则。有人曾“设想”,倘若将“质朴狡猾的阿Q”“忠厚老实的闰土”“细脚伶仃的杨二嫂”“丧夫失子的祥林嫂”“语颇错杂无伦次的‘狂人’”“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虚伪冷酷的鲁四老爷”“杀人不眨眼的康大叔”等人物邀到一起开个“座谈会”,无需他人介绍或自报家门,闻者就会准确无误地辨出每个人来。他们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于眼前,强烈地感染每一个人。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为什么会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是因为…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旁逸”江苏省武进县牛塘中学高天友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曾回忆自己读书时.因为很想详细地知道“怪哉”的故事,一次在老师授完新课,自己将要退下来的时候,忍不性问“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可得到的回答却是“不知道...  相似文献   

20.
“韩愈为什么委托董邵南‘吊望诸君之墓’?”安徽省2004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中曾出过这样的题目,试卷参考答案为:①借乐毅的经历宽慰董邵南,说明政治上失意的人古已有之,对于“不得志”不要太在意。②借乐毅在赵受封一事暗示董邵南,有才能的人终会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