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巴弗朗塞萨(La Tumba Francesa)”,原意是“法国鼓”的意思。它是盛行于古巴东南部的一种黑人社团的歌舞。 16-19世纪,约有1000万非洲黑奴被贩运到美洲。17世纪末起,法国殖民者驱使黑人奴隶在海地为他们种植甘蔗和咖啡。  相似文献   

2.
欧阳 《世界文化》2008,(4):41-41
人们都知道,$是代表一种外国货币的符号。在报纸和画刊上,它通常被认为是代表美元。其实它不是美元而是银元的符号。 $是怎么来的呢?16世纪初,西班牙铸造了一种大的银币,名为“比索”(Peso)。“比索”是八枚“里亚尔”小币的意思。“比索”的图案,一面是皇冠和王徽(狮子和城堡),另一面是两根柱子,这是西方神话中大力士赫居里斯的柱子,它代表直布罗陀两岸的山岩。  相似文献   

3.
<正>法国的彼得吕斯·拉米斯(Petrus Ramus也作Peter Ramus,1515—1572)是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极为重要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教育家,被认为是“笛卡尔的先驱”,20世纪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 Luhan)称他为“古登堡时代的教育先锋”。1912年,弗兰克·皮埃尔庞特·格雷威茨(Frank Pierrepont Graves)在纽约出版了一本书《彼得·拉米斯与16世纪教育改革》,足见他对于世界而言不仅仅是对欧洲和法国16世纪教育改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去年10月中旬,一个由中国南京博物院和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共同举办的名为《利玛窦地图学遗产》的小型展览在意大利驻华使馆内举办,该展共展出两幅中国明、清时代的世界地图。其中一幅是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的仿制品。该图约绘制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是由太监所摹写的6幅屏条连缀装裱而成的。图长192厘米,宽380.2厘米。该图以西方地图为蓝本,却将中国位于正中,吸收了赤道、回归线、南极、北极等西方地理概念,并将气候与纬度联系起来……这一切在中文地图中均系首次出现。另外,在各大洋的绘制中还出现有16世纪的商船和不同海域中的动物图形。另一幅图则是康熙时代比利时人南怀仁于1674年绘制的《坤舆全图》。该图由东西两个半球组成,每个半球约占4个卷轴,用的是7大洲4大洋的近代科学制图法。大概受中国当时观念和利玛窦地图影响,在绘制京师(北京)位置时,图中所标经线为0度;此外,图中还有各地珍禽异兽的标注。该图代表了17世纪欧洲半球投影制学家康拉德1551年的作品。但是,真正的原创者是德国画家丢勒。丢勒于1515年根据别人的作品设计了一头犀牛,丢勒本人并未真地见过画中的‘主人公’。实际上,那头犀牛是印度国王送给...  相似文献   

5.
李娜 《世界文化》2009,(1):15-16
兰克(1795年12月21日-1886年5月23日),德国19世纪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也是西方近代史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相似文献   

6.
寻根文萃     
《寻根》1997,(4)
寻根文萃“金融”一词出现于何时?□潘连贵范玫清“金融”的定义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那么,中国历史上究竟从何时开始出现“金融”这一名词呢?清末光绪年间,中国出版的关于金融货币的一些著述,就陆续出现了“金融”一词。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月,《商务官报》...  相似文献   

7.
张建辉 《世界文化》2014,(11):49-49
在英国历史的早期,国库是王室财富储存的地方,并负责王室的支出。公元5世纪,盎格鲁一撒克逊人进入不列颠后,经历了从部落社会向国家的过渡,此时期的国家机构比较简朴,加上诸小国征战频繁,宫廷迁徙不定,王室财富存贮不便,比如“英国史学之父”比德在《英吉利教会史》中记载,诺森伯里亚国王奥斯瓦尔德(633年-641年在位)统治时,有一次在复活节,国王和艾丹主教坐在一起准备吃饭,忽然他的一位分管救济穷人的官员走了进来,告诉国王说,来自各地的许多穷人坐在公共道路上,希望国王施舍。  相似文献   

8.
张西平 《寻根》2010,(6):39-47
<正>一、基歇尔和他的《中国图说》阿塔纳修斯·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是欧洲17世纪著名的学者、耶稣会士。他1602年5月2日出生于德国的富尔达(Fulda),1618年16岁时加入了耶稣会,以后在德国维尔茨堡  相似文献   

9.
<正>"通巴弗朗塞萨(La Tumba Francesa)",原意是"法国鼓"的意思。它是盛行于古巴东南部的一种黑人社团的歌舞。16-19世纪,约有1000万非洲黑奴被贩运到美洲。17世纪末起,法国  相似文献   

10.
当代奥地利重要作家阿诺·盖格(Arno Geiger)于2011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流亡中的老国王》获得了同年由德国安养及止痛协会颁发的荣誉奖(媒体及公众工作范畴)。盖格于1968年出生,是当代著名德语作家,代表作有《我们过得很好》《别忘记安娜》《关于莎莉的一切》。曾获2005年的德国图书奖、2011年的阿登纳基金会文学奖及荷尔德林奖等重要奖项。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学”(0ikologie)一词,为1865年勒特(HannsReiter)合并两个希腊词logos(研究)与oikos(房屋、住所)构成。1866年,德国海克尔(E·H·Haeekel),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与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标志近代生态学诞生。经不断研究、完善,现已发展成研究领域相当广泛的一门科学。中国最早使用生态学一词,  相似文献   

12.
教书泰国     
李欧 《世界文化》2007,(1):39-40
我在泰国教书的大学其英全称为“RAJABHAT INSTITUTE SUAN DUSIY”,这个拼写很怪(在泰国常能发现很怪的英语拼写,不知何故),中国将其译为“皇家萱律寺学院”,“SUAN DUSIT”大概是学院所在的曼谷的一个地名吧。据说,该学院为十余所泰国国立师范学院中最好的一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的重庆市和贵州省交界处,有一个叫中峰的小镇,小镇上有个灵应岩,它属于四川省的綦江县。这里距贵州省的习水县不到10公里,一条连接重庆市和贵州省的古驿道从中间穿过。千百年来,这个小镇就这样静悄悄地淹没在莽莽群山之中,不被人知,不为人道。1985年全国物普查时,在这个小镇上的发现使有关人员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14.
诺曼·洛克威尔(1894-1978)是20世纪早期美国的重要画家。其作品涉及商业和爱国主义宣传的领域。洛克威尔16岁成为插画家至82岁,一生创作不断,被《纽约时报》誉为20世纪“最受欢迎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5.
“文艺复兴”复兴了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永 《世界文化》2009,(10):50-51
“文艺复兴”一词最先由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奥·瓦萨里在其《意大利艺苑名人录》(也译作《最伟大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记》)的序言中提出的。伏尔泰1756年的《论各族的风尚和精神》中,正式把文艺复兴作为一个新文化运动,第一次对文艺复兴予以深刻地说明。该词是法文Renaissance,意为再生、复兴,有的英译为“the Renaissance of the Arts”,中文通译作“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16.
从Cina到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西方与东方最早、也是最长时期的接触是Cina、Thin、Sinae(秦)。从古代印度再向西辗转相传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环境的影响,人种发育的习惯,文字俚语拼写之差异,在使用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的“英民族”,在接受万里之外又历时千年以上含“秦”的三个词汇中,是如何演绎成现在定型的China──这个能为国际公认,也为这东方大国──中国自己所承认的英译名词?Thi──在现代英语中与“中国”已无任何关系,本文不再讨论。Sinae──这个词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在现代英语中尚保留着与“中(国)的血缘…  相似文献   

17.
由德国frommann-holzboog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荷尔德林书目),是与诗人荷尔德林(Holderlin,1770-1843)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这位诗人在生前生后沉寂了百余年之后,在德国诗坛声名大振,独占鳖头,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和崇拜者。鉴此,符兰腾堡州立图书馆在1941年创建了“荷尔德林档案馆”,并在馆藏书目与新征集到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于1953年出版了它自编的第一部(荷尔德林书目)。该书目后由MariaKohlr续编,陆续刊登在(荷尔德林年鉴)上。(国际荷尔德林书目)是在这几个(书目)的基础上扩充修订的。之所以被称为“国际”,…  相似文献   

18.
在英国西南海岸有一个叫波斯科诺(Porthcurno)的小镇.虽然它地处偏远的天涯海角,可却每天吸引着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因为这里有一个英国乃至世界稀有的悬崖剧场.即米奈克剧场(The MinackTheatre)。米奈克在康沃尔(英郡)方言里意为岩石,由于剧场三面临海且建造在崖石和峭壁上因此得名米奈克剧场。 米奈克剧场是一个半圆形的露天剧场.由于它形状颇似希腊古剧场而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古典”剧场。该剧场的舞台为一块 100平米左右用花岗石铺就的平地和一块10平米大小突出的圆台,舞台的背景…  相似文献   

19.
<正>“百科全书”这个概念出现于16世纪后期的欧洲。据称,首次以“百科全书”为书名的是德国编纂家保罗·斯克利奇1559年出版的《百科全书,或学科世界的知识》,但这本书内容简单,笔调平庸,没能产生什么影响。1728年,英国学者伊弗雷姆·钱伯斯的两卷本《百科全书或艺术与科学通用辞典》多次再版,他因此被称为“现代百科全书之父”。然而,有许多人常常把这顶桂冠戴在法国翻译家、作家和哲学家狄德罗(1713—1784)的头上。如今回顾狄德罗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和方法,仍能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20.
托加袍(toga)是古代罗马市民穿的宽松,有褶皱的大袍,初期各阶层男女都穿,后来成为国服,即国王和高级官员穿的袍服。凯撒(公元前102-前44年)作为古罗马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自是与托加袍有不解之缘,托加袍在凯撒人生的不同时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