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中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对待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走向了比胡塞尔的先验意识更为本源的地方——此在"在-世界中-存在"。此在之所以能以"在之中"的方式而存在,是因为此在是一种情绪性存在,情绪决定、敞开了此在的在"此"存在。但正是通过对《存在与时间》中情绪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此时的海德格尔没有真正走出主体主义的藩篱,没有真正摆脱胡塞尔的影响,这种主体性甚至以比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更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过,正是这种极端表现实现了海德格尔对传统主体主义的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2.
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存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处在21世纪现代化盛行的社会中,我们更要认识到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然后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在人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关注人的存在,关注"存在者"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中从存在论发展历程中引出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阐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产生背景,并深入地解析了他的存在论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从"存在"、"此在"出发,了解海氏的基本存在论思想。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的观点表明人的存在不是单纯的个体的存在,而是作为"常人"在世之中,强调人处于一个随时都被他人影响、异化的世界,人逐渐背离自己的元初状态,成为一个被世界规训的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指出劳动过程中人的对象化、客体化,并由此导致人的本质异化。从"在世存在"的视野分析异化理论,有助于探求人的根本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在此在的揭示能力如何形成这一问题上提出“敞开”,随着思考的深入,后期海德格尔逐渐将“敞开”视为一个前生存阶段的域性空间。这一结构与海德格尔对诗的看法相一致。“敞开”问题最终显示为一个此在本体论下的艺术构思问题,在此海德格尔启发我们应关注艺术构思的思维基础,考察诗人能否正确地把握自身存在基础,这一思路也对其诗歌批判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在建立人类本体论。马克思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建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性,强调人类在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海德格尔以此在为出发点,通过现身情态的领悟建立了基础本体论,并阐释此在的共在性和历史性。他的思想带有一种原始本真的东西,有悲观论的倾向,但在此在的历史中又强调扎根在未来,赋予此在一定的超越性。尽管他们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但他们都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关注人和世界的问题,把两者作一比较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通过对"存在"的意义追根溯源,揭示了"存在"与存在者的本体论差异,批判了传统本体论的实质所在。海德格尔从此在(人)的日常生活切入,运用现象学方法,追问和阐释此在的"存在"的意义及其时间性。由此,海德格尔对此在(人)进行的生成论剖析为当代哲学开辟了新的思考地平。  相似文献   

7.
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存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处在21世纪现代化盛行的社会中,我们更要认识到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然后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在人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关注人的存在,关注"存在者"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中从海德格尔存在论中对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思想的阐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出发,进而阐发了海氏的基本存在论思想对后期存在主义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存的昭示。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缘在分析,阐明了缘在存在于与世内之物的牵念关系之中,存在于与他人共在的牵心关系之中,存在于处身情境的牵挂关系之中,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缘在与真理的关系,提出陈述的真理有赖于缘在的"展开状态"、"敞开状态",有赖于缘在行为的"开放状态"。真理的本性是自由,自由是"让存在者存在",这要求我们让自己在敞开状态中遭遇事物。海德格尔这些思想对于开拓人们的思维,认识世界,揭示真理,具有方法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前期的现象学-存在论思想,体现为生存论。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已经涉及了"技术"现象,只是技术还不是主导性的问题。从海德格尔前期的生存论立场来看,即从"在世界之中存在"来看,器具显示为上手性的存在,技术显示为对器具的上手性的揭示。作为揭示的技术的本质和根据,来源于此在的"在世",此在的在世生存要求着技术,通过技术让器具上手,通过技术"在世界之中"生存。同时,技术也维系着世界的结构即"意蕴"。  相似文献   

10.
《雷雨》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戏剧家曹禺奉献给世人的经典话剧。作为人类灵魂的探索者,曹禺一直在思索着人的出路。《雷雨》中关于人类与天地间"残忍"的悲剧传达出他对人自身"存在"的思考。剧中揭示人的生存困境,在表现人存在的梦魇和焦虑的同时,更多地表达了他希望建构一个有爱、理想的人性存在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中提出了"文学介入"理论,"文学介入"旨在揭露不同阶级的人的处境,起到干预社会的作用,达到引起行动的效果。狭义的"介入"指向政治介入,揭露一定阶级的人的处境。广义的"介入"指涉现实生活世界,包括了政治生活在内的人的生存、生活状况。文学介入依据词语与物的对应关系,在意识中呈现对象,依靠"作者—读者",通过"揭示—被揭示"的方式实现。文学介入是以意识的自由为前提,通过"作者-读者"交互显示自身的自由的方式,揭示人的自由。自由始终在场,人的自由,自由的人始终是"文学介入"关注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西方哲学家认为语言与存在是内在同一的,作为"存在的存在"只是存在于语言中,语言是存在的本体论依据。海德格尔将语言视作"此在"敞亮自身的存在方式,"此在"由语言本身所蕴藏着的内在丰富性语义所牵引,聆听、领悟并应和着这种本然所是的存在意蕴。而在伽达默尔看来,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凡是能被语言表述的东西并不存在于它自身之内,而是存在于它所表述的语言中并作为被理解的东西而存在。人及人的世界生成并存在于语言中,语言是存在的直接显现,语言与存在的内生性关系,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的语言学视域和存在论根基。  相似文献   

13.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根本问题,这一问题分别表明为早期的世界性、中期的历史性,以及晚期的语言性.在晚期思想中,海德格尔对语言的关注是通达存在的道路.在本性上,存在的问题成为了语言的问题.在这里.从存在何以规定思想及其言说方式,以及语言时存在的敞开等重要问题入手,揭示了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语言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海德格尔的语言与存在、思想相互关切的生成游戏,这一生成游戏正是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本性所在,这也是一种不解的思想之谜.  相似文献   

14.
通过解读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第二篇《此在与时间性》中对"良知""决心""时间性"等主要概念的分析与阐释,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华彩部分做出深入的理解。在阅读其哲学思想的同时,从《此在与时间性》中窥探《存在与时间》的整体写作模式,总结海德格尔所擅长的"我想—我行—我断"的行文结构,继而深入他所创造的哲学概念世界。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以“此在”即“我的存在”为本体,反对一切主客二分和把艺术看成感性认识和体验的观点,主张艺术作品建立的世界要将世界中的事物意义化。以特有的方式敞开存在者的存在,实现真理的自行置入,获得人在异化世界中的诗意地安居。  相似文献   

16.
西方传统哲学一直走的是主客二分的道路,天人相分,而海德格尔反转了这一路径,从“此在”中引出了人与世界互含统一不可分的理论,即主张天人合一.而要天人本真的合一,又必须先人是人,即人脱离其首先的常人状态,去本真的存在,这一过程海德格尔又是通过“向死存在”最终完成的.也正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的哲学,特别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东方的哲学有了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7.
“在世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拥有世界的原因在于世界向来就在它的存在结构内,与身体无关。涉及表征问题时,人们通常将“在世存在”作为海德格尔明确反对笛卡尔认知模型和表征的证据,但二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在世存在”不意味着完全取消表征,它不仅没有取消表征,而且还是表征的语境框架,且需要后者摆脱形式化的缺陷。“在世存在”本质上并不排斥和反对表征,作为认知主体的此在正是凭借表征生成、塑造、拥有自己所处的周围世界。  相似文献   

18.
指示"不合乎理性或不恰当,与理智不相符"的"荒诞",在文学世界里揭示了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这种"荒诞"主题深受"残酷戏剧"的影响。在荒诞派作品中,主题、话语地位和"物"的地位等方面都显现了"残酷戏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借鉴海德格尔“此在”与“共在”理论,讨论中西文化交流问题,主张中西文化应该着眼对自身的发展,将彼此理解为独特性的存在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20.
在《存在与时间》中,畏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与传统哲学家对畏的研究视角不同,海德格尔赋予了畏生存论存在论上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畏是此在的最本源的显现,此在在畏中选择自己本真的存在,因而可以说畏是海德格尔基础本体论的本体。畏将此在从沉沦中抽出来,使其展现为个别性的此在,同时也使此在产生一种茫然失所的感觉,因而此在又逃避到沉沦中去,但它终究不可能逃避畏。海德格尔关于畏的讨论是为揭示此在的整体结构服务的,又在当代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