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南宋以来,不断有人从《惜往日》诗中找出一些“疑点”,判定此篇为“伪作”。本文针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疑点”问题逐一进行了辨析,证明前人所提出的这些“疑点”缺乏根据,不能成立。因此,认定《惜往日》的著作权当属屈原。  相似文献   

2.
因《惜誓》是代拟体,故赋中的语句与思想难以和作者的真实情况画等号,但是辞赋中所使用的星象、方位与仙话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特色却是标明作者身份的关键。作者在《惜誓》中暗含了一幅以太一为中心的星象图,这可从赋中主人公南—西—北—东的独特游历路线中获得旁证。从太一的主导神地位、王逸供职于兰台的经历及赋风等因素可推知,《惜誓》大致创作于西汉中期。从赋作暗合星象及改用松乔仙话等情形可看出,《惜誓》的作者当是一位博学且富有文采与操守的士人。  相似文献   

3.
“《惜誓》为唐勒所作”说,出自当代楚辞学名家赵逵夫先生;赵先生否定王逸序《惜誓》所引“或曰”的《惜誓》为贾谊所作一说,无坚确的理由。《惜誓》很有可能是贾谊所作(当然仅是“可能”),而绝非出于唐勒之手。  相似文献   

4.
贾谊写《惜誓》当是他人性本质的体现。《惜誓》当是他借怜惜屈原不得志而誓死之篇来表达他的看法和态度。从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屈原之死的事实表示了惋惜之情,对其本人表达了尊敬之心,但又毫不保留地表达出"以死抗争社会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做法并非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的态度。其价值不仅在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了所谓君子生存得志敬业、失志隐身和绝望自杀三种选择之外更多的思考:为什么君子只是消极地对待命运的选择呢?为什么就不能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生活方式来对待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呢?为什么就不能以务实的态度来改变现实社会中总是君子和小人颠倒关系的事实呢?君子真的有必要考虑以上这些问题吗?贾谊提出了明哲保身、明辨是非、当留则留、当退则退的新主张,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新方法。这些新思想、新主张和新思路值得后人学习和思考,它是贾谊《惜誓》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更是君子生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所在。它既是社会问题,更是人生问题。《惜誓》的美学思想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证:以生命为中心的美学思想、"神游太空"的美学思想、"神游昆仑"的美学思想、"思今忆古以明君子之道"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惜诵》是屈原《楚辞·九章》中的一篇。屈原虽然没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但他“发愤抒情”的思想承前启后,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是对屈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汉代隐逸文化对屈原、宋玉有所继承,又有出新。比较《离骚》与《远游》可知,屈原的隐逸,只是“求志”的手段,所以反复再三后,最终没有离开楚国;而《远游》最终走向了隐逸.且由对现实社会的否定而否定长勤有限之人生,表现出对与天地同体境界的渴望与追求。可以认为,《远游》乃汉人之作。此外,从《远游》与《惜誓》、《哀时命》的比较中,进一步证实此一观点。  相似文献   

7.
《惜诵》是《楚辞》中明确为屈原所写的作品之一,现为《楚辞·九章》的首篇。其开头部分几句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抒)情。所作〈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篇名"惜诵"系拈取篇首二字为题。其含义自来众说纷纭,迄今尚未有定论。《屈原集校注》列举旧  相似文献   

8.
清儒朱珔《文选集释》一书成于道光年间,搜罗宏富,对《文选》之《选》文、《选》注多所补正,实为整理《文选》必不可少之资料惜其鲜有专门研究之作,本文通过对《集释》一书体例与内容的分析,认为其无论是在《选》学史上还是在注释学的发展上都是功不可没的。  相似文献   

9.
赵长卿词的主题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著名词人赵长卿著有《惜香乐府》10卷,收其词260多首,为宋代词人中作品数量较多之词人。其词四景愁情满怀,独具风格。但历代治词史学者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论文力图从解读作品出发,全面分析其词作的主题取向,明确其在词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词律订》是戈载的论律之作,惜已散佚。《词律订》一书是否完成在清代即存有不少争议。秦巘《词系》引录不少《词律订》内容,依据《词系凡例》推断《词律订》业已完成。《词律订》以订定万树《词律》为主要内容,间论及韵,与《词林正韵》可参互考订。《宋七家词选》是戈载撰写《词律订》过程中编订的,两书可互为补充。对戈载校定《词律》之评价应避免偏颇,既要认识到其贡献,也要察觉其不足。  相似文献   

11.
《诗》之《周南》、《召南》与《易》之关系探究,分从两方面进行把握,结构上,《诗》有二《南》犹《易》有《乾》、《坤》;内容上,诗有二《南》犹《易》有《成》、《观》。  相似文献   

12.
你《涉江》你《抽思》你《哀郢》你《怀沙》,你《惜往日》你《悲秋风》,你发自肺腑的语言含着泪带着血,用它们砌成一座正直真诚勇敢纯洁的丰碑。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关系源远流长,但是其文化也有各自的特点,在对生死观的理解上是不尽相同的。通过比较电影《红高粱》和《挪威的森林》,分析了中国理性、实用的生死观与日本"惜生崇死"的生死观,从而更好地理解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4.
<正>公益海报作品《人多粮寡惜粮如珍》选用勺子与小麦形象做图像同构,七把勺子与一穗小麦形成了鲜明对比,寓意人多粮寡的现实窘境,呼吁人们应当厉行节俭、惜粮如珍,积极参与"光盘行动"避免"舌尖上的浪费"。该作品获201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市公共服务视觉管理研究》(2016CYS035)资助。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体性》云:“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辞见。盖沿隐以致圣,因内而符外者也。”大凡感情有所激荡,自然要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有了活动,自然要用文字来表现。一般说来从潜在的思想感情,到显赫的语言文字,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愁伤忧思,谱《九章》赋《离骚》,以托愁志哀。而《九章》中的《惜诵》和《离骚》更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的,细玩这两篇作品,发现它们有很多相同相似与相异处。尝思拿来比较,或很有趣,今尝试为之。  相似文献   

16.
惜书     
刘贵玖 《山东教育》2005,(25):62-62
童年时候的家跟村里的小学公一墙之隔。因此,在我最早的记忆里,唯有学校印象最深也最难忘。  相似文献   

17.
《石鼓文》的创作风格与写作手法与《诗经》相仿.在写实描摹中流露出作者对武事的赞美之情,严整和气势与《诗经·小雅》格调相同,“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中透出一种恢弘的气势.在篇章字数上《石鼓文》的章数、句数与总字数又大大超过了《小雅》,其诗体篇幅又与《大雅》类似;内容上《石鼓文》描绘的行猎过程比《国风》多一些细腻典雅,又比《小雅》多一些活泼洒脱,可以说是狩猎诗的精品.  相似文献   

18.
善"引用"是《世说新语》的写作特点之一,其中对《诗经》的引用量大且效果极佳,惜学术界对此尚乏研究。本文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归纳出其直接摘取原句、断章取义、借用篇名正用其义、借用篇名反用其义等四种引用方式;并进而阐释其引用的意图及行文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司马迁与班固两位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出身与遭际及各自史学才能之不同,因而《史记》和《汉书》中的相同的类传虽记述时代、内容基本相同,但评价却大为不同。表现在对西汉王朝的看法上,《史》多讥剌之辞而《汉》则代之以雍容圆滑的记述。在道德评判上,《史》往往冲破伦理道德的束缚,而根据人物的具体情况定其优劣;《汉》则自觉地以统治者的代言人自居,处处以统治者的正统思想来绳墨历史。在义利观上,《史》重利但不排斥义;《汉》则重义而轻利。《史》、《汉》类传之异鲜明地体现了两位史家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解老》与《喻老》是《韩非子》当中两篇可称为"解释体"的文章,尽管其思想内容、文章风格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整体上却有着一致性,从性质来说,都是对《老子》的解释之作。《解老》当是韩非求学于荀卿时所作,并非专题性论文,而更像是读《老子》的注解,亦有读书笔记的性质。《喻老》当为韩非后期重读《老子》所作的解说之文。正是这种创作时期的不同,使得二者甚至在文本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异。这类文章的文体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经说体"的继承与发展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