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文解字>是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诠释字义的字书,书中汉文字折射出的社会文化信息极具历史价值.以<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为据,对比二徐本,参照莫友芝先生的<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简称<笺异>)和梁光华先生的<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注评>(简称<注评>),把<说文·木部>所收录的田间农具字分为整地农具字和收获农具字两类,运用归类释义法探寻此类文字内聚的农耕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段玉裁为清代《说文解字》(简称《说文》)研究四大家之首,其对《说文》的校勘,人们赞誉有之,指误的也不少,但在总体上缺少符合事实的认识。本文将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与《说文段注》进行比较分析,从段氏校勘与唐写本吻合、优于唐写本和劣于唐写本等方面作综合统计,指出段注校勘的得失之比为二比一略强。  相似文献   

3.
莫子偬考鉴《唐写本说文木部》(简称《唐本》)为中唐穆宗时的写本,并对《唐本》和传世的二徐本进行开创性的校勘。1864年,在曾国藩的资助下,《唐本》与莫氏《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简称《笺异》)在安徽安庆首次刊剖面世。因家道衰落,莫氏后人将之售与徐子敬,又辗转易售多人,最后归入日本学者内藤虎氏手中。从晚清以来就有许多学者在研究《唐本》和《笺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研究《唐本》和莫氏《笺异》的学者夥移,研究成果令人瞩目。本文对《唐本》和莫氏《笺异》的考鉴、刊刘、流传与研究历程及代表性成果首次进行总体爬梳、评价,颇有新意。  相似文献   

4.
今通行本《说文》为宋初徐铉奉诏就李阳冰改本和当时所见各本重加整理而成,往往今本《说文》所无,唐宋典籍中所引《说文》则有之。本文将唐写本《说文》口部残简与木部残卷与玄应、慧琳等撰《一切经音义》所引《说文》及今本《说文》逐条加以比勘,就其异同之处对《一切经音义》所引《说文》的版本及唐写本《说文》的原貌进行了考探。根据《一切经音义》所引《说文》可证唐代流传的《说文》当不止一种版本,唐写本《说文》口部残简与木部残卷确为唐本。  相似文献   

5.
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读音的系统完备的字典。《说文·木部》正文收421个字,重文39个字,是《说文解字》中收字最多的部之一。分析《说文解字·木部》的字形结构、意义类别,可以把握《说文解字·木部》字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6.
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读音的系统完备的字典。《说文·木部》正文收421个字,重文39个字,是《说文解字》中收字最多的部之一。分析《说文解字·木部》的字形结构、意义类别,可以把握《说文解字·木部》字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7.
对《说文解字·木部》421个字进行语义上的归类,分出同义义场、总分义场、反义义场、分类义场等若干义场,并对同一义场中的共性语义与个性语义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最后归纳出《说文解字·木部》的排列是以共性语义为枢纽,形成一个个带有整体性的语义聚合体。  相似文献   

8.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院长、省管专家梁光华教搀专著《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笺异注评》(32万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2000年获贵州省第四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作家出版社全文影印纳入《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该集成已于2006年7月出版发行。诚如《集成》卷首说明所言:“本集成充分展示一个世纪以来《说文解字》研究的壮丽景观,以保存百年《说文解字》研究文献为目”,  相似文献   

9.
据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文》共收篆文9353个,重文1163个,说解字共133441个。但《说文》所收篆文是否确为9353个呢?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为研究《说文》部首,对大徐本《说文》各部所收字数进行统计,发现并非9353字。为了弄个究竟,笔者以大徐本《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  相似文献   

10.
从远古文字看《说文》荆贵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在我国文字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直至今天,如果想要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的语言、历史、古典文学等,就非研究《说文》不可,清代朴学空前兴盛,就是建立在对《说文》孜孜不倦地探索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1.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汉·许慎)第一部词典是《尔雅》(汉)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汉·杨雄)第一部植物学专著是《南方草本状》(晋·嵇含)第一部药典书是《神农本草经》(秦汉)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汉·司马迁)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汉书》(汉·班固)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是《史通》(唐·刘知几)第一部古代制度史是《通典》(唐·杜佑)第一部兵书是《孙子》(春秋·孙武[一说孙膑])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论语》第一部神话小说是《搜神记》(唐·干宝)第一部笔记小说是《世说新语》…  相似文献   

12.
“贝”是《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下称《说文》)第六卷下篇的一个部首.《说文》对“贝”字的说解是:“海介虫也.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这段话除了说明“贝”字的意义和造字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概述了在我国“贝”用作古代货币的兴衰历史,是考察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的珍贵资料之一.对于“海介虫”,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说:“介虫之生于海者.”贝是生活于江河湖海并长有坚硬甲壳的软体动物之总称,如蛤、螺、蚌之类.贝在《尚书·禹贡》、《尔雅·释鱼》等上古典籍中屡见记载.  相似文献   

13.
一、先秦“乐”的概念《说文解字·木部》:“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虡也.”乐的甲骨文作(?),罗振玉释:“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或增白,以象调弦之器,犹今弹琵琶阮咸者之有拨矣……许君谓‘象鼓鞞木虡’者,误也”.罗振玉所释是乐的本义——乐器.《周礼·春官·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同意”本意辨说陈建裕《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造字结构、探求汉字本义的专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体系完整严密的字典。许慎创建的编排系统和释字体例等,成为我国历代辞书编纂的楷模。《说文》在对汉字形、音、义的说解过程中,运用了很多术语,...  相似文献   

15.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16.
说起“牙”,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我们通常所说的牙齿。不过,“牙”在古语中还有作"牡"来讲的,《说文·牙部》上说:“牙,牡齿也。”牡齿即大牙,臼齿。后又用“牙”指称“牡”。牙,《汉语大写字典·牙部》录有:“牡,指雄性牲畜。”“牡”为什么会成为雄性的代称呢?《说文·牛部》记载:“牡,畜父也。”段玉裁指出它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说文解字注》二篇上,第五页)。“牡”字的右半部是个“土”字,在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释祖妣》、《殷契萃编》中,他认为:“土”、“且”、“士”都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这就是“男根说”。许多与“土…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系传》在《说文》研究中的开创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是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说文》学巨著,它开启了《说文》学中六书问题、部叙问题、释例问题等专题研究,同时它还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说文》注释本。《说文解字系传》的问世标志了《说文》学的诞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说文解字系传》对《说文》学史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年、祀、岁纪年,就是把年代记下来,用以表示时间的概念。我国历史上的纪年主要以帝王为代表。这种纪年的方法,在商代就开始了。《汉书·律历志》引《尚书·伊训》有“太甲元年”。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解释年字说:“年,谷熟也。”在原始社会时期,从传说中的神农氏时起,人们已开始了农业种植,古人把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这一周期,叫做一年,商代的甲骨文把年字写成形,象人背负着已成熟的谷类作物,这就是年字的起源。  相似文献   

19.
《捕蛇者说》之“说”字是一种文体的名称。这一义项是由“说”字的本义演变而来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言兑,会意。按兑亦声。《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孙诒让注:谓谈说所以明其意义。毕云,解说)《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周礼·大祝》:‘六曰说’。注,以辞责之。《礼记·少仪》:‘游于说。’疏为论说。”从朱骏声的解释来看,“说”有解说、论说的意义。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取名来看,《说文解字》即为解释文字之书,其“说”字就是解  相似文献   

20.
正确理解形声字的意符,对于辨认汉字的本义有其重要作用。以《说文解字》“斤”部为例来看,“斤”象斧头之形,本义为“斫木斧”,因此,从“斤”之字多与斧或与用斧有关。 斧 《说文》云:“斫也。从斤父声。”《苟子·劝学》:“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斧”和“斤”同义并举。 斨 《说文》云:“方銎斧也。从斤片声。《诗》日:“又缺我斨。”《诗·七月》:“取彼斧斨,以伐远扬。”“斧”和“斨”同义并举。 斫 《说文》云:“击也。从斤石声。”《荀子·性恶》:“工人斫木而为器。”枚乘《七发》:“使琴挚(人名)斫斩以为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