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丽 《教育艺术》2021,(3):39-39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品,现在被选入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中。全文仅85字,却成为千古名篇。作者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营造了一个美丽宁静的月明之夜,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全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相似文献   

2.
夏秀云 《现代语文》2011,(5):120-120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的一段写景文字,人教版和苏教版的语文教材都选取了这一段文字作为写景教学的典范文章,可见它在语文教育家心中的地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章中的"四季"问题,历来存在着争议。郦道元写三峡四季景色时,没有按"春夏秋冬"的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其被贬黄州期间,文章虽短,却是随笔小品中的精品,历来被人们推崇欣赏。文章玲珑精致,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浑然天成。其中的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精妙无比,韵味无穷。而教材将句中的"盖"字注释为"大概是",与事实不符,应解释为"原来是"才确切。  相似文献   

4.
【课文品读】 《故都的秋》写景抒情之句群分析 在《故都的秋》阅读教学之中,不少教学设计的着眼点主要是“五幅图”,这与初中的《春》的教学形态差不多。其实,《故都的秋》与《春》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它进入写景的“速度”是比较慢的,离开“写景”之后又有大段的议论,所以写景抒情的文字并不多,且很难都从“画面”的角度去概括。  相似文献   

5.
《紫藤萝瀑布》被收录于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是一篇语言简练、意境优美且富含了丰富人生顿悟的哲理散文。文章在写景抒情和悟性悟理方面都做到了浑然一体。它不仅能让我们直观感受到紫藤萝美、语言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之美。一、融入生命的藤萝《紫藤萝瀑布》是托物言志类文  相似文献   

6.
入选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具有文学性的作品,如《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文艺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等写景抒情的小品文,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狼》是构思奇妙、寓意丰厚的文言小说;《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孙权劝学》等虽节选自史书,但亦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7.
《三峡》(郦道元)是人教版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三峡被誉为中国"山水画廊",是观山看水的极地,郦道元则是集地理学家与散文家为一身的模山范水、抒情写意的大师,美景遇美文,可谓美不胜收。美文需要美教,为此,我以读美、寻美、悟美为主线,  相似文献   

8.
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八年级(上)第26课《三峡》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原的翻译有三处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兰亭集序》是以写景记游为主的散文,然而文中融合了叙事、抒情、写景、议论等多种表现形式,文章因作者的感情变化而出现从平静到激荡再到平静的变化,极尽抑扬顿挫之美感。从这篇经典散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善加提炼应用,完全可以吸取到类似篇章教学的诸多经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散文教学思路与审美教育融合两项。  相似文献   

10.
姜垚 《现代语文》2014,(10):48-50
《马说》是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篇,分别被选入苏教版、人教版以及鲁教版等初中八年级语文课本,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篇目,也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经过分析、筛选,整理了1979年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名家研究著作共40篇,并将其分为教学设计、鉴赏、文言知识辨析等几类,其中教学设计类13篇,鉴赏类19篇,文言知识辨析类8篇。目的是能够对本文教学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并为其搭建一个有利的教学支架。  相似文献   

11.
听过不少青年教师的教学大赛,也听过不少名师的示范教学,执教的多是经典教材、写景抒情、童话寓言一类的文章。听《晏子使楚》(以下简称《晏》),还是头一回。  相似文献   

12.
教材简析《三峡之秋》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重点课文,是现代作家方纪笔下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中作者按照早晨、中午、黄昏、夜晚的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段景物的特点,运用多种修辞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展现了雄奇壮丽的秋之三峡的景色。  相似文献   

13.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新编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写景诗大多以描绘景物为主要题材和抒情媒介,这些诗词篇幅短小、格调明快、语意浅显,学生们易读易记,学起来饶有兴趣。本文主要以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枫桥夜泊》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教学感受与体会。  相似文献   

14.
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提出:"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干将莫邪》选自《搜神记》,被选入沪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小说讲述了干将为楚王铸剑,被楚王所杀,其子赤在侠客帮助下为父报仇的故事。七年级学生在教材中首次接触"志怪小说",文中大量荒诞的情节、大胆的想象与奇特的夸张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而作者为何要将其写得如此之"怪"又是学生不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三峡》入选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其他三篇文章分别是《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山川美景”。可见,编者将《三峡》纳入富有文学性的“山水文”范畴。  相似文献   

16.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小品义均被收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上文言单元,而且放存一课中,比较教学是教材编者的意图,更是一线教师的最佳选择。因为同样是小品文,同样是情景交融,但细细品味,两文貌似神离,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17.
《三峡之秋》是方纪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以其流畅、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中秋之日三峡从早到晚景色的变化,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长江三峡的深爱之情。《三峡之秋》被选作人教版第九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略读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培养审美情趣;通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因此,本文的教学可作如下设计:一、展播导入,感受三峡风光播放课前准备的三峡风光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整体感受三峡的风光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课文、感受三峡美景的情境之中。(…  相似文献   

18.
李耕拓 《湖南教育》2008,(11):37-37
《三峡》作为散文名篇,多次被选人初中《语文》教材,今义见于人教版的《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课文写的就是“三峡”,事实上并非如此。早已有人指出,它写的只是三峡中的“巫峡”。  相似文献   

19.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写景美文。这篇文章中以抒情助写景的高妙手法,值得我们学习。所谓以抒情助写景,指的是在写景中,适当穿插抒情的文字,以更加生动有力地表现美景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0.
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时的思想家陶弘景写给朋友、中书谢徵的一封回信。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表现手法精妙纷呈,感情抒发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