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中经常发生一些交通肇事后不及时抢救受害者而逃逸,从而导致受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的案件,给受害人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社会危害性,修订后的刑法第133条对交通肇事的犯罪行为增加了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的规定,提高了法定量刑幅度,为司法机关严惩这种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根据也确保了受害人的权利。但是立法者忽视了逃逸行为的复杂情况,尤其是忽视了行为人主观罪过的复杂性而笼统的将其作为量刑加重情节规定,这种立法上的疏忽直接导致了理论认识的重大分歧和司法适用上的混乱。鉴于这种情况,2000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  相似文献   

2.
故意杀人罪与交通肇事罪在一般情况下不难区分,但在复合罪过的情况下,问题显得颇为复杂。交通肇事后逃逸,不及时抢救被害人,从而导致被害人死亡,根据1997年刑法133条,要从重处罚;如果积极逃逸,可能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研究这一问题,是司法实践中区分此罪与彼罪、正确定罪量刑的客观要求,也是减少错判误判的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深刻分析和认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危害,严厉打击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有效遏制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发生,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交通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迫切要求。所以,要科学理解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对于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只能是因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深刻分析和认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危害,严厉打击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有效遏制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发生,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交通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迫切要求.所以,要科学理解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对于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只能是因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李晓山  张海成 《金秋科苑》2009,(16):283-284
当今的社会有很多犯罪行为往往会造成多重危害后果,既给被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也使其精神受到损害。但是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受害人对犯罪行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却无法得到法律上的支持。相关的规定在立法上互有矛盾而且有很多漏洞,且缺乏理论依据。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的现实情况,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给被害人及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痛苦,而且更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应该逐步的确立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李晓山  张海成 《今日科苑》2009,(16):283-284
当今的社会有很多犯罪行为往往会造成多重危害后果,既给被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也使其精神受到损害。但是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受害人对犯罪行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却无法得到法律上的支持。相关的规定在立法上互有矛盾而且有很多漏洞,且缺乏理论依据。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的现实情况,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给被害人及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痛苦,而且更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应该逐步的确立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7.
何智伟 《知识窗》2013,(4):54-55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肇事事故逐年增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因此.严厉打击交通肇事犯罪.有效预防和遏制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发生.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冷华 《知识窗》2008,(3):57-57
[案例]2007年6月,司机林某开车将一行人撞倒,但其未停车,继续行驶。行进半小时后,由于心中不安返回事故现场。此时,伤者已被路人送去医院,现场也被破坏。伤者由于未能抢救及时死亡。交警认定事故责任由林某全部负责。最后,法院认为林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具有因潜逃致人死亡的情形,判处林某有期徒刑7年。林某对自己构成的交通肇事罪没有疑义,但认为自己及时返回了现场不构成逃逸。请问:法院的判决正确么?  相似文献   

9.
主观恶性是体现犯罪人行为恶劣程度的指向标之一。本文主要试图从主观恶性方面切入,讨论法官量刑的技术途径之一——主观恶性对量刑的影响。包括犯罪行为之前、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和行为结束后三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0.
唐律之“戏杀”可概括为因“戏”而杀人,即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死亡.“戏杀”之罪过形式近似于现代刑法理论中的过失,行为外观表现为“共戏”,行为结果表现为“共戏”对象之死亡.“戏杀”在量刑上均比照“斗杀”减等而科刑,作为独立的罪名、独立的刑事法范畴,“戏杀”比照“斗杀”科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戏杀”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而这种独立性与完整性的欠缺,直接导致了法律实践中立法者与司法者对“戏杀”含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11.
李平  刘帅 《中国科技纵横》2014,(22):285-286
随着社会的进步,机动车已经进入了大部分家庭,但同时也迅速成为了对人们的安全威胁最大的因素之一。本文将针对交通事故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对几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痕迹检查,发现运用整体分离痕迹鉴定在认定肇事逃逸车辆时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唐伟元 《科教文汇》2008,(34):210-211
应在侵权法中统一规定死亡赔偿制度,以改变现今的立法体系上的混乱问题;应对受害人丧失的生命作出直接的赔偿,并统一名称为“死亡赔偿金”,其计算标准城乡同一,以体现生命的平等,其性质为惩罚性赔偿,重在预防功能;应对受害人未来预期收入的损失,统一称为“预期继承利益丧失赔偿金”,其计算标准则依据城乡不同标准计算,以体现赔偿的合理差别。  相似文献   

13.
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司法实践中,大多数犯罪是由个人单独实施的。然而犯罪行为中也存在多人犯罪的案例,即为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犯罪行为,分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团。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的波动,有组织有预谋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对社会的稳定和公众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恶性程度极高。因此,明确共同犯罪的基本条件、身份认定和量刑标准对于分析共同犯罪的行为起到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97年,一场飞来横祸让英国王妃戴安娜死于非命,是车祸还是谋杀?媒体众说纷纭.但是导致戴安娜死亡的直接原因却是一场车祸导致的体内大出血,体内大出血在当时是很难及时止住的,即使是体外出血,若延误了治疗的时间,一般也会危及生命,世界上,每天都会有因大出血而导致死亡的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量刑建议权指公诉人在出庭公诉过程中,根据被告人的犯罪事实、犯罪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等,代表人民检察院提出建议,要求人民法院对被告人科以某一特定的刑罚,对刑种、刑期、罚金数额、执行方法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的权力。在我国,检察机关行使量刑建议权具有法律依据、法理依据和价值依据。通过考察西方各国量刑建议制度,文章提出了构建我国量刑建议制度的具体设想及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贾立岩 《今日科苑》2009,(24):179-179
近年来,扒窃犯罪活动突出,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和群众出行安全感的热点问题,且这种犯罪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稳定。但由于目前扒窃犯罪作为盗窃犯罪的一种,在定罪量刑标准上,与盗窃犯罪完全一致,造成打击处理力度较低,较难控制扒窃犯罪的发生。必须引起立法、行政、司法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按照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考虑扒窃犯罪的主观恶性,提高对扒窃犯罪的定罪率,有效打击扒窃犯罪行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扒窃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赵利民 《知识窗》2008,(9):58-58
[案例]2007年3月的一个上午,王某正横穿铁路时,一辆呼啸而至的列车将其撞飞,王某经抢救无效死亡。王某的丈夫要求铁路部门赔偿经济损失以及精神损失,遭到铁路部门拒绝。铁路部门认为,路口设有警示牌,王某的死亡是因她忽视警告穿过铁路造成的,根据法律规定,铁路企业可以不承担赔偿责任。王某的丈夫于是将铁路部门告上法院,要求法院判决铁路部门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8.
一、背景资料法制日报2005年12月8日消息:2004年公安部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17889起,造成107077人死亡。从年初至今,全国交通肇事逃逸率比去年上升了四成以上,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公安部2006年1月12日新闻发布会通报的数据:2005年中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0254起,造成98738人死亡;交通事故造成直接财产损失18.8亿元。这一组组庞大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这一批批“前仆后继”的杀手令人毛骨悚然!面对如此严重的交通事故,国家也采取了相应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3条明确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  相似文献   

19.
机械性窒息导致的死亡是命案中一个常见的死因。而在单纯机械性窒息死亡的案件中往往缺乏其他有效的痕迹物证,受害人指甲及嫌疑人指甲内容物的DNA检验在该类案件中的证据作用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关键的作用。探讨了机械性窒息死亡案件中指甲内容物检验的原理、检验方法,检出率的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自首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量刑情节,在司法实践中,自首从宽处罚原则充分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神。自首从宽原则的合理性根据在于自首行为显示出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较小,其人身危险性较低,从这一依据出发,才能针对具体案情合理适用自首制度。在死刑案件中对于自首情节的认定则应有更为精确的标准,从而实现司法公正,充分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