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仙桃方言中,亲属称谓普遍存在“同形异指”现象:一是指书面形式相同,因为读音不同而导致指称对象不同的现象.另一是指同一方言区或者不同的方言区,音义相同的称谓词指称不同的对象。仙桃方言亲属称谓中的“异形同指”现象既包括面称和背称造成的亲属称谓的词形变化,又包括由风俗习惯、历史沿革、主观信仰及个人喜好及从他称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异形同指”现象。在仙桃方言亲属称谓系统中还存在着缺环现象。  相似文献   

2.
在孕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亲属称谓系统中,人们将空间概念“内”、“外”投射于其中,形成了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这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一大特点。这种现象存在着内部结构的不对称性,有自己独特的隐喻机制,反映了汉民族古今文化特质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对陕西方言的“爹”字在亲属称谓里的运用情况进行讨论.根据实地调查以及读时彦著述所获取的陕西方言对“爹”字的两种主要读音[ta]类和[tiε]类来列举语料.如陕北晋语“爹[ta]”字用来指父亲时读作阴平,关中方言区很普遍地把父亲叫做“达”,陕南方言区较普遍地把父亲或伯父叫做“达”;宝鸡一带很普遍地把父亲叫做“爹”,陕南洋县等处也把父亲叫做“爹”.陕北晋语和关中方言对于父亲的叫法与山西及甘肃东部方言具有一定的一致性,陕南以至于秦巴山区的亲属称谓词的复杂性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4.
女部字趣谈     
一、女为人之初,青史留作“姓”在远古的氏族社会里是以女子为中心的。《说文解字》曰:“姓”,从女从心生,复合而成。女子为人类的起始,尔后,“姓”即成为同一血缘系统的家庭的标记。故而《百家姓》及其他有关的著论中至今一部分姓氏是带有“女”字的。如:姜、娄、姚、汝、姬、赢等。此外,尚有相当数量带“女”字的汉字曾用作姓氏。如:姒、委、嫘、妫等。可见“女”字与姓氏已久结姻缘,永载史册。二、“女”字意为美,常常露姣媚尽人皆知,“好”字是由“女”和“子”复合而成的,其意为美,由此可见,“女”字被视为美好的象征。因  相似文献   

5.
申欣 《语文知识》2011,(3):96-97
“哥”、“姐”、“叔”、“爷”等亲属称谓词语在网络环境下出现了新的语义和色彩义,并在流行过程中产生了特定的语用效果。本文对亲属称谓词语在现代网络环境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分析,以便考察亲属称谓词语的新用法和语义语用上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6.
亲属称谓是由于亲属而来的名称。“亲属,包括同姓的“本家”和外姓的“亲戚”。亲属称谓强烈地反映出人的社会属性、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与整个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传统习惯密切相关。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亲属称谓也会随之发生急骤的变化。本文主要依据昆明方言探究昆明地区汉族的亲属称谓。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存在着单音节亲属称谓加合式组合,可分为同参性组合与互参性组合两类.以"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八个单音节亲属语素的加合式组合为例,分析了其组合的复杂情况,并从语言学自身、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三个视角探讨了制约组合的因素,以期为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杜鹃 《语文知识》2003,(6):18-19
“兄弟姊妹”是汉语里常用的亲属称谓,产生较早,其中“兄、妹”在甲骨文时期就产生了。这四个字在文言文中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构成复合词“兄弟”“姊妹”。作为汉语的基本词语,它们虽然具有很大的稳固性,但历经三千多年发展,其词义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9.
对《水浒传》中的称谓词进行分析 ,可以看到该书许多亲属称谓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 ,但也有诸多社会称谓发生了较大变化 ,个别亲属称谓的使用也与现代汉语不同。如以“丈夫”、“妻子”这两个称谓词为例 ,则说明个别亲属称谓在《水浒传》中使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中亲属称谓不仅讲究亲疏有别、长幼有序,而且包含着浓厚的重男轻女观念。正确理解和使用亲属称谓,能够保持礼貌而顺畅的人际交往。河南光山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包括父系亲属称谓、母系亲属称谓、夫方亲属称谓、妻方亲属称谓以及其他亲属称谓。光山方言的亲属称谓不仅分得很细致,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亲属称谓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频繁运用的一类词.研究亲属称谓,能了解亲属关系的复杂程度.武鸣县马头壮语亲属称谓与其他壮语有共性也有差异:它可一词多用,以后缀区分;父辈称谓重视长幼区别;以“ta6”“tak8”区分性别;“me6”“koη”有时可用作前缀.  相似文献   

12.
《尔雅·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人际亲疏关系。其中所释亲属称谓,如“姑”、“舅”、“婚”、“姻”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男女的地位关系,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女”字初文的本义是对女性形体的客观描摹。这是先民“近取诸身”象形造字的典型方法。从卜辞里地名和女性的形声字特别多,可以推知形声字初起当在母系社会时期。借助现存最早的甲骨文来认识,可以证明“女”字初文并没有歧视女性的观念存在。在甲骨文中,“女”常常代替“母”字或二者通用,“母”字也是“女”字加两点而形成特指的。“女”作部首,造字众多,指事广泛,且有审美价值,如“姓”、“好、”“后”,足见女性在造字之初相当活跃。夫权制出现以后,男尊女卑的观念支配下,人们又造出一批表奴役、歧视、邪恶的“女”旁字,如“妖”、“奸”、“妒”、“婪”等,这属于文字增殖现象。我们不应本末倒置,以繁衍的文化造字来理解“女”字初文,认为先民造字时就具有贬低女性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4.
亲属称谓词属于词汇系统的基础部分,产生时间早、使用频率高、较为稳固。在与汉语长期接触中,彝语亲属称谓系统受汉语亲属称谓的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异和转用;同时,受彝语亲属称谓影响,峨山汉语方言亲属称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一些不同于普通话和其他汉语方言的特点。彝、汉亲属称谓的互动,既体现了语言的相互影响,也体现出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5.
母女辨     
甲骨文“母、女”二字通用,历来皆以象形和跽跪来解释,并进一步论及女子的社会地位问题.本文认为“母、女”二字象跽跪之形,初文表现的是女子之常时之姿,为美恶羞耻之心的外在表现.“母”字为女子之美称,“女”字为女子之共名,这是“母、女”二字早期通用而产生区别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湖南新田县“南乡土话”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长辈”、“同辈”、“晚辈”和“其它”四类。这里收列了新田县“南乡土话”(属于“湘南土话”)的亲属称谓词语共134条。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田“南乡土话”在用字、构词、句法和化意蕴上的一些鲜明特点,同时还能看到西南官话与“土话”相互影响的痕迹。这些特点和痕迹对于我们认识“湘南土话”的特征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的尴尬     
周艳琼 《学语文》2005,(2):44-44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相似文献   

18.
王甜 《现代语文》2006,(6):126-127
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承载着汉文化信息和语义密码,从而为其文化心理的阐释提供了系统的依据。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不仅是文字符号集成,更是文化世界的展示。本文以《说文解字》女部汉字为例,进一步解读其中所蕴含的女性文化。《说文解字》女部字共238个,重文13个,新附字7个,共计258个。一个“女”字统领以下257字,然后根据语义,分门别类:1.关于女子“姓氏”,共11字,占总数4.6%2.关于女子“婚姻家庭”,共16字,占总数6.7%3.关于女子“容貌品性”,169字,占总数71.5%4.关于…  相似文献   

19.
亲属称谓系统是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亲属称谓系统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对拉祜族和怒族亲属称谓的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结构特征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方言不仅能用来考证古音,方言词汇同样保留着古代文化的遗迹,亲属称谓往往是对古代婚姻制度的一种反映,方言中的一些特殊亲属称谓尤其是。沾化方言的特殊亲属称谓“奶”,既保留了“奶”一词在语义发展过程中某个早期阶段的状况,又是古代社会伙婚制婚姻形式在语言中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