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边城》与《长河》是沈从乡土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篇,将二的艺术手法和作的创作主旨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发现,从《边城》到《长河》实际上呈现出了一种浪漫的消解与理想家园的凋敝的趋势.而社会政治现实的压力与作的审美趣味的转变便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高中第四册课本中选登了沈从的《边城》节选部分,同学们得以从中了解沈先生笔下的湘西,品味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的寂寞》是汪曾祺所写,作为沈从的学生,他更加熟悉沈先生的作品和人格,我们可以从阅读中加深对课的理解,拓展对人生对人性的思考。[编按]  相似文献   

3.
一向以乡土作家著称的沈从文,在他所有的以湘西边陲地区人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中,最能赢得读者喜爱的,是那篇被论者誉为堪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媲美的《边城》。《边城》的问世,正处于风云变幻的三十年代。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爱国作家沈从  相似文献   

4.
名学批评家司马长风曾这样评价沈从先生及其作品:沈从在中国有如19世纪法国的莫泊桑或俄国的契诃夫,是短篇小说之王;中长篇小说作品较少,但是仅有的几篇如《边城》、《长河》等全是杰作。的确,在中国小说创作这座百花园中,沈从的作品无异于一道亮丽的风景。纵览他的所有作品,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均表现出一种不平凡的美。尤其在表现人性方面,他更是倾注心血、热情和智慧。这不仅体现在他一系列浓郁的乡十小说中,而且在他其它题材的小说中也有所显现。比如《菜园》即是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现代学史上,有一部小说被人们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便是沈从先生的《边城》。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6.
边城高级中学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聚居地的一所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学校坐落于大文学家沈从文笔下《边城》原型所在地的花垣县城北开发区。2004年花垣县委、县政府  相似文献   

7.
《边城》是沈从1934年完成的一部作品,寄托了作对于爱和美的理解。湘西明净秀丽的风光、淳朴的人性、纯洁的爱情在经过沈先生十几年回忆的酝酿发酵.由他灵动的笔娓娓道出.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静美。教授这篇课时,中风情之美风俗之美人性之美,祖孙之情手足之情淳朴之爱.学生很容易感受到,谈的较多。往深处讲边城人内心的孤寂、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民族道德的重建等,学生也能接受。但对于本恬静冲淡的语言.学生没有特别的感受.像她们平时看小说那样.只看到故事的花架.而忘了欣赏架上那些璀璨耀眼的花朵。[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本结合沈从生活的时代特点,论述小说《边城》独特的艺术魅力。真正的“精神家园”在作的梦幻之中。  相似文献   

9.
《边城》——解读人性至善和民族命运的寓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君 《现代语文》2006,(10):120-120
喜欢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许欢张爱玲先生的《倾城之恋》,喜欢师陀先生的《果园城记》,却更衷情于沈从先生的《边城》,不是别个,只因为其中近乎童话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湘西秀美的自然风景和淳朴、善良的湘西人像印在了脑海中,久久地感动着自己。后来又读了凌宇的《沈从文传》,体会到沈从文对湘西文化反思之后所产生的对民族遭遇的悲悯之情和对重塑民族品格的热切希望。受此启发,笔者从《沈从文传》中选录了一些资料加以评析,以帮助读者欣赏《边城》。  相似文献   

11.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青睐。有论者认为它是在建造人性的神庙,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它是作者心造的幻影。对此,从《边城》内部语言着手,来论证沈从文人性神庙建构的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沈从文湘西小说《边城》,《长河》中人物性格变化和社会历史环境变化的分析,寻找沈从文笔下理想人生形式和现实之间矛盾的原因,从而使沈从文的文化批判的意义和成因得以凸现。  相似文献   

13.
一脉相承的桃源情结——从《边城》到《受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沈从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可是我们从《边城》看到的却分明是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民性淳朴的人情世故,还有就是,“在这些人性皆善、性自天然的人群中,辨不清社会的制度和明的梗阻”(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样的桃源情结也许是源于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也许是处于对都市明社会的极大的不满和厌恶。汪曾祺在《读〈边城〉》说:“可以说《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为什么要浪漫主义,为什么要理想化?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于后人。”  相似文献   

14.
《边城》是沈从文书写生命意识的代表作,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视域出发,分别探讨《边城》书写生命意识的载体、表现、本质及启示,剖析作品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恩格斯的“合力说”解读《边城》,可以看到其折射出的古老农业中国向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转换,透视出沈从丈固守传统、渴望宁静纯真的原始欲望和逃避现状的农耕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6.
《边城》:沈从文构建的“希腊小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以湘西的山水、民俗风情和古朴、自然、优美的人性构建现代小说的“希腊小庙”。本以《边城》为媒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湘西是个山川秀美、风物淳朴的世外桃源,湘西故事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情调。沈从凭着对故乡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物人情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心灵的恋歌,而《边城》正是其中最优美动听的一守。  相似文献   

18.
《边城》是京派小说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沈从文凭着精湛的语言、高超的写作技能描绘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抒写了一曲如泣如诉的人间悲歌。《边城》给予读者的,是美与悲的结合。美的景物、美的人、美的心灵;悲的情、悲的事、悲的结局。景与情交汇融合,给予读者以真实动人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沈从的小说解析了生命的自损形态、自足形态和自强形态。从二类生命形态的表现来看,作家理想的生命原型不在《边城》、《三三》等湘西小说中,而在《生存》、《黑夜》、《如蕤》、《过岭》等小说中,这些小说的主人公,体现了作家对生命美的人,是其理想的生命原型。  相似文献   

20.
《祝福》与《边城》(节选)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二板块的两篇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凄苦的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边城》写于1934年,借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俩纯净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两篇作品都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常读常新,但正如同这一板块的题目“永远新的旧故事”一样,因为阅历的局限,环境的变化,小说时间的久远,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