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农民战争史上重要的一页,其规模之大,地区之广,时间之长,都是我国农民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均田"免赋"的斗争纲领,推翻了明朝;当清兵入关,外患严重的时候,又起而与清兵作战,给清兵以沉重的打击,影响极为重大.但是这次起义为什么终于失败了呢?有人认为是由于"流寇主义,削弱了农民军的战斗力,以至最终导致起义的全盘失败".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不拟讨论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仅就明末农民军的流动作战问题作一些探讨.流寇主义是游民阶层的思想反映.其特点是采  相似文献   

2.
明末农民战争,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所有的农民战争一样,最后仍然陷于失败。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重要的原因是“流寇主义”,即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从事长期的大规模流动作战。明末农民战争的确存在过“流寇主义”,即从事流动作战的战略方式,给农民战争带来了某些消极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明末农民战争并不是始终采取流动作战的,其  相似文献   

3.
关于平均主义问题,史学界曾经讨论过一些时日,认识上颇有收获,但是还可深入讨论。现在我就这个问题发表几点意见,就教于学界同道。一、流寇主义不是平均主义的产物平均主义思想,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里,历代贫苦农民和沦为流氓无产者的破产农民都有。而历史上发生的农民战争,并不每一次都表现为流寇主义的形式。秦末农民大起义,陈涉据陈(今河南淮阳县)称王,建国号“楚”,  相似文献   

4.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就它的规模、作用和影响来说,在我国农民战争史中,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李自成本人,也是我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明末农民起义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李自成起义从胜利的顶峰迅速滑向失败深谷的历史,“无论怎么说都是一场大悲剧。李自成自然是一位悲剧的主人。”郭沫若同志在其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对于酿成这幕巨大历史悲剧的原因,还作了中肯精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小学历史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一些历史常识,跟专门研究历史科学的要求是不同的。但由于历史科学本身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即使给学生一些历史常识,也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用正确的阶级观点去教。毛主席曾批判流寇思想说:“历史上存在过许多流寇主义的农民战争,都没有成功。”“应当认识,历史上黄巢、李闯式的流寇主义,已为今日的环境所不许可。”“只有彻底地克服了流寇主义,提出并实行建立根据地的方针,才能有利于长期支持的游击战争。”从这里,我得到了启发,在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就联系古  相似文献   

6.
封建知识分子的作用关乎明末李自成起义的成败。由于大批封建知识分子的介入,使农民军由“流寇主义”转向建立政权,设立了完整的官吏制度,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并在军事战略上提出了积极可行的建议,为农民起义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封建知识分子的本质属性,又使农民起义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7.
《甲申三百年祭》是一篇历史论文,本文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密切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了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值得人们记取的教训,提出了起义的成败与有无正确领导的密切关系问题.阅读本课的重点应该是:了解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并从这个历史悲剧中吸取历史的教训。同时,还要了解历史论文的一般特点.为此,阅读时应掌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陈涉起义》是我区新编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的课文。它节选自西汉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题目是节选者所加。 陈涉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它在打击地主阶级统治的同时,横扫了奴隶主复辟势力,以自己可歌可泣的英雄行动,有力地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毛主席对农民起义高度评价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9.
我参加今年本省高等学校招生的阅卷工作,给自己在历史教学方面很好地照了一次镜子。现就“史论结合”和“突出重点”的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关于“史论结合”方面:我对这个问题在理论上一向是似是而非,不求甚解的。由于认识上的模糊,以致在做法上产生片面和错误。例如:讲到我国古代农民战争时,我只是反复强调“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毛泽东选集》第二卷1952年版第595页)而缺乏从具  相似文献   

10.
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一次具有空前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这次起义几经挫折,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由郧、均进入“大旱荒,人相食”,“土寇蜂起”的河南地区后,提出了“均田免粮”、“平买平卖”的革命口号,贯彻了“割富济贫”、“发粟赈饥”的具体措施,并严明军纪,秋毫无犯,一时“民奔走赴之者百万”(吴伟业:《绥寇纪略·汴渠垫》),势大振。自此便节节走向胜利,由豫入陕,由陕入晋,终于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攻入北京,取得了推翻明王朝的伟大胜利。然而,李自成在进京后,仅仅只有四十一天,随着山海关一战失利,遂撤出北京,由山西退至陕西,又由陕西撤至湖广,最后在通县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不幸牺牲,使这次轰轰烈烈的大起义迅速归于失败。主要原因何在呢?为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史学界长期来对此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封建社会的农民革命战争”是中学《中国历史》课本的重要一章。在这一章中,秦末、唐末、明末三次农民大起义又是重点。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熟悉这三次起义的基本情况,了解起义农民敢于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史绩,我在复习这一章的时候,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比较三次大起义的原因 毛主席说:“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历次农民起义共同的根本原因。然而,这三次大起义发生在三个前后不同的封建朝代,各有它具体爆发的原因和导火线。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秦朝繁重的徭役和苛刻的刑罚。导火线是他们在被迫赴边境服役的途中,因遇雨误期,触犯了地主贵族的刑律,面临着死亡的威胁,陈胜、吴广这两位胸怀“鸿鹄之志”的英雄,毅然在大泽乡举行起义,以锐  相似文献   

12.
明末农民战争中,张献忠、李自成长期采用流动作战的方针,抗击明军的镇压,取得反围剿斗争的胜利。然而这种流动作战表现出明显的流寇主义作风,攻城略地,随占随弃,忽视建立根据地以发展和巩固革命战争成果。但至崇祯末年,农民军在中原、江汉痛歼明军主力,改变敌强我弱局面之后,张献忠也开始意识到克服流寇主义、建立农民政权的必要性,因而相继在武昌、湖南、四川试建农民政权。本文主要论述张献忠在湖南建立政权的问题。一张献忠于崇祯十六年(1643)夏,乘李自成略定荆襄,威震江汉,左良玉望风顺江东遁之机,自  相似文献   

13.
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一九四四年,伟大领袖毛主席为告诫全党要力戒骄傲,除列举了我党历史上几次大的骄傲失败的历史教训外,还指出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要“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今天我们重温毛主席的亲切教导,回顾明末农民革命的历史教训,对于当前深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坚持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明王朝,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大大改变了国内政治局面。在这次农民起义前,为什么张居正的改革终于遭到失败?在农民大起义后,为什么会出现清代一个时期的统一、安定和强盛?这说明农民战争是推动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下面三篇文章就是试图从这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论错杀李岩     
关于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史家对李自成所犯骄傲错误及“流寇主义”等,评论甚多,但对其错杀李岩、李牟问题,却或有意回避,或轻描淡写。而历史告诉我们,李自成在抗清战争的关键时刻,错杀李岩兄弟,留下这件火并冤案,后果极其严重。关于这一事件,有关历史资料的记载,虽略有差异,但《明史》和《绥寇纪略》、《平寇志》、《明史纪事本末》、《见闻随笔》、《鹿樵纪闻》、《守郧纪略》、《国榷》、《怀陵流寇始终录》、《明季北略》、《小腆纪年附考》以及《陕西通志》、《米脂县志》等书皆一致肯定:李岩兄弟是李自成以莫须有的罪名授意牛金星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杀害的。  相似文献   

16.
三饷加派是激化明末社会矛盾,导致农民大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蠲免三饷加派”又是清朝统治者所津津乐道的一项“德政”。然而三饷加派究竟为数若干?它在明末赋税收入中究竟占有若干比重?清朝建立后是否真正将其蠲免?对于这些问题,史料记载多有出入,近人的论著也说法不一,这不能不影响到对明末清初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看法,实在有弄清楚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功败垂成的明末农民起义,至今正好35O周年。这是一幅悲壮的历史画卷,有许多地方值得人们深思。为什么李自成在北京只呆了短短的40天?本文认为,胜利时骄傲、“流寇主义”、战略策略错误等等都是重要原因,而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李自成领导集团的素质较低以及大顺政权极端缺乏人才。文章列举了大量事实,并与朱元璋进行了纵向比较,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人才匮乏给李自成带来的严重的后果。文章最后指出,大顺政权之所以人才匮乏,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的乃在于李自成领导集团对人才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执行了一些错误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给学生布置恰当的书面作业,就可以让他们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对历史知识感受深刻、记忆巩固。但是应该给学生布置怎样的作业?还是值得不断研究的问题。过去我习惯于每讲完一章节以后出几个问答题。对这种作业,学生感到厌倦(只是照教科书抄,依样画葫芦)。这种作业的效果何在呢?我们可以从每次的测验看出来。例如学生在回答“秦末农民大起义是怎样爆发的?”这个问题时写道:“统治阶级不断加捐加税,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因而轰轰烈烈的大起义就爆发了。”这种答案,不仅适用于秦末农民大起义,也适用于秦以后任何一次的农民大起义;不仅适用于中国的农民起义,也适用于世界任何国家的农民起义。这种答案充分反映了学生把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概念化  相似文献   

19.
明清两朝灭亡的共同原因都是封建专制王朝的黑暗腐朽,内有农民大起义的尖锐阶级矛盾,外有强敌入侵的激烈民族矛盾。但是,明末则是呈直线形、一泻千里地走向毁灭;清末则是呈波浪式地走向毁灭,其间还出现过短期“中兴”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明末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中枢神经,清末则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中枢神经;明末宦官专权乱国达到顶峰,清末则能及时地消除这个乱政;明末“党争”激烈,摧毁了自己的统治基础;清末启用湘军,扩大了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清朝既未亡于农民大起义,也未亡于外敌入侵,而是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20.
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李渊、李世民“起义晋阳,遂登皇极,经纶天下”,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唐王朝。但是,对于李世民在决策晋阳起兵中的作用问题,由于官修史籍的不真实,他们大都突出地颂扬了李世民,而对其他人则或埋没,或歪曲。后晋刘呴等依据唐初《实录》而修的《旧唐书》,把李世民说成是“首谋”、“劝举义兵”的人物。宋人欧阳修等所撰《新唐书》则认为,“高祖起太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