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重华是清前期著名的诗论家,他的《贞一斋诗说》在清代诗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清代前期“尊唐”与“趋宋”之争中,李重华能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总结了唐代古体诗古朴、厚重的风格特色,在肯定五言、七言古诗的基础上,赞扬了唐代近体诗的辉煌;也看到了宋诗对于唐诗的吸收与突破,并认同宋诗多抒议论、重视义理、风格质朴的特色,同时对西昆、江西诗派提出批评。李重华对唐、宋诗的评价,为后世探究唐宋诗的理论价值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2.
宋诗选本与唐宋诗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讼纷纷的唐宋诗之争在历代宋诗选本中都有所反映,选宋诗,或站在尊唐的立场上,通过编选宋诗而行贬抑宋诗之实;或站在尊宋的立场上,强调宋诗与唐诗之异。晚清的宋诗派将唐宋诗视作一个整体的审美范畴,力图兼融唐宋,它们的宋诗选本诗的理解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丁欢 《文教资料》2011,(36):211-213
宋诗与禅宗密不可分.不论是文人生活上的修习,还是思想上的倾向,抑或友人的结交,都与禅息息相关。禅与宋诗相互影响,禅促进了宋诗的“世俗化”,宋诗丰富了禅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管文茜 《文教资料》2011,(36):204-206
宋诗由于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历史因素的影响而拥有着不同于前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其中蕴涵的大量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都值得我们研究学习。本文将从宋诗的诗性智慧、禅宗思想、老淡风格三方面入手.探讨宋诗的特点与魅力,看宋诗是如何反映时代,拯救精神的。  相似文献   

5.
宋季元初,南方和北方诗人对宋诗积弊进行了深刻反思。元中叶以前,南方与北方诗人在创作上不约而同地宣告与宋诗决裂。延以后、“排宋崇唐”风气大盛。元人崇唐排宋的原因是受诗评家影响、不满宋诗积弊和元人自身学齐不足有元一代的“排宋崇唐”风气引发后世宗唐、宗宋的门户之争。  相似文献   

6.
夏帅波 《文教资料》2011,(36):216-218
寒山诗是一个复杂的诗歌现象,在宋代已经完成了禅宗诗人的形象定型,从王安石、苏轼两个不同程度受佛教影响的诗人对他的模仿,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旨趣.也可看出宋代禅宗势力在朝廷推动下的扩展和宋诗佛教底色的渐浓.更可由此探索宋诗特征的佛学渊源。  相似文献   

7.
明代宋诗选本现可考者约有十五家。它们虽是对时人过度轻视宋诗的反驳,但也没有超越崇唐抑宋的时代风气,在选诗标准上多持以唐存宋的态度。明代宋诗选本保留了不少珍贵的宋诗文献,成为清代宋诗选本的文献来源之一,对清代宋诗复兴起过重要作用,但作为文献又有诸多缺陷,给清代选本带来不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宋诗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仍是聚讼难决的公案。从南宋直至现在,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尊宋派认为“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清吴之振《宋诗钞·序》)。甚至认为“宋诗岂惟不愧于唐,盖过之矣”(都穆《南濠诗话》引刘克庄语)。今人傅璇宗、刘世南等认为:宋诗是唐诗的发展,它继承了唐诗的优良传统,而又有所发展、创造,所以能和唐诗并峙,形成古典诗歌史上的又一艺术高峰。 贬宋派却认为“宋诗河汉不入品裁”(屠隆《鸿苞集》),甚至说:宋“一代无诗”(五夫之《姜斋诗话》)。明代后七子首领李攀龙选录历代诗歌,编成《古今诗删》,对于宋诗只字不录。当时言诗大都“尊唐而黜宋”。今人五水照说:“宋诗的艺术成就之所以远逊于唐诗,就在于它的大多数作者违背了形象思维的创作规律。”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关于诗的一封信中也认为宋诗之弊在于缺乏形象思维。周寅更据此认为宋诗“味同嚼蜡。” 平心而论,宋诗紧接唐诗之后,处境十分困难,“唐诗晋字汉文章”,这意味着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根的境地。宋居唐后,宋诗就难免有后难为继的窘困。所以蒋心余在《忠雅堂集》卷十二《辩诗》中说:“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宋  相似文献   

9.
高磊 《成都师专学报》2009,(1):36-42,46
清代学宋风行,带来了宋诗选本的繁荣。据笔者仅见,现存可知见者共有59种。其大量出现,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宋诗文献,反过来也促进了清代宋诗及宋诗学的复兴,并成为后人选宋诗的重要文献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宋诗删》主要根据《宋诗钞》删订而成,并继承和发扬了后者的遗民宋诗学思想,选诗突出宋诗的伦理价值,追求"以诗存史",偏尚悲慨刚健的风格,部分收录诗歌反映了清初遗民的复杂心理。《宋诗删》对《宋诗钞》"宗宋"过甚的倾向提出批评,选诗一定程度上存在"以唐选宋"的倾向,这也是对清初诗坛宗宋流弊的一种批判。  相似文献   

11.
对于宋诗的研究,有学者以纵向的时间为经,以横向的思想交汇、地域诗社等为纬,作过条分缕析的探究。然对于紧跟在唐代诗歌显峰之后的宋代诗坛,如果我们将她隔离于唐,或者盲目地“祧唐祢宋”,甚至发些孰优孰劣的论断,都是对宋代诗歌的缺少论据的妄议。所以,可以试从大家入手,打通唐宋二代,从苏轼与杨万里,对李白诗歌特色以及诗技的承继和创新上,探索唐诗与宋诗的一点联系。  相似文献   

12.
宋编宋诗总集是宋诗总集编撰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非唯数量丰富,而且类型繁多。宋编宋诗总集在编选宗旨上,或存录文献,或标榜门派,或方便初学,或表彰乡贤,或宣传诗学主张,或寓亡国哀思;在编撰体例上,或以人系诗,或分体编排,或分门纂类,或附录诗话、诗格与评点,囊括了总集的诸多形态,为后代宋诗总集的编撰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13.
胡适提倡新诗运动,反抗旧体诗,是在对晚清宋诗加以批判的同时,对宋诗原型进行再阐释下的一场诗歌革命。他发掘了被宋诗派遮蔽的宋诗白话传统,并将宋诗以文为诗的传统发挥成"作诗如说话",为新诗再造了一个新的宋诗传统。胡适所做的,就是以现代的需要重新阐释和规定宋诗。  相似文献   

14.
“三元”说是陈衍针对今人强分唐宋诗与扬唐抑宋的诗学观所提出的诗学纠偏策略。它以三元皆盛之论,将唐宋诗并列,同时又立足于宋诗,特别以杜、韩、黄为重心,突出宋诗对唐诗的创变与突破,从而确立宋诗地位与特征,对扬唐抑宋诗学观进行纠偏。这一诗学之根本,不在纠缠于诗歌诗艺形式上的高下判别,而关注内容精神之追求。以提倡变风变雅、振兴诗教为旨归,寄寓着关注现实人生的重要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宋季元初,南方和北方诗人对宋诗积弊进行了深刻反思。元中叶以前,南方与北方诗人在创作上不约而同地宣告与宋诗决裂。延祐以后,“排宋崇唐”风气大盛。元人崇唐排宋的原因是受诗评家影响、不满宋诗积弊和元人自身学养不足。有元一代的“排宋崇唐”风气引发后世宗唐、宗宋的门户之争。  相似文献   

16.
《嘉应学院学报》2019,(2):72-77
明代诗坛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环绕着对宋诗的讨论而展开的。嘉靖至万历年间,雄踞诗坛的复古诗派抛出"宋无诗"的说法,对宋诗作出了全盘否定。在这个理论氛围下,胡应麟对历代诗歌的发生、发展、体裁、风格等方面作了广泛的研究,认为在诗歌的发展中,"体裁"是有限的,至唐已大备;"风格"则是无限的,并非完备于唐。在对诗歌"风格"的鉴识中,他推崇盛唐,欣赏盛唐,甚至以盛唐诗歌的风格为标准衡量、要求各个时期的诗歌,并认为宋诗往往缺失了唐诗风格,因而接受"宋无诗"的说法,但其结论仅是相对于盛唐风格而言。然而,他在对宋诗研究当中,则又发现宋诗虽有缺失唐诗风格的现象,但亦有不少具有独特的、超越前人而又可足欣赏的风格,并且给予这类作品热情的肯定。胡应麟在回应其时诗坛对宋诗的讨论中,牢牢抓住"风格"这个关键,正确处理了其时诗坛上的论争。他从唐人"风格"上看宋诗的"有"与"无";又从独特的"风格"上欣赏着宋诗的创新,表现出了独立于时人的卓见。  相似文献   

17.
钱锺书先生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著作丰硕的学者才人,他的诗学理论精深广博,尤其是对宋诗的研究见解独到、严谨精炼、造诣甚深。他的许多专著如《谈艺录》、《宋诗选注》等都就宋诗和宋代诗人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创见,表达了自己的宋诗观和艺术追求。本文试图从宋诗与唐诗的关系、以文为诗的诗歌理念、宋诗与宋史的关系、宋诗的流派特征四个方面来探讨钱锺书对宋诗的看法,帮助我们认识到宋诗的独特风格和真正价值,以期为今人所更好的接受和赏析。  相似文献   

18.
宋诗三论     
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在宋代特定的思想化背景下,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呈现出求新求变的风气,表现出迥异于唐代诗歌的审美观念和美学境界,出现了许多优秀诗人,形成了许多流派。就宋诗的发展脉络及宋诗所取得成就的阶段性来看,宋诗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宋诗派是一个广义的称谓,清代以来凡论诗宗宋者皆被称为宋诗派。任访秋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将主宗宋诗的诗论家分为三派:早期如黄宗羲、吴之振、厉鹗、翁方纲与姚鼐等称为清初宋诗派,他们主张肯定宋诗地位,不独尊唐诗。道咸年间何绍基、祁雋藻、郑珍等被称为中期宋诗派,与桐城派的方东树、梅曾亮等同宗宋诗;后期宋诗派是指以陈衍为代表的同光派。三派中早期宋诗派诗人名为宗宋,论诗实表现客观态度。承清初以宗唐为主的风气。提出对另类诗歌美学规范的关注,严格地说他们并非专宗于宋,当中只翁方纲与姚鼐  相似文献   

20.
论山谷七律     
唐代文学最有代表性的是诗歌,所谓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最足以表明汉、唐、宋、元这四个时代在文学上各自的特色。但继唐诗而起的宋诗,也自有其特色,它的地位仅次于唐诗而已。宋诗的特色,并不是宋朝一开始就具备了的。王元之出生最早,他的诗学白乐天,兼学杜甫,还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稍后的西昆体,步趋李义山,成了优孟衣冠。及梅圣俞、欧阳永叔、苏子美、王介甫等名家并出,一反西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