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喜剧《西厢记》,描写的核心事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相国小姐崔莺莺(以下简称莺莺)与一介书生张君瑞(以下简称“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这桩爱情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屡生波澜,甚至险些酿成一对鸳鸯被拆散的悲剧。虽说爱情总带有“好事多磨”的发展规律,但“磨”的原因却各有不同。单就《西厢记》而言,横亘在崔张爱情面前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朝鲜经典盘索里小说《春香传》和元杂剧《西厢记》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两部经典名作,两部作品中所描叙的男女婚恋故事,呈现出朦胧的现代意识,具有反封建的思想主题。两部作品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是文学体裁不同,《西厢记》为元杂剧,《春香传》是"盘索里"类小说。二是《西厢记》与《春香传》主人公身份地位不同,崔莺莺是相国千金,张生却家境贫寒;而《春香传》则相反,李梦龙是两班贵族,而春香是退妓之女。《西厢记》与《春香传》中男主人公在追求爱情方式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本文在此基础上考察中朝两国文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崔莺莺是元杂剧《西厢记》中的女主角,是作者王实甫倾尽心血塑造的一个追求幸福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崔莺莺身上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满爱情生活的向往,成为千余年来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受《西厢记》影响之深,不仅仅限于思想精髓上。《红楼梦》对《西厢记》曲文的化用极为自然妥帖,为点化宝黛爱情、推进小说情节演进、丰富宝玉黛玉人物形象起到关键作用。崔莺莺、张生的爱情之路也成了宝玉、黛玉爱情关系的映照。  相似文献   

5.
王实甫的《西厢记》来源于元稹的唐传奇《莺莺传》,后来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历经了唐、金、元、明几个朝代的演变和改良,这段爱情故事无论从情节、人物、主题还是最后的结局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文变染乎世情",正如刘勰所言,在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故事的演变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在唐传奇《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以多情的崔莺莺遭受了始乱终弃的命运结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段爱情故事演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由于时代环境的发展,王实甫的《西厢记》走出唐传奇《莺莺传》,蜕变为世代流传的爱情佳话。  相似文献   

6.
《西厢记》与《牡丹亭》同演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王实甫与汤显祖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反映了他们的爱情理想。这两首用热烈音符谱就的青春、爱情赞歌。几百年来,撞击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男女们的心扉。崔莺莺与杜丽娘也已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至情至真的化身。文章通过对《西厢记》与《牡丹亭》浪漫主义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揭示出王实甫、汤显祖二人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的社会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7.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其中《长亭送别》一折已选入高中教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之作,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相似文献   

8.
前朝崔相国病逝后,夫人郑氏和女儿崔莺莺扶灵枢归葬,途经河中府,停灵于普救寺中。书生张珙上京应试路过普救寺,在佛殿上偶见莺莺。一见钟情,借故也在寺中住下。两人隔墙和诗,道场传情。互相爱慕,但无由相会。  相似文献   

9.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并称“爱情双璧”,二者都是以青年男女大胆主动追求美满婚姻爱情、反对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为主题。他们的敌对势力异常强大,尽管杜丽娘与崔莺莺、柳梦梅与张生、春香与红娘在性格上千差万别,但他们最终都通过共同的奋斗与合作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其中有着新的文化内涵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元明清三代戏剧代表之作《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都渲染了女主人公的爱情追求,她们爱情追求的方式和理由虽各具特色:崔莺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杜丽娘超越生死的爱情。杨玉环维系政治式的爱情,但她们于爱情追求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执著是同质的。她们情感追求之热烈,行为表达之大胆,个人意识之独立是旷古罕见的。她们对传统封建伦理纲常观念发出了强有力的冲击,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女性个人意识觉醒的反映,这是她们爱情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其中,老夫人一向是被当作反面人物的。如戴不凡《论崔莺莺》一书中说,老夫人“作为要求幸福生活的莺莺张生的对立面出现,她不仅在思想上不能同意莺张结合,还用直接的行动来干扰阻难女儿的好事。”段启明《“三幻”同名人物性格辩》一也认为,老夫人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浓厚顽固的门阀观念,她的一切行动都是以维护相国门第利益为出发点的。“谎到天来大”是她“不讲信义,冷酷无情,杀伐决断”的具体表现。总之,她是一个不择手段,维护门阀利益和封建礼教的封建家长。郭预衡的《中国学史》同样认为老夫人是莺张幸福生活的阻挠。老夫人真是一个青面獠牙之辈,满面肃杀之气?否!细细地去品味本,我却发现了一个慈爱的,重情讲义,忍辱负重的老母亲。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是一部著名的元杂剧。《西厢记》的故事,取材于唐人传奇小说。《长亭送别》是《西厢记》里面的一折,编选于高中语文第三册戏剧单元。在这折戏里,并没有跌宕曲折的戏剧情节,它那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来自何处?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层面做了一些探究:第一,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写。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环境的约束,封建礼教的教养,对她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她的青春觉醒,在行动上经历了不断追求和动摇的曲折过程。她既是情不自禁地向爱情走去,又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反复"假动作"。崔莺莺在爱情中的"假动作",(1)说明社  相似文献   

13.
爱情是什么?《诗经·邶风·击鼓》曰:"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样美好永恒的爱情誓约让后人仰望不已.相携到老就是真正的爱情吗?真正的爱情具备哪些元素呢?通过对《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元素的重新审视,我们会得到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4.
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经历了主题和人物关系等方面的改变。两位作者在同一爱情问题的不同处理上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从中可以看出唐、元两个朝代儒生、女子的社会地位之不同。  相似文献   

15.
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西厢记》、《牡丹亭》中的主角,她们都出身于名门宦族,从小就受着严格正统的封建教育,由于她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她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方式各异,本文分析,比较了崔莺莺和杜丽娘在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时代特征,如果说《西厢记》表达的是封建的婚姻制度如何对幸福的恋人设置障碍并加以迫害,那么《牡丹亭》是写杜丽娘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爱情根本不可能。  相似文献   

16.
《史记·周本纪》“昔我先王世后稷”的“王”并非衍文,文献中没有“我先”的文例。在称呼其先人祖辈时,往往在“我先”后附缀上各类敬称成分或指别成分,以增加语义的明确性;《史记·秦始皇本纪》“相国昌平君”一句,“相国”应和“昌平君”断开,所指的对象是吕不韦而非昌平君。前文语境中如果出现“相国”的所指代对象,那么后文则可以单以“相国”回指前文内容。  相似文献   

17.
《西厢记》流传了几百年,崔莺莺的动人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人们心目中,她是忠贞不渝、忠于爱情的象征。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入了《长亭送别》这一折戏,教参上有如下的介绍与评价:《长亭送别》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莺莺真的是如上文所评价的那样叛逆吗?她何以如此对待功名利禄?莺莺的父亲官拜前朝相国,在莺莺十九岁的时候去世。相国的家庭可想而知有多么富足华丽了,莺莺…  相似文献   

18.
《西厢记》描写叛逆的爱情。崔莺莺的叛逆,不仅要触动她所属的那个阶级,而且她首先要背叛反映在她的思想性格中的她所属的那个阶级的习性、教养和观念。莺莺是勇敢的,虽然也有软弱;她的胜利是双重的。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16,(2):17-21
《莺莺传》是唐代三大传奇中最受后世关注、争议最多的作品。当代学者关于《莺莺传》数千篇之多的研究论文探讨争议的最大热点是崔莺莺与张生的爱而无果。文章立足学界对《莺莺传》的研究现况,分析了以下三个问题:张生对莺莺爱而离弃的根本原因当在于莺莺的身份问题;《莺莺传》是文人集体创作的成果;《莺莺传》塑造了爱情中一个生新奇绝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0.
<正>"即即世世的老婆婆","二十三岁不曾娶妻的傻角","有许多假意儿"的相国小姐,"擎天柱"似的丫头,演出了一幕悲恻动人的爱情悲喜剧。《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为之魅惑;评点《水浒》的金圣叹为之销魂;"残灯无焰影幢幢"的情义之士元稹为之铺下基石;千年的眼泪与笑颜为之积攒愁思与情意。《西厢记》的"天下夺魁",实在有太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